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适应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高校就业帮扶工作

2018-09-10付森张旭

高教学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帮扶供给侧改革就业

付森 张旭

摘 要:文章在了解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基础上,分析了高校就业面临的新环境。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新问题,总结了高校就业困难群体的分类特征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有针对性地向高校就业帮扶工作者提供了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供给侧改革;高校;就业;帮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0-0191-03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structure under the new normal,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circumstance of employment and sorts out the new problem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raduates. Then, after summing up their various categorization features, the paper gives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to carry out targeted-support program which help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raduates with difficulty in finding jobs.

Keywords: the new normal;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mployment; support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经济形势呈现新的发展态势,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提出“新常态”的科学论断,并要求“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适应经济新常态、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而就业形势与当前的经济形势息息相关,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中、后的不同阶段,就业面临着不同的转换特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我国就业形势面临着新增就业岗位减少、落后产业职工转移、对专业型创新型人才需求增加、新型就业人群增加等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关系着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也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就业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给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就业困难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求职更是步履维艰。面对这样的新课题,本文以高校就业困难群体为关注对象,结合新常态下供给侧改革的特征和就业困难群体的自身弱点,探索帮扶途径。

一、新常态下的供给侧改革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常态”的表述:“中国的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增强信心,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在APEC商业领袖峰会上的“新常态”。在这次会议上,我们为中国新常态提供了四个发展的上升型机会:“虽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但实际增幅仍然相当可观。”,“经济增长更稳定,增长势头更加多元化”,“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政府大力简化行政和权力下放,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把控和分析精准简练,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新常态指明了方向。同时,他还指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经济发展已逐步进入新的更趋于稳定的发展之中: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以及长期累积的结构性问题。我们开始逐渐认识到,经济的新常态正是对现阶段中国经济转型特征的准确把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积累了许多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2015年12月18日,習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又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导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1]在认清我国经济形势的前提下,紧迫要做的是结合当前新常态形势来解决当前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因此,必须要找到新方法,破解新问题。党和政府提出,要从供给侧入手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力图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已成为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方向。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服务质量,通过强有力的改革促进供给结构的调整。纠正因素分配的失真,试图扩大有效的实际供给,提高供应系统与需求系统之间的匹配和灵活性。最终,它将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逻辑。”[2]这意味着我国已然清晰自身在近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定位,各项工作也都应根据实际自觉为其发展服务,从而使中国的改革更具成效。

二、改革中的高校就业困境

经济形势与就业形势密不可分。目前,中国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发展速度已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由此可见,中国的就业形势也呈现出新的就业常态。

在新常态下,中国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在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长放缓、就业生人数增加,这使得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从数据分析的就业总量来看,虽然我国劳动力的总量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但是劳动力在进入市场后的数量却并没有减少。究其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国家在力图化解过剩产能和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间接性地造成了落后产能等不合格企业职工的结构性失业,这导致大量下岗工人涌入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整体发展趋势放缓的情况下,一些企业不仅生产经营困难,而且企业本身就业不足。此外,近年来,大学教育的发展,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如大学毕业生人数从2002年的140多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795多万人,大学毕业生的增长速度远快于经济增长率。[3]

从就业结构来看,大多数企业正在解决产能过剩,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劳动力供需匹配呈现不平衡状态:一方面,在现如今的时代潮流中,高新技术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大,但供给较为短缺;另一方面,我国却还存在着大量农民工和下岗工人的再就业的困境。就业结构整体是与时代发展呈现不匹配状态。

这种就业形势的新变化将为大学毕业生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其在机遇方面主要表现为三点:第一,由于我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增速目标也有所降低,这在一定层面上有利于我国当今社会经济结构层面的调整,以及目前就业总体趋势的稳定发展;二是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增加,这必将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第三,我国现有政策中对金融体制、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的推进也必将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这也会为我国未来人才的培养指明改革方向。就业形势的变化不仅只有机遇也有挑战。主要的挑战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在经济增长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中国目前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环境越来越复杂多样;另一方面,从全国层面来说,高校毕业生总数连年攀升,“僧多粥少”的现状已成为无法避免的客观事实。

