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铸造支点,撬动育人模式转型

2018-09-23董健

江苏教育研究 2018年16期
关键词:课程基地学习体验

董健

摘要:江苏省泰州中学从学校教育哲学和实际需求出发,以“学习体验”为切入点,数学学科率先突破,理科、文科、体育、艺术学习体验中心跟进,有序建设了一批课程基地。丰富的基地资源为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提供了保障,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学校向着高品质的方向不断前进提供动力。

关键词:学习体验;课程基地;体用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6A-0052-05

江苏省泰州中学有两个省级课程基地:“数学学习体验中心”和“理科学习体验中心”。文科学习体验中心基本建成,艺术学习体验中心和体育学习体验中心已经规划。一直以来,我校课程基地建设力求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基点,以优化学校课程结构与实施方式为重点,以增强学生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着力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特长潜能,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学校以打造课程基地为支点,撬动了育人模式的转型。

一、立足校本实际,理性规划建设课程基地群

(一)应需而“生”的课程基地

江苏省泰州中学是一所有千年文化传承,百年办学历程的名校,以精神鼻祖胡瑗的核心教育思想“明体达用”为校训,以“体用兼备,平实有为”为办学主张,育“体貌明亮,知能达用”的社会栋梁。胡瑗先生教学注重从学生体验出发,时常“引当世之事明之”,鼓励学生在丰富体验中学习,从万卷书、万里路、无数人中,亲历“人情物态”,才不致于“隘吝卑陋”。当下之“体”指向核心知識和素养,“用”突出个人的亲身实践和德性养成,实现“体用兼备”的有效路径,是个性丰富的学习体验。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将学生生活经验和身边生活环境引入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便利的实践体验机会”,这就要求学校要有超越教材、超越学校的课程资源意识,结合学生未来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规划丰富的学校课程资源基地,建立基于课程资源的学校特色选修课程体系。我校建设课程基地,从改变学习环境入手,明确学校的课程自主权和课程责任,实现课程资源的多元建构。

(二)从体验学习到学习体验

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积极能动的参与者,主动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要把更高的关注度,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杜威的“做中学”、黎温的“经验学习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都强调了体验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基于体验的学习方式,把学习者放在学习的中心,以大量的活动支撑学习过程,行而后知。“体验”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的成果。我校把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作为建设课程基地的切入点,倡导体验式学习,把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全部体验作为目标,让“真学习”得到“有血有肉”的体验支撑。我们强调的学习体验有眼、耳、鼻、肤的多感官体验,有口、手、脑等的互动参与,也有发现的兴奋、遇挫的执着、协作的和谐、交际的共情等,是多样、丰富、不可替代的成长经验。

(三)整体布局的分步实施

2011年,结合教学需求与已有基础,我校提出了课程基地建设的整体方案,即从单学科到多学科,从分学科到兼顾学科间综合实施。同年建成的“数学学习体验中心”是江苏省首批课程基地,首批优秀课程基地,是全省数学课程基地联盟牵头学校。2016年,学校把有内在关联,易于综合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多学科联合起来,建成了第二个课程基地“理科学习体验中心”,既保障了学科内教学,也支撑了跨学科的综合学习。2017年,学校启动的“文科学习体验中心”建设,整合了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打造阅读场、戏剧小舞台、会议厅、文化长廊、名城小展厅等场馆,以阅读、戏剧、辩论等形式丰富学习体验。“体育学习体验中心”“艺术学习体验中心”已经规划。后期,我们将借助网络平台和制度创新,实现五大基地合为一体,打破学科壁垒,进一步统整融合。校内通过师生互动,实现课程基地的内涵提升。校外利用国家级医药高新区这一独特优势,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科技馆、博物馆等深度合作,与国内名牌高中、国际学术高中交流协作,实现课程基地的拓展和延伸,实现从“学科教学”到“学科教育”的转变,把“人”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形成全科学习体验中心。

二、建设课程基地,推动教与学的深度变革

精心设计的物态课程,能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如图1)。学校课程中心大楼的布局体现STEAM的学科综合特性,一楼以VR体验中心、创客空间、机器人实验室体现了E(工程)和T(技术),二楼数学学习体验中心体现了M(数学),三楼从原子到宇宙体现了S(科学),四楼、五楼文科体验中心体现A(艺术)。课程把学生定位为“寻求学习刺激的主动活动者”,突破传统教室的格局,将场馆以充满想象的方式呈现。三维麦比乌斯曲线雕塑、数学概念图墙、体验中心Logo、场馆“求和无限大”徽标、各类顶面造型、印在窗帘上的展示内容,无处不彰显着基地文化。环境生态实验室中校园空气质量的实时指数,物联网实验室的未来智能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增强了学习动机。

