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的因材施教

2018-12-15刘宁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误区

刘宁

【摘 要】 起初,学生个体之间在基础知识方面的差异性并不太明显,但是,由于生活环境、心理素质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生的行为表现就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性,特别是知识的掌握程度方面。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明确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准确掌握所学知识,为学生的今后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就以小学数学的教学为例,探讨小学数学因材施教的误区和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误区;策略

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也直接影响了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学习方面的表现也差异性明显。教学活动目标是提升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是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举措,是针对学生差异特点,进而采用针对性教学方法的策略,对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因材施教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针对教学实践开展因材施教研究成为了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因材施教的内涵

因材施教的基本内涵主要是强调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差异性教学,从而让学生可以发扬优点,改善缺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因材施教就是因人而异开展教学。当前,学术界对于“因材施教”的界定则更倾向于一种综合概念,已经得到很多学者的认可。

笔者认为,因材施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展教学工作。由于每一个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以及所受的教育、自身的经验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十分明显,教学实践必须在兼顾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开展教学,使课堂教学变得灵活,让学生能够各有收获。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的误区

1. 教师没有形成对学生个性化差异的科学认知

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因材施教的认知并不全面、不深刻,只是停留在表面,不能很好地理解因材施教的内涵,没有认识到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个性化差异,从而,在教学实践中没有很好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增强综合能力。具体表现在: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部分教师也认识到了因材施教的好处,在教学实践中也有意识地去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但是,在具体操作中,无法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完全没有理会因材施教,只是从整体上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重视共性,忽略个性,进而导致的结果就是小学数学课堂效果差,知识掌握程度不高,学生甚至不能完全消化和掌握。甚至,还有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会强制加入自己的价值观和喜好,以此来评价学生,对于不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学生特点,教师一律否定,这也是明显的忽视因材施教的表现。

2. 小学数学教学管理中没有正确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目前,虽然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已经收获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仍有部分学校的效果欠佳。因材施教所主张的尊重学生个体化差异,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仍有部分学生没有正确实施因材施教,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以考试成绩来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制约了教师和学校的发展,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无疑是一种束缚。

3. 小学数学课外教育活动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

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对于课外教育活动的开展方式比较单一,开展的内容也十分枯燥,不能充分体现课外活动的价值和功效。针对于小学数学的课外教学活动,一般采用数学辅导班和特长班的方式开展,学生在课堂以外仍然面临繁重的学习任务,数学课外活动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大大增加。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1. 了解学生不同的层次需求

因材施教要求突出学生个性,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来引导学生探索和掌握新知识的教学策略。传统教学中强调教学目标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一直处于漠视状态。但是,因材施教的实施,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对学生的分层,了解不同层次學生的个性需求,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的进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优等生可以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方式,中等生可以采用教辅结合的方式,后进生则需要根据他们的学习程度归给予合理的指导。

2. 开展因人而异的梯度训练

因材施教也适用于课外作业和训练。一方面,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需要注意数量和质量,既不能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优化知识结构,强化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教师所安排的知识训练也应该层层推进,开展梯度训练,注重习题的结构层次,从易到难,顾全学生的整体目标,并且兼顾学生的自主探究需求。

3. 差异化评价和激励机制的建立

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对于教师评价机制的需求和激励机制的重视程度也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过程中,需要全面考虑多种因素,将各方面要求都囊括其中。在评价机制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需求建立分层机制,让所有学生的综合评价都充满公平感和被重视感。学习评价和激励机制作为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成绩、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我反省意识的重要手段。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生处于情感的发展初期,各方面的技能仍然没有发展全面,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中,离不开教师的合理引导和定时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自信心的建立和自我评价机制的完善提供保障。

4. 打破应试教育的弊端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缺乏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班级学生难免出现两极分化的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例如,在学习分数知识的运用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开展课堂的教学,如:有块布,长10米,正好可以做15条同样大小的裤子,问每条裤子需要多长的布?教师在课堂上先对全体学生进行引导,让全体学生参与问题的探究,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让缺乏自主探究能力的学生在具象问题中理解和掌握分数的相关知识与实践应用,提升这部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因材施教是现阶段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多种需求和差异化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中不断进行优化,开展分层训练,促进因材施教策略的落实,从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特别是小学生在多个方面的发展尚未成熟,仍然处于萌芽和发展阶段,接受科学的教育,在学习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对于小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可以奠定坚实的基础。坚持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差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也是提升学习效率、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杜娟. 关于小学数学因材施教的方案研究[J]. 教师,2013(27):76.

[2] 梁正海. 尊重个性,开展小学数学因材施教[J]. 新课程导学,2015(34):2.

猜你喜欢

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误区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新目标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关注学生发展,从作业批改开始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因材施教并非只是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