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深度改革的核心驱动

2019-02-14张鹏飞

职业技术教育 2019年32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张鹏飞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行魅力深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是意识形态安全、大学生个人素质提升、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的现实需要,可将紧紧扣住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这一“牛鼻子”、牢牢把握课程改革这一核心着力点、充分应用好校园文化建设这一重要抓手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改革驱动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32-0067-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总结、凝练、创新、发展并沿革和传承至今的物质和精神遗产的总和,是全体中华儿女源于血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继承和传统发扬、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最根本的精神品格高度,昭示了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必然;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度,定位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守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把握领会其基本内涵、核心要义,努力构建新时代“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对于在新形势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務,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行魅力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1]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会在点滴的生活学习工作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和体会这种文化意味,润物无声地接受文化精髓的熏陶,不断丰富自己所需的文化养分,健全价值观念,指导未来的行为,并逐步形成一种文化自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为国殒身、蹈死不旋、义无反顾的浩然正气,深刻地诠释着中华儿女内生自觉的爱国主义情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古典教育思想,穿越沧桑走到今天,仍然被奉为世界育学圭臬;“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等举重若轻般的道法自然,一度成为世界公知的辩证法原道文化;“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儒家文化所创建的中华传统优秀知识分子炼身写照,激励并成就了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国家和民族翘楚;“事来心始现,事去心随空”等释家的自省、专注、慈悲、为善观,不断给予我们一股法雨般的清凉和宁静,纯澈般的智慧和力量;兵家《孙子兵法》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重新定义了人类对战争的理性态度,并作为战争哲学得到全世界的广泛认可和应用。“这种优良的精神和传统始终影响着中国的发展方向,更是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团结友爱、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独立自主等优良传统。至今为止,这些优良传统依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动力,更是一种先进的文化。”[2]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现实需要

(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确保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

“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3]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异常复杂多变。从政治意识形态看,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停止过对“非我族类”的国家进行和平或非和平样式演变步伐。在过去的数十年间,西方自由主义等多元文化的介入,给当代青年知识分子带来诸多价值选择上的诱惑、困惑,致使一些青年学生在没有理性分析和识辨的基础上,盲目崇拜西方自由主义世界的所谓自由、平等、公正、人权等,并不深入理解一些西方势力所谓的“自由”是建立在他人、他国“不自由”的基础之上;并不深入理解所谓的“民主”是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支持利己力量发动政变、破坏稳定、分裂他国。由于青年学生认识能力不足,教育宣传不到位,以及西方社会思潮和价值观的不断冲击,致使一些青年学生盲目夸大西方自由世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对本土文化、对本民族文化则存在着文化自信心不强、民族自豪感不足的问题。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确保意识形态安全的必然。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改革,是提升青年学生个人素养的必然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职教育所崇尚的技术技能主义所带来的快速、效率被日益强化,实用主义、谋生主义、技能培养被大力倡导,而素质教育、人文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有日渐式微的趋势。我们倡导培养“高素质”人才就是要着重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强调责任、权利、义务,对个人强调独立自尊,培养诚实、勇敢、无私的优良品质。我们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介入性,就是要把青年学生培养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高尚的道德品质,理性地思考、表达和社会行为能力统驭下的社会公民。这不但不会因为时间和精力的占居而冲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实效,反而可以通过文化情节的熏陶、文化精神的浸润、文化情趣的健全,更加有利于学生生成创新意识、创造思维,更加有利于保持技术技能的正当方向和力量。将优秀传统文化嵌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改革,有助于全面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技术本领,有助于社会化的青年学生能够深入地融入社会进程,并起积极作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改革,是实现中华文化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的必然

文化传承是当代青年学生的重大历史使命。这一使命主要基于两点认识。首先,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是最为珍贵的民族遗产。没有文化传承,就容易割裂历史,就无法认清自己及自己所依托和生活的这个国度的来龙去脉,就无法理解如今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源于何处;就无法得知过去的盛世繁华、败落颓废的机理和缘由。所以,青年学生必须要了解、明白中国五千年所走过的每一个痕迹和岁月以及承载这些痕迹和岁月背后的精神、意志和品质。其次,传承传统文化是为了找出最为符合时代价值的文化基点,更好地用文化力量把国家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将其更好地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良好应用,均在于文化的应时而变、应时而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4]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当前时代发展特点和规律,对传统文化具有借鉴价值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表达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内容和形式,拓展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当前时代发展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深化、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青年知识分子除了应用传统文化以提升个人社会适应性、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以外,还需要做好一个文化遗产守护者、文化遗产传承者的重要角色。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实现路径

(一)紧紧扣住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这一“牛鼻子”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定位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前,大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均是突出“技术技能”,并按照这一序列进行专业、课程、教材、实训、校企合作、师资等配套,但对“高素质”则认识不足。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改革首先要进行理念上的变革,即把“高素质”作为职业教育发展观的根本和前提。其次,要按照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专题研究论证高职教育“高素质”的要素,对“高素质”进行全面阐述、深刻解读。在此基础上分类制定各项素质的含义和标准,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这一总纲上把“高素质”这一目标确定下来。再次,需要把确定后的“高素质”目标分解到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并逐次递进到课程、教材、教育、学习等过程中。比如,国家层面的爱国主义,社会层面的克己主义、利他主义,工作层面的敬业、勤奋,生活层面上节约、尊重、守法等,进而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爱国、克己、利他、敬业、勤奋、节约、尊重、守法等要素设定未来教育训练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日常生活、课堂学习、活动参加等各项教育实践事项中进行教育教学的配套改革。最后,对所有“高素质”考核的指标项进行“点与项目”的对应。比如,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活动项目中的出勤、表现、帮助人群、收益数量和质量、感悟与体悟等作为这一个项目的综合衡分标准。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一步明确毕业生资格审核的硬性条件,即必须通过“高素质”的最终考评,才可以顺利毕业。这样就可以通过目标导向来实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整地嵌入到整个育人链条中。