应对变革的挑战首先要梳理自身短板。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很多,但就大学发展过程中自身存在的问题而言,就业困境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首先,学校课程与市场要求脱节,教学与实践脱节。通常而言,学校中的课程设置与市场变化有一定的延时性,这是不可避免的因素。但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贯偏重于理论教育,轻实际操作能力,高校一贯重视应试能力的培养,轻整体素质教育,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会说不会做”,没有经历必要的社会洗礼,导致经验不足,缺乏就业能力和缺乏核心竞争力。第二,学生本身存在先天或后天形成的就业困难劣势,致使其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第三,大多数大学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指导思想,就业指导投入不足。就业指导人员短缺、素质不高等问题,导致无法给广大毕业生提供具体的、针对性强的高质量就业指导服务。

三、就业困难学生特征分析

在高校中就业困难学生群体是指即将毕业或已经临近毕业并且没有成功就业的大学生。这种就业困难群体与其他群体不同,其发展具有自己的特殊性。随着当前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的变化,有就业困难的学生人数也在增加。根据学生群体特殊成因,可分为以下几大类:经济困难,学业困难,技能困难,身体缺陷,心理缺陷,以及因职业和性别等原因造成的特殊就业困难。不同类型的就业困难之间存在着衍生和叠加关系(如图1),梳理明晰问题成因是精准帮扶的前提,也是制定帮扶方案的可靠依据。

经济困难。就其内涵而言,就业方面存在实质性困难的学生主要是由于社会资源、家庭背景和个人经济条件使得学生无法顺利就业。这类学生群体主要背负的是来自经济上的压力。究其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两点:一方面是来自学生自身的性格方面的原因。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该类学生多因自身家庭困难的原因呈现出自卑、封闭等孤僻型特点,不愿意参加团体活动,不愿意与他人沟通,往往独自一人,以及无法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另一方面,这些学生的就业负担比同年龄组的重。这不仅是因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需要购买西装和鞋子等基本外部设备,而且经常往返于学校和其他工作城市,以便进行面试。这些需要支付额外的交通费,住宿费等。这些必要的就业成本的增加将导致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不得不放弃一些就业机会。

学业困难。这些群体主要是指由于毕业前的学习阶段的一些自身问题而无法按时取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学生,这使得他们不能顺利完成学业。根据一般情况,这一组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有一类群体的自学能力差。从入学情况来看,入学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不是很高,最终高考成绩还没有达到理想水平。他们通常通过艺术招聘或少数民族预科班进入高校。而这类学生群体在最终进入大学后,大学的学生管理规定是除艺术类特长生外,這些学生通常被放在与其同一批次的正常招考学生进行正常学习和管理的同一班级之中。由于高中知识库相对薄弱,学习主动性差,自控能力弱,这部分学生会出现在学校中留级,甚至辍学等情况。如今,中国的大多数高校在毕业生离开学校之前都取消了大清考的考试制度。很大程度上这类学生可能不能按期毕业。第二部分,他们在学校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可以达到完成学业的水平,但因为在学校期间,他们自己的一些行为违反了学校纪律规定或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并受到不同程度的警告和惩罚。结果,他仍在毕业时限之中却无法顺利毕业获得证书。此外,根据违反纪律的具体情况,这些学生可以在毕业后期限到期后获得证书,或者可能永远不会获得证书。因此,这种就业困难主要是因为学生因不能按时毕业而无法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因此将失去就业中自我推荐的机会。[4]

身体缺陷。这类学生主要是由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导致的肢体功能不健全或外观有欠缺,他们在求学阶段就比正常的学生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到了就业阶段则面临更大的挑战:其一,他们由于自身缺陷导致信心不足,甚至可能导致自卑、自暴自弃等情绪产生;其二,虽然我们的法律明确规定工人在就业过程中有平等就业的权利,但是,大多数雇主倾向于根据自己的考虑雇用健康的员工;其三,即使有些学生受到雇主的高度重视,招聘成功,在未来的工作中,由于岗位要求发展,他们会不定期出现的对待高强度工作的不适也可能最终导致失业。

