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2018-09-10肖桃李杜国锋赵航亓宪寅

高教学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土木工程课程体系

肖桃李 杜国锋 赵航 亓宪寅

摘 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以“发现问题-反馈建议-实施落实-发现问题”的循环为依据,秉承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为质量根本”的理念。通过开展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及专业教师的调研,将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定位为“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确立的专业培养目标与认证体系中的毕业要求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关系,构建了循序渐进、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优化了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促进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土木工程;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20-0019-04

Abstract: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system is based on the cycle of "finding problems -- feedback suggestions -- implementation -- finding problems", which uphold the idea of student-centered, outcome-based and rooted on quality improvement. Through the study and survey on students, graduates, employers and teachers, the training type was defined as advanced practical personnel of the civil engineering majors in our school. There is a strong suppor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ining objective and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in the certification system. A course system of gradual and distinctive features is constructed, which further optimize the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of civil engineering majors, and it will promot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majors in our school.

Key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civil engineering; course system; educational reform

一、概述

始于1995年的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是我国最早开始的工程类专业评估,随着2016年6月2日国际工程联盟大会全票通过中国成为第18个《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我国的工程教育终于向国际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中国在国际工程教育领域的发言权和影响力有了实质性提升。为实现土木工程专业评估与国家工程教育认证的全面接轨,从2017年开始,由住建部组织实施了22年的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被纳入全国工程教育认证的整体框架,将首次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新标准开展评估(认证)。

工程教育认证制度是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促进工程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1],也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对工程人才提出的国际实质等效和全面接轨的新要求。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是SC、OBE、CQI,即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 Centering)的理念,以教育成果为导向(Outcome Based Education)的理念,以持续改进为质量根本(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的理念[2]。如何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三大核心理论开展土木工程的教育教学工作,亟待进行系统性的与研究。

长江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是湖北省24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之一,土木工程专业具有三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是湖北省品牌专业和国家级”土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专业,本专业于2014年首次通过住建部组织的专业评估,2017年5月再次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且认证合格有效期为6年。从评估到认证,我们重新认识了专业评估(认证)的新特征,重新学习了工程教育认证的新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提高了工程教育质量,促进专业发展[3]。

二、定位准确的人才培养类型

长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依照“立足行业,面向全国,服务土木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人才培养思路已经初步搭建完成,逐步形成了 “合作教育[4]-工学交替[5]-体验建造[6]”等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根据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在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中仍存在一些问题。(1)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教”为中心,缺乏对学生就业、发展等的跟踪调研,特别是缺乏用人主体——企业的有效参与,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下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成果为导向”的理念有较大冲突;(2)课程内容比较陈旧,更新缓慢,不能满足当前社會对人才的实际需求;(3)高校的评价体系重科研,轻教学,缺乏“持续改进”的依据与措施。

有鉴于此,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2017年的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以《工程教育评估(认证)工作指南》和《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7]为准则,充分调研国内外土木工程行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依据毕业生、用人单位、专业教师及企事业专家的调研和在校学生座谈的反馈意见,结合近三年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见表1)进行了修订。表1的统计数据表明:本专业近三年的毕业生受聘于行政事业单位和设计单位的学生比例不足10%,而受聘于建筑施工、工程管理等一线企业的学生比例均在70%以上;用人单位调研也表明,企业更注重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结合我校办学层次和生源水平,发挥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和优势,适应人才市场变化,将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定位由原先的“高级专门人才”修改为“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满足毕业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工程教育评估(认证)工作指南》,本专业的毕业要求共有12项,细化指标30项,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必须完全覆盖毕业要求的内容,且必须有力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根据培养类型的定位,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要求突出“通用能力及专业能力”的培养。通用能力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沟通表达、文献调研、团队合作及终身学习能力,通过人文社科类课程学习、体育军训实践、课程设计及实习、毕业设计、第二课堂的广泛开展等引导学生、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包括数理基本知识、工程力学及工程结构设计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通过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流体力学、土力学和弹性力学的理论与相关实验,让学生夯实力学基础;突出土木工程测量、土木工程材料、工程地质、混凝土结构设计、房屋建筑学、岩土工程勘察、基础工程设计、土木工程施工、施工组织、土木工程测试的理论与实践学习,使学生获得专业核心知识,进而具备初步解决土木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

(1)具备合格土木工程师的素质和能力。

(2)能够独立从事房屋建筑工程、地下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等领域的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和生产管理工作。