(二)牢牢把握课程改革这一核心着力点

课程建设上接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中衔教材、师资,下连人才培养实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课程改革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不区分专业和年级,即全员化的必修课。如增设“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饱含深厚人文精神与宏远气魄的大学语文课程;增加大学历史,以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文化历史渊源的深刻认识,从中吸取个人、家庭、单位、甚至国家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二是增设专业必修课。即各专业按照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定位,设置一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业必修课。这些课程的设置旨在补充专业课程的文化厚重感和认同感,便于更好地学习和认知专业内核。比如,市场营销专业可以增设《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通过军事和谋略思想的学习与思考,可能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未来社会中可以找到更多的实践依据。法学专业可以增设《中国古典伦理学》《诸子百家》。法学专业的精微妙处和恒定原理几乎全部来源于以法家为主体的治国鉴戒和以儒家、释家、道家、杂家为“四柱”的中庸、仁爱、无为、秩序等原理之中。这些法哲学原理的明了,将为该专业学生提供无比强大的内生识辨能力。三是全面铺开学校选修课。选修课的遴选有两个原则。第一,应以拓宽学生的必备素养为首要。比如,开设哲学类以普遍提升大学生哲学思维为目的课程;开设时政军事类以普遍提高大学生爱国热情为目的的课程;开设心理学类、医学类等以普遍提高大学生生命认知为目的的课程。第二,应与全校所有专业的边缘学科结合或者接近。

(三)充分应用好校园文化建设这一重要抓手

从高职院校育人职能发挥的角度而言,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在于把具有特定的内涵文化要素,通过系统化的布设,来提升校园群体的文化素养。实践中,可以从如下四个方面考虑。

一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精神文化底蕴的支撑作用。首先,以传统文化为视角,对学校的校训、精神、办学理念进行内涵剖析和逐项解释,使这种易于识辨的校训、精神、理念所散发出来的传统文化气息可以沁人心脾,深入人心,使其所包含的价值取向成为校园群体的坚定信仰,著于心而随于身。其次,对学校各专业进行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精神提取。对每个专业都确立一种主体文化,每种主体文化都保有其他边缘文化,使主体文化与主体文化、主体文化与边缘文化、边缘文化与边缘文化之间形成新的融合。第三,总结实训实验文化。可以考虑把质朴求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实训文化的主体,在实训过程中不断的提点学生耐心、专注、坚持的意义,培养学生敬业认真、一丝不苟、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的精神品格。再者,要对接学生未来职业域,设置职场文化。如把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礼仪文化、敬业文化、责任文化、道义文化、交友之道等精神品格,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予以全面增设。

二是强化制度文化对校园文化走向和主张的动向标作用。首先,要把古代法家规则之治的原则融入学校制度建设。确立一切都是有章可循、一切都是秩序井然的文化原则和文化信仰。另一方面,把儒家思想中的仁爱思想融入学校制度建设,一个学校所有的制度建设都可以做到宽严有度,人本关怀,那么这个学校一定是到处都充满了谦让、虔敬、感恩和敬业。这个学校的学生也会在这种制度的关怀下,把人文精神怀揣于内,并在将来的社会关系行动中秉持这一理念,传播和践行这一理念。

三是强化物质文化的固化与影射作用。一方面,在学校的各种活动密集区,创设含有传统精神文化的固化载体。空间上,可以在教学区、宿舍区、运动区、商业区等设置与该区域活动主题相关的传统文化固化标识。其次,在校园网、宣传栏等载体上创设传统精神文化符号,可以按照重大节庆、传统文化节日、春秋更易的时节等时间节点,在宣传阵地遴选传统文化精要,以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例如,二十四气节的白露之日,可设置“白露,大雨之後,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5]等,以凸显传统文化情怀的自觉主张。

四是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行为文化的自觉导向作用。可以在国家重大庆典活动日、重要纪念日、重大社会活动日期间,组织开展具有传统文化融入的各类活动,以进一步提升传统文化的感召力、生命力。如在国庆节期间,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典型人物介绍,把“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传统爱国主义情结,通过精心的文化形式和活動安排表达出来,以通过行为文化的设定,达到文化浸润的效用。如在重阳节、教师节等节日期间,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颂扬和赞美之意,通过组织开展特定形式的志愿者活动、倡议活动、实践活动等铺设开来,让活动主体在亲身经历中形成文化自觉和内生影响。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7(01).

[2]奥斯特曼,科特坎普.教育者的反思实践[M].郑丹丹,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77.

[3]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19(01).

[4]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

[5]高春香,邵敏.这就是二十四气节(第四册)[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5:27.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