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微球联合碘油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观察

2018-10-22李旭敏郭黔陈非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李旭敏 郭黔 陈非

【摘 要】目的:探究分析在原发性肝癌的治疗过程中应用生物微球联合碘油经肝动脉栓塞化疗进行治疗护理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作为研究时间段,于该时间段中从我院选取8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3例)与观察组(44例),观察组采用生物微球联合碘油进行治疗,对照组仅采用碘油进行栓塞治疗。结果:首次治疗3个月和24个月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肿瘤部分缓解率和生存率明显较高(P<0.05);首次治疗6个月和12个月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AFP值和肿瘤直径明显较低和较小(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的治疗过程中应用生物微球联合碘油经肝动脉栓塞化疗治疗的效果显著,提升了患者的肿瘤缓解率和生存率,且降低缩小了患者AFP值和肿瘤直径。

【关键词】生物微球;碘油经肝动脉栓塞化疗;原发性肝癌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effect of biological microspheres combined with lipiodol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by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Methods: in January 2016 -2017 December, 87 cases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were selected from our hospital.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43 cases) and observation group (44 case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bio microspheres combined with iodide oil,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only treated with iodide oil. Results: after 3 months and 24 month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partial remission rate and survival rate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fter the first treatment for 6 months and 12 months, the AFP value and tumor diameter of the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and small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the effect of biomicrosphere combined with lipiodol via hepatic artery embolization is significant, and the rate of tumor remission and survival is improved, and the AFP value and tumor diameter of the patients are reduced.

Key words: biospheres, Lipiodol, 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primary liver cancer

【中圖分类号】R5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7-03--01

原发性肝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确定,普遍认为和肝硬化、病毒性肝炎以及黄曲霉素等化学致癌物质和环境因素有关,不能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患者中多采用血管介入治疗[1]。本文就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作为研究时间段,于该时间段中从我院选取8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分析了生物微球联合碘油经肝动脉栓塞化疗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作为研究时间段,在该时间段中从我院选取8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探究分析,随机分成对照组(43例)与观察组(44例):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30例和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龄为23岁-78岁、平均年龄为(55.5±12.5)岁;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31例和女性患者分别为13例,患者年龄为24-79岁、平均年龄为(56.1±12.5)岁。对两组患者的基础情况(年龄、性别)进行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患者为不愿接受手术切除或不能采用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2)患者均通过病理学活检确定了病情;(3)肝功能动脉辅料栓塞治疗指征符合相关治疗要求;(4)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开始手术的前4小时,所有患者均禁食、禁饮,并在局部麻醉的状态下展开股动脉穿刺,其中,导管的插入可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决定,可分别在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胃左动脉、双侧膈动脉等位置进行造影,从而对肝癌诊断及肿瘤供血动脉进行明确。此后采用同轴技术套人SP微导管超选人肿瘤供血动脉,将6mg的丝裂霉索、30rag的阿霉素以及750mg的5氟尿嘧啶进行注入。对照组在透视下将阿霉素及碘化油混合乳化液注入,以到达栓塞肿瘤血管床的目的。而在观察组中,首先采用阿霉素及碘油混合乳化液行化疗栓塞,其次再将微球、对比剂、注射用水按照1:2:1的比例混合进行栓塞封堵,在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可适量增加了碘油。在手术完成后,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保肝以及利尿等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进行4次以上的栓塞术治疗,并对首次采用该治疗措施后1/3/6/12/24个月后患者的甲胎蛋白、肝功能、腹部增强CT等的变化情况进行记录,同时对患者治疗前后病灶缩小的程度、肿瘤部分缓解率以及患者的生存率进行比较。

1.4 评价指标 肿瘤缓解。肿瘤缩小50%以上为完全缓解,肿瘤缩小50%~30%为部分缓解,肿瘤缩小小于30%为未缓解。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出現的对比数据,采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进行分析,版本为SPSS20.0。当P<0.05,说明对比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 ”,采用检验计数资料“[n(%)]”。

2 结果

2.1 对两组患者的肿瘤部分缓解率进行比较

首次完成治疗3个月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肿瘤部分缓解率明显较高,其中对照组的肿瘤部分缓解率为45.22%,观察组的肿瘤部分缓解率为57.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4562)。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AFP值

首次完成治疗6个月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AFP值明显较低(P<0.05),详细数据见表2。

2.3 比较两组患者的肿瘤直径 首次完成治疗12个月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肿瘤直径明显较小,其中观察组的肿瘤直径为(3.36±1.37)cm,对照组的肿瘤直径为(4.98±1.87)cm(P<0.05,t=2.7432)。

2.4 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 首次完成治疗24个月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较高,其中观察组的生存率为15%,对照组的生存率为2.3%(P<0.05,=5.3641).

