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主体性关系探微

2018-12-10李燕燕

教师·下 2018年9期
关键词: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李燕燕

摘 要: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性,将其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则可以具体分为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二者密切相关。教师主体性是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而学生主体性是教师主体性的目标指向,二者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交互中共进。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主体性

一、引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的自觉意识的觉醒,主体性研究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日益关注的热点话题。所谓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性,它包括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它可表现为教师主体性和学生主体性,它们共同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其实现程度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而要保障教师主体性和学生主体性实现的最大化,就必然要厘清二者的内在关系。

二、教师主体性是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

教师主体性是先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的事实性存在,具有自我规定性(由其自身的特殊身份所规定),它是先于这一教学过程而获得的,与学生主体性不在同一层面上。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实施主体,而学生是实现主体,教师主体性地位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之外更为广阔的时空中确立的,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也存在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但与学生相比,这种提升是直接附属于、服务于其主体性地位和主导性作用的。

学生主体性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由教师的直接影响而逐渐确立的,尊重学生的自主需要和完整人格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价值的体现,它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发生和发展的条件,而是其价值追求的理想目标。学生是发展过程中的人,教师尊重他们的主体性,实质上要尊重的不仅是已经成熟或已经形成的主体性,更多的是正在形成中或将要成熟的主体性,这也是对学生主体性发展过程的预测和期待。这种主体性的发展直接处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和意料之中。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主体性是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教师主体性的展开体现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学生主体性的展开体现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过程。教师主体性的意义在于赋予或激发学生主体性,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凸显学生在其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三、学生主体性是教师主体性的目标指向

叶圣陶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育。”[1]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2]同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来不只是从他者的视角不断规约学生的品行,而是教师通过发挥主体性激发或赋予学生主体性,并通过发挥主体性使学生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到自教自律。所以不难看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终极目标要通过学生最高层次的主体性来实现,教师主体性的发挥是以此作为目标指向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最终是要由学生来交答卷的,因为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实现主体,其主体性的实现程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发挥作用的关键。学生作为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完全被动地接受,而是必然夹杂着自己的需要与判断,因为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等主体性特点,在教学互动中必然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判断,有选择、有鉴别地接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自觉将其作为发挥更大程度的主体性的坚实后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主动参与其教学活动,能动自主地与教师进行良好互动,才能成为思想道德素质良好的人才,从而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学生主体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的重要动力,这就决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不能被忽视,它是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

教师作为实施主体,其主体性虽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同样得到了发展与完善,但并不是其根本目的与本质要求,毕竟教师主体性也只是为达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而发展与完善。教师主体性主要体现于“导”,即引导学生主体性走向成熟,疏导学生主体性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与障碍,启迪学生由他教他律走向自教自律,最终促使其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从教学目的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终指向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但这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就能实现的,它更需要学生的“内化”,这就需要通过发展学生未成熟的主体性来实现,而教师主体性则必须服务于教学目的,这是由其本职工作使命所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主体性是教师主体性的目标导向。

四、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在交互中共进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虽然属于不同层次的主体性,拥有不同的角色立场,但二者作为交流与互动的双方的本质规定性,在其教学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二者在平等的基础上交互,在交互中寻求平衡,在平衡中共谋发展。

教师与学生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主体,具有平等的地位。这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平等,二者可以获得同样的尊重;在話语权上是平等的,二者都有说话的权利,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没有人可以享有特权;在选择权上是平等的,二者都有选择的机会与权利;等等。但必须注意,平等并不等于教师与学生完全相同,而是和而不同。然而正是这样的平等地位为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与互动奠定了基础。

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在平等的基础上交互,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交互都是有效的,都能促进二者发展。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只有在交互中寻求到平衡,才能在交互中获得发展的机会。而这样的平衡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教师依据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科学加工教学内容,而被学生积极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与载体能为学生所欣然接受;教师与学生能在交互中全面认识双方;等等。这些平衡都是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契点。

平衡虽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所不断追求的,但达到平衡并不意味着终止,它只是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中转站,为它们的共进提供了一个机会。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等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获得平衡,并以此为基地拓展到某几方面甚至是整个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平衡,在此平台上便能发展与提升学生主体性。然而时代是发展的,教师与学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样的平衡经过实践的检验与时间的反馈,终会成为束缚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枷锁。这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冲破原有的平衡,为寻求更高层次的新平衡而努力,这一过程无疑也促使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共同发展与提升。

五、结语

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的,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的实现,二者均是不可或缺的因子。因此,对二者关系的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92.

[2](苏联)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M].姜励群,吴福生,张渭城,译.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100.

猜你喜欢

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