(一)课程基地催生高品质课程

根据麦克唐纳的定义,狭义的课程指学生学习的题材和内容,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我校课程基地试图发展一种经验化课程,用以弥补学生在常规学习中偏重书本知识却缺少经历、观察、体验和动手实践的缺憾,增强了课程的实践性和探究性,通过结构化的建设,实现经验化的还原,让学生获得了在丰富学习体验的基础上,享受学习的机会。

1.优化课程结构。提供多样,丰富可选课程,是学校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和学习主体选择权的直接体现。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我校的常规工作。经过多轮循环,课程数量趋于稳定,课程内容趋于精致(如表1)。

课程基地为学校开发与实施课程创造了更大的自由空间,有利于实现课程结构的优化。一是更具个性化,基地的支撑作用使学校能更好地在课程中突出学校价值主张和地域特色,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二是加强校内外连接,学校结合课程基地的硬件优势,通过外聘教师、购买服务,实现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目前我校已有近20位外聘教师,包含大学教授、学科专家、金牌教练等,学校引进了无人机教程、Java编程、智能硬件等科创课程;三是课程实施项目化,学校通过基于实际的序列化问题把各学科知识串联起来,形成一种更加全面、相互衔接、融会贯通的课程结构,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完备的视角、思维和知识体系。“理科学习体验中心”建成使用后,新增课程19门,地理、生物学科课程内容全部更新,物理、化学学科课程更新内容超过75%。“体验”类的课程在体用课程Ⅱ中占比上升明显。

2.促进课程融合。我校的课程基地建设包括了以体用Ⅰ学科为中心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学习体验中心,也包括超越学科的综合学习体验中心。综合学习体验中心打破了学科壁垒,强化跨学科学习,促进了体用Ⅱ“主题学习”类、“项目研究”类、“合作学习”类综合课程的发展。综合学习体验中心根据真实问题设置主题,通过跨学科的课程整合,在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建立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如基于环境生态实验室,体现生物与化学学科间协作的课程“我们的食品营养与安全”;基于纳米实验室,体现理、化、生三学科间协作的“纳米材料科技”课程;基于物联网实验室,体现物理学和信息科学学科间协作的“智能硬件”课程。另一方面,综合学习体验中心的建设,让一部分“考试不考,人生必修”的体用Ⅱ课程有了落脚点,如借助虚拟实境技术,基于VR体验室的“心肺复苏”“地震自救”等。

(二)课程基地推动学习变革

1.主动、深度、合作的学习方式变革。作为对传统接受式学习的补充,课程基地引导学生开展体验式学习。以体验为切入点,动耳、动眼、动脑、动手的全感官参与的学习,学、问、思、辨、行等多环节实现统一,是感知、反思、概念化、检验四个过程的有效循环,是自主地基于问题、项目,不断探究、创新的深度学习。我们欣喜地看到课程基地中学习的改变:借助VR体验、模型制作,实际操作由单一感官参与转为多感官参与;借助平板、互动黑板、3D打印,学习由被动接受转为互动体验、输出想法;借助纳米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等各类实验室,实现从简单观察、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实验检验、得出结论并应用于生产生活的“真命题,真研究”;借助PK闯关、最强大脑,实现将以个体为单位的学习,转为分工协作的团队学习。在课程基地的支持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个性化。现在学生学习方式的具体特征,一是主动,面对真问题,鲜活的学习方式,增强了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养成个性、培养能力;二是深度,不浮于表面,不满足于一知半解,学生像专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去实践,借助更多的动手机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知识之间的深层次联系;三是合作,学生了解自身和学习伙伴的学习特点,组成学习团队分工协作,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2.围绕“质疑、商讨、体验”三要素的课堂变革。课程实施的关键在课堂,育人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扎实有效的课堂。课程基地的建与用,启动了一场课堂变革。近年我校在“466”教学规范的基础上,针对核心素养培养,提出了“质疑、商讨、体验”课堂学习三大主张。学习的起点是“质疑”,为疑而學;“商讨”是协作、分享;“体验”是去做,去感受,强调主动、现实化,强调即时感受,强调行动学习,在做中学,注重领悟和体会。课程基地的建设增加了教学空间的数量,丰富了教学空间的类型,创设了多元、丰富、生动的课堂学习环境,师生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选择更灵活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学习方式变化的同时,实践能力不断增强,综合表现更加突出。在“体用”课程的引领下,在课程基地的支撑下,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全面提升、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成为现实。我校学生的整体思想道德水准在提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在各级各类体艺赛事中频获大奖,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三)基地建设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1.教师在项目建设中发展。在体验中心规划之初,学校组织骨干教师团队,梳理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对体验中心的功能和场馆定位做需求分析,确保体验中心能解决实际问题;设计阶段,通过学科组内和学科组间的若干次讨论,走访参观,了解最新技术和学习空间建设理论,教师全程参与设计;建设阶段,大到场馆的功能定位、小到设备摆放位置,教师都与施工方多次沟通。课程基地建成以后,针对基地中新技术和新设备,教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习。教师是课程基地项目建设的主体,基地的建设过程,实现了教师的项目化成长。