心理缺陷。一般来说,可能在心理方面存在某些缺陷或者没有正确就业观念的学生被称为有心理方面就业困难的学生。他们更多是因为自己的情况不符合社会要求,或者个人能力又远低于社会职业要求,因此出现了就业困难问题。有这种困难的学生通常以失眠,焦虑,自闭症,敏感,可疑和缺乏安全感为特征。也正是因为这些学生群体更加脆弱和敏感,他们对自己的高要求将使他们对求职结果有更高的期望。一旦求职情况不理想,就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心理打击。这种纠结的情绪变化也会使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作答考试题目,回答面试问题等往往会陷入无穷无尽的思虑中,无法自拔。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他们在就业考试及其过程中的自我表现,而雇主不希望雇用心理素质不稳定和情绪变化的员工。

除了上述特殊困难群体外,还有因职业、性别、民族特点等造成的特殊就业困难,也有感情创伤、网络成瘾等问题导致的间接就业困难。因此,有必要研究和讨论特殊群体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

四、以补短板为途径应挑战

大学就业困难群体的帮助面临严峻挑战。这种困难群体的帮扶不能只靠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以及课程的普遍干预,而是要因人而异的开展个性帮扶,只有这种补短板式的针对性就业帮扶才能让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在即使较一般学生而言更低的起点上,实现快速转型,提高就业竞争力,有效提高高校就业质量。

(一)建立就业困难群体数据库

院系和学校可以组成一个由就业课程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就业助理组成的工作团队。通过观察、讲座、会谈以及调查等形式,对有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调查和了解,建立有就业困难群体的学生档案。开展分类指导,建立信息统计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困难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这种数据库建设主要依托学校平台,借助学校内各方面力量,深层次的解决就业困难群体的身心问题。

(二)切实争取和落实帮扶政策

对于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他们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并申请国家助学金等补贴。学校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求职补贴,以缓解经济压力,促进就业顺利进行。同时学校也可积极推荐符合中西部基层项目要求的合格毕业生参加如“西部计划”和“基本就业”等重大科研项目。建议在重大科研项目单位聘请大学毕业生,服务外包企业引入毕业生和促进大学毕业生入伍等项目。

(三)加强思想引领与心理辅导

抓好困难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咨询,采取心理咨询、就业咨询以及电话访谈等形式。建立自下而上的调查机制和动态信息预警机制,帮助困难的毕业生分析就业困难的原因,帮助困难的学生培养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表达能力,提升心理承受力、适应力、反挫折和乐观的心理素质。高校应制定应急计划,改善支持机制,处理突发事件,预防招聘陷阱。

(四)注重实施个性化就业帮扶

通过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帮助就业困难學生根据国家政策、经济环境,结合自身性格、兴趣、特长、专业等条件,明确职业定位和职业目标。通过岗位优先推荐,重点组织培训,加强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进一步加强对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教育,拓宽就业渠道。通过短信、电话、电子邮件以及微信群等方式为困难的毕业生提供及时的就业信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组织特殊招聘、优先推荐和个人推荐,为困难的毕业生积极提供就业机会。

(五)鼓励技能培养与双创实践

提高就业能力的做法是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就业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加强实践培训,注重培养就业困难群体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面对供给侧改革中的“双创”和“互联网+”需求,通过举办专业技能系列大赛学术性活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并鼓励他们参加校外的相关创新创业竞赛积累求职经验。

高校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是实现高校立德树人使命的有效载体,对于促进学生发展、树立学校形象、维护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今,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改革的脚步已经踏入了各个领域,与之密切相关的高校的就业工作也进入新常态,我们对待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要深刻分析、精准发力,既需要我们在理论上进一步进行创新,又需要加强实证研究,多在实践中找答案。只有这样才能为现实生活中的就业困难学生创建援助平台,帮助更多的高校就业困难学生顺利就业,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EB/OL].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51221/175624052847.shtml.

[2]习近平在贵州调研时强调: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发展[E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5/0619/c64094-27179687.html.

[3]何发胜.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22):54-58.

[4]韩雪,王宁.特殊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研究[J].知识经济,2017(14):137-138.

猜你喜欢

帮扶供给侧改革就业
做好农村帮扶工作的几点体会
英语教学中对学困生的帮扶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帮扶工作探索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