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读,语文的味道和温度

2018-08-23朱丹青

东方教育 2018年15期
关键词:朗读语文素养温度

朱丹青

摘要:朗读既是语文素养,也是学习方法,如果把语文比作一道佳肴,朗读绝对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细细品,有着语文独有的情感温度。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充分地体现朗读的价值,面对存在的问题该如何解决,笔者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尝试了几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朗读;语文素养;情境;温度

随着《见字如面》、《朗读者》等文化类节目的热播,人们再次感受到了文字语言的温度和魅力,而这些,纵使经过了漫长的岁月洗礼,依然能在时光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轻轻拂去文字上的积尘,声音让记忆都开始复活。

朗读是语文课堂中一抹亮丽的色彩,有了朗读,语文课会变得更加丰富饱满,活色生香,有了朗读,课本上的文字便有了情感和温度。

然而要真正发挥朗读在语文中的作用,让学生拥有高质量的朗读水平,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却有不少困难。笔者在一所山村小学担任语文教师,语文课堂教学中涉及朗读的环节,大部分学生总是畏缩不前,朗读水平参差不齐,语文课上起来总少了那么一种味道。经过调查及平时的反馈发现主要存在几方面问题。

一、朗读时间少

课前的预习老师往往要求学生自己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朗读几遍。课后的复习也会相应地布置关于朗读的作业。再加上上课时的朗读练习,貌似朗读的时间安排得足够充分,然而学生在没有得到老师或者家长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很可能就偷工减料了,导致了许多朗读是无效的。

而一堂四十分钟的语文课,教师为了完成既有的教学任务,往往以教师提问和讲解的形式居多,朗读通常就流于表面。再加上乡村学校孩子们对于有感情朗读还是比较拘谨,害怕展现自己,也失去了更多练习指导的机会。

二、朗读缺少代入感

朗读要以对文本的理解为基础,眼到口到心到,仅仅一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却不易做到。朗读者要把自己代入到文本的时空背景当中,与其中的人物融为一体,以其喜,以其悲。

针对教学过程中朗读出现的这几个问题,该如何去解决,才能让班级里的朗读内化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了几种比较实用的方法。

一、朗读的有效指导和评价

以三年级第二单元课文《燕子专列》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在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受语文的魅力。

教学片段一:教师范读,体验朗读方法

1. 教师深情朗读课文第二节:

“成千上万只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时……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2.师:你从老师的语气中能感受到什么?

3.生:燕子饥寒交迫,情况非常危急……

4.师:那么请你们也试着像老师这样读吧?(生练习读)

5.指名读,并作出相应评价(我感受到了燕子在风雪中的艰辛,我觉得燕子又冷又饿,应该没这么大的力气来了,我能听出燕子们在苦苦挣扎……),学生根据教师的评价指导再以饱满的情感投入朗读。

教学片段二:学生品读,运用朗读方法

1. 你们能用刚才的方法来朗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吗?

2. 教师朗读提示:(1)哪些詞引起了你的关注?你体会到了什么?(2)怎样读好这些词?

3.学生练习读。

4.指名学生朗读,学生读到“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一句时,教师评议指导(“纷纷”这个词说明了出去寻找燕子的人很多,要加重语气);当读到“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时。 “冒着”、“顶着”、“踏着”三个连续的动词写出了人们不怕严寒,对燕子的关心和喜爱,要加快语速。

5. 学生根据自己理解和老师的指导再次练习,读出感情。

这次教学中,学生老师的示范和指导下通过一遍遍的朗读练习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文本的情感表达。这不只是技巧的指导,更是引导学生去亲身感悟。朗读并不是被割裂的,而是解读文本的有效手段。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的创设是常用的教学手段,尤其在语文课堂中,情境的设置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文字进行想象和演绎来解读和感悟课文中的情和景。

比如在上《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一课时,有这么一段 ,“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那个牧马人一下字拽住了马笼头,……倒把马右边的两头小毛驴吓得又踢又跳。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小毛驴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赶小毛驴……”。我叫了几个学生上讲台,分别饰演课文中的角色,而坐在位置上的同学就充当解说员,随着他们的朗读台上的“演员”再现了课文中的精彩一幕,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一下子被激发出来,这时再让全班同学朗读这一段,对课文的理解显然就更深了。

三、欣赏节目,感受诵读之美

近年来,与文学相关的一系列节目的迅速蹿红,作为一名教师,既觉得欣慰也感受到了责任。《朗读者》、《见字如面》、《经典咏流传》令我们听到了经典诗词的另一种传承。这些节目恰好体现了文字和声音之间的美妙转变,为什么不能把这些节目推荐给学生们呢?

笔者选取了《经典咏流传》中的片段与学生分享学习。当赵照用古朴的调子唱出《声律启蒙》,“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汉语的韵律美一下就被激发了出来。学生才听了两遍,已经不由自主地跟着音乐哼唱,效果远比平时的死记硬背好多了。而当听到《苔》这首由袁枚的诗改编的曲子,学生开始安静地欣赏,结合节目的背景故事,不少孩子都情不自禁地偷偷抹眼泪。孩子是充满童真的,在情境中,他们自然而然地就能感受到文字的魅力。这时候的朗读,便不再是任务,不再是机械的重复,他们与文本产生了共鸣。

语文课堂要有语文的味道,而朗读,就是其中必不可少令人身心愉悦的美味;语文课堂要有语文的温度,而朗读,恰恰就赋予了文字充满了生命力的温度。语文课堂是鲜活的,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同样鲜活的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继续努力,让朗读得以实现它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让学生享受朗读的快乐[J]. 周伟. 教育教学论坛. 2014(07).

[2]巧借朗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J]. 倪健. 课程教育研究. 2014(17).

[3]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J]. 梁雪文. 时代教育. 2017(18)

猜你喜欢

朗读语文素养温度
温度计为什么 能测温度?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温度与情绪大作战?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测个温度再盖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