2.基地见证教师的改变。一是课程意识觉醒,教育理念更新。课程基地建设对教师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倒逼着教师进行自我提升。我校一大批教师不断加强自我学习与提高,学校也经常组织骨干教师外出交流学习。经过一段时间,不少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更新,明确了未来学校的发展方向,对课程基地在课程开发、实施中的地位与作用逐渐形成清晰的认识,自身课程意识不断增强。二是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增强。通过倾力参与课程基地的建设全过程,教师们的理论水平得到了提升,操作技能得到了增强。同时,学校建立学科教研中心,组建核心备课组,加强学科组团队建设,统领全校课程指导与实施。学校通过项目式管理,建立课程有效推进机制,教师队伍整体课程能力明显增强,精品化课程越来越多。三是转变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新的教学环境促进了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断研究课堂教学范式,“质疑、商讨、体验”产生了不少学科化表达的范式,如语文组的“一化六教”生活化语文教学范式,数学组的“动车组”教学范式等。近年来从基地走出一批特级教师、名教师。

三、创新管理机制,实现课程基地的组织管理转型

课程基地作为学校的新生事物,只有不断地创新组织管理形式,才能保障基地功能的实现,促进基地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实现基地的常用常新。基地作为师生活动的重要场所,管理机制也应该是一种教育,适合的管理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课程基地是开放的

基地对校内开放管理岗位,让学生成为课程基地的共同管理者。基地的基本管理职能由管理员承担,对于每个单元实现AB岗管理。至少两位教师共同参与一个单元的设备使用和管理,减轻了管理教师的工作负担,切实保障单元的正常使用。各场馆功能解说员、操作员、重要仪器的讲解员、培训员由学生担任。课程基地的价值只有在不断使用中才能实现,“不怕用坏,就怕闲坏”。借助网络平台,基地面向课程、行政班级、学生社团、课题小组预约开放。基地的成长是开放的,融入学生成长的足迹,基地在设计之初就为学生参与课程基地的成长完善留下空间。随处可见的软木板、电子屏都可以留下学生成长的足迹和收获的成果,让学生在体验中心找到归属感、成就感和获得感,为学生成长提供激励,增强动力。课程基地加强了与校内各部门与校外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等的跨界合作,进一步丰富和优化课程资源,让学生、教师、家长和社区参与基地发展的重大决策,实现从封闭走向开放,与社会、家庭形成良性互动。

(二)课程基地是民主的

学生是课程基地的使用者和共同建设、管理者。参与基地管理,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的重要契机。基地设计之初,我校充分征求师生意见,梳理了他们对课程基地的使用诉求。在使用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使用感受,设计方案完善课程基地的功能。我校成立了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课程基地管理委员会,共同商讨建立了系列化的预约、管理与使用制度,决定课程基地的各项事务。比如,机器人社团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零件经常会掉在地上,而地板颜色较深,寻找比较困难。经过管理委员会的共同讨论,我们把机器人实验室的地板换成了亮绿色,方便他们找到掉在地上的零件。

(三)课程基地是智能的

借助泰中云平台,学校实现课程基地内部单元的协调配合。在数学建模室建好的数学模型,学生可以直接发到创客空间,实现3D打印实体化,也可以发到VR中心,观看播放。机器人实验室缺少的零件,学生可设计好发到激光切割机上加工。借助泰中云平台,学校定期在校内发布课程基地的各类活动,如主题展示、闯关邀战、最强大脑比拼、学习项目招标等,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借助云平台,学生可以呼朋引伴,联系教师,组建团队,相互交流,突破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学校借助泰中云平台所采用的虚拟实境技术,建立了网络课程基地,学生和教师在终端就能看到课程基地的设备设施以及相关时段内的使用情况,实时预约。学校利用泰中云平台大數据提供更加精准的管理服务,促进课程基地发挥更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石萍

Practice of and Reflection on Construction of All-Subjects Learning Experience Center

Dong Jian

(Jiangsu Taizhou Middle School, Taizhou 225300, China)

Abstract: Our school starts with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 actual demands, and takes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as a breaking point to sequentially build a number of curriculum bases by establishing first the curriculum base of mathematics and then constructing the learning experience center of science, humanity, physical education and art. Rich resources of bases provide a 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a, realizing the change of students learning styles, promoting teacher growth, and giving impetus to the constant advancement of high-quality schools.

Key words: learning experience; curriculum base; Tiyong curriculum

猜你喜欢

课程基地学习体验
关于高职电子专业微课平台学习体验的研究
基于学习行为数据的在线学习时间规律探析
契合感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
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研究
立足课程基地 推进教学改革
建设特色课程 展现人文情怀
构建活动化校本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推进人文校园建设,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体验数学魅力 转变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