3 讨论

原发性肝癌,英文简称PL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癌病人的中位年龄为40岁到50岁之间,男性发病率较高,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确定,普遍认为和肝硬化、病毒性肝炎以及黄曲霉素等化学致癌物质和环境因素有关,高发于东南沿海地区,且多数患者确诊时已进入晚期,失去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6]。该病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可分为肝区疼痛、全身和消化道症状、肝大以及肝癌转移症状,其中肝区疼痛为首发症状,多为持续性钝痛、刺痛或胀痛。主要是由于肿瘤迅速生长,使肝包膜张力增加所致。位于肝右叶顶部的癌肿累及横膈,则疼痛可牵涉至右肩背部。当肝癌结节发生坏死、破裂,可引起腹腔内出血,出现腹膜刺激征等急腹症表现。

运用肝脏以及肝癌血液供应的特点促使肝癌病灶供血动脉栓塞,导致肿瘤病灶因缺血或坏死,最终达到缩小瘤体的目的,是在原发性肝癌中采介入治疗的主要原理。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开展局部化疗,即肿瘤病灶在高浓度化疗药物的灌注作用下,具有灭活肿瘤细胞的作用。对于不能采用手术方法对肿瘤病灶进行切除的患者而言,选择性肝动脉栓塞化治疗已成为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血管介入治疗的过程中,对肝癌治疗效果产生影响的最为主要的因素为栓塞剂是否能完全栓塞肿瘤供血血管。目前,最为常用的栓塞材料为碘油,该材料可与化疗药物结合,有效提升并维持了化疗药物的浓度,促使肝癌细胞能够长时间受化疗药物的影响。但通过深入的研究发现,采用碘油进行栓塞较长时间后,碘油会逐渐修消失,而肿瘤细胞又会再次生长,进而也就导致了患者病情的复发。生物微球属于一种丙烯酸聚合物浸渍于猪明胶而制作完成,其特点主要可体现为生物相容性、亲水性以及不可再吸收性。而通过深入的研究发现,生物微球因为较为均匀的形态以及光滑的表面,所以导致其不易聚集且容易通过微导管,并且可通过直径小于微球的微导管。此外,因为生物微球不形成聚集体,所以也就使其可以渗透进入肿瘤终末部位的血管中。而从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首次完成治疗3个月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肿瘤部分缓解率明显较高,其中对照组的肿瘤部分缓解率为45.22%,观察组的肿瘤部分缓解率为57.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完成治疗6个月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AFP值明显较低,其中对照的AFP值为(346.9±118.3)ng/ml,观察组的AFP值为(296.7±96.3)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完成治疗24个月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生存率明显较高,其中观察组的生存率为15%,对照组的生存率为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生物微球联合碘油经肝动脉栓塞化疗应用到原发性肝癌的治疗过程中的效果显著,患者的肿瘤缓解率和生存率均得到了提升,而且在有效降低患者AFP值的同时缩小了肿瘤直径,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王辉,潘裕国,夏金堂,等.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在原发性肝癌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8,34(02):414-418.

祝普利,王德盛,田德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124例临床观察[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8,30(01):1-4.

王巧瑜,潘洁,周元敏.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门静脉内~(125)I粒子植入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效果观察[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8,34(01):137-141.

兰秀波.导管肝动脉化疗灌注术及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7,26(06):1861-1863.

杨威,芮兵,唐世早.奥沙利铂联合表柔比星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观察[J].实用癌症杂志,2017,32(12):1996-1998.

张猛,高众,谭贵芳,等.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29):103-106.

猜你喜欢

原发性肝癌
三维适形半野轮照放疗技术治疗局部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
消癌平片联合TACE术治疗老年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生命质量的临床观察
贝伐单抗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36例晚期原发性肝癌生存预后的影响分析
TACE序贯3D—CRT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探析介入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安全性观察
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不同血流阻断法在原发性肝癌手术中的效果分析
腹腔镜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观察
介入治疗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