(3)能在一个设计、施工或管理团队中担任重要角色。

(4)能够通过继续教育或其他途径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紧跟相关领域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发展。

(5)有良好的修养与道德水准,有意愿并有能力服务社会。

可见,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既符合人才培养类型的定位,也与其毕业要求有效统一,指南中的12项毕业要求较好地支撑了本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如表2所示)。

四、课程体系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的新理念,专业教育从让学生学什么转变为学生学会了什么,从关注拔尖学生的教学与研究成果转变为全体毕业生成果产出,教学过程从知识点的考核转变为对能力的要求。课程的设置既要能够满足专业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去向及未来发展等的要求,又要符合循序渐进、突出特色、强化工程综合能力的要求。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以《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和《长江大学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为指导,以支持培养目标的达成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线,着眼于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的整体优化,通过“纵向贯通”和“横向拓展”精心构建以工程设计为基础,施工管理为核心,突出造价控制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数学与自然科学模块

本专业设置的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共有6门必修课,分别是高等数学A(学时176,学分11)、线性代数(学时40,学分2.5)、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时48,学分3)、大学物理B(学时80,学分5)、大学物理实验B(学时32,学分2)和工程化学(学时32,学分2),以上六门必修课合计25.5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为15%。

(二)理论课程模块

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工程类理论课程模块主要包括专业认证标准中的工程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工程类课程模块共设置了22门必修课、8门限选课、12门共同专业选修课和若干分方向专业选修课,占总学分的43.24%,实际设置的课程见表3。

(三)实践课程模块

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模块包括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设计)、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课程实验由基础课程实验(上机)、工程基础课程实验、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和专业课程实验四部分构成,合计7.25学分;课程实习(设计)方面,设置了工程地质实习(1学分)、土木工测量实习(2学分)、结构力学上机实习(1学分),另外,建筑工程方向、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地下工程工程方向各有7门课程设计(7学分);土木工程专业实习遵循合理分层、逐步渐进的原则,分为工学交替I(认知实习,2学分)、工学交替II(生产实习1,4学分)、工学交替III(生产实习2,4学分)和工学交替IV(毕业实习,1学分);毕业设计类型则根据学生意愿可以选择工程设计型和科研论文型,安排在第8学期,合计8个学分。

(四)人文社会科学类模块

本专业设置的人文社会科学类模块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等两课教育及心理教育、职业规划等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24.12%。

本专业课程体系设计遵循从通识类课程到专业类课程、从专业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从理论课程到实践课程的原则,循序渐进安排,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一般心理过程。该课程体系的学分与专业认证标准的关系如表4。

课程体系设置中的四大模块课程,数学与自然科学课程能够满足本专业的毕业要求;工程基础类课程和专业基础类课程能体现数学和自然科学在本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专业类课程能体现系统设计和实现能力的培养;工程实践的课程体系完善,循序渐进,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使学生在从事工程设计时能够考虑经济、环境、法律、伦理等各种制约因素。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的所有课程均满足专业认证标准中的学分要求,特别是在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课程及工程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上,其学分比例均大幅超过了《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最低标准,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

五、结束语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顺利通过2017年的工程教育认证,本文基于对工程教育认证新体系的学习与认证过程中开展的工作,以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为契机,从工程教育认证的高标准出发,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教育成果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质量根本的理念,通过在校生、毕业生、用人单位、教师反馈等途径,将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定位为“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确立的专业培养目标与认证指南中的毕业要求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关系;构建了循序渐进、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优化了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促进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郭全全,周耀.土木工程專业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教学改革研究[J].高教学刊,2015,4:57-61.

[2]住建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评估(认证)工作指南[R].北京:住建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2016:6-13.

[3]吴琛,邓毓旺.从评估到认证——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 高教理科教育,2017,3:72-77.

[4]王秀丽.工学交替合作教育的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教育,2012,11:77-79.

[5]许成祥,曾磊,刘昌明.土建类专业“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高教建筑教育,2011,20(5):9-12.

[6]李文芳,彭蓉,周纲.“工学交替”的情景教学——长江大学城建学院实施直播建造评述[J].长江大学学报,2010,7(1):355,368.

[7]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0.

猜你喜欢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土木工程课程体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网络m程专业培养方案探索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多媒体信息处理》课程改革
信息类专业硬件基础实践的项目沉浸式教学模式
基于专业评估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面向学习全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