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环境监测》课程设计与实践

2018-08-23邱元凯骆玮诗郑定成练伟

东方教育 2018年19期
关键词:环境监测实践信息化

邱元凯 骆玮诗 郑定成 练伟

摘要:信息化教学是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好的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模式。本文从高职《环境监测》课程信息化教学实际出发,结合信息化教学优势,研究基于区域环境质量监测为综合项目载体的信息化课程教学设计,探索实践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为高职专业课信息化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监测;设计;实践

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职业教育信息化更是如此。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1]。它包括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最终使学生能够利用信息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优化教学效果[2]。

环境监测是对环境要素的代表值进行检测,反映监测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是确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浓度、总量,是环境污染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标准法规制定、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和依据。通过环境监测能及时、准确、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规划、环境评价、环境治理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依据。《环境监测》课程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各领域都是不可缺少的,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影响重大。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独立分析、设计、解决环境监测问题,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1、课程情况

1.1课程分析

《环境监测》是安全健康与环保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第三学期开设。在环保方向课程体系中,《环境监测》占有重要地位,前接《基础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并为《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提供可靠的依据,为毕业论文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2课程设计

为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对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污染与监测问题,我们要求在课程内容中要及时反映出来,并且要尽量提前学习到解决环境监测的当代重要问题的原则和原理及监测方法的基本技术要求,要求在授课内容上必须与时俱进,为此,开发配套的讲义和教材,同时结合最新的国家环境标准讲解。

课程以“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质量监测”作为综合项目载体,按照环境质量监测的工作过程,将综合项目分解成水环境质量监测、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声环境质量监测、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四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又分成若干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都要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并通过撰写和编制分析报告的形式,完成综合项目,实现本课程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為了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在教学内容建设中,要始终坚持教学与国家目前重大项目或国家重大环境问题、国际热点环境问题紧密结合的原则,敢于把最新的内容及时做成教学课件,放到课堂中讲解。将热点环境监测问题引入授课、考查、讨论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学习《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始终与时代同步,与实践相联;在有限的学习时空内,为今后在无限的时间和空间的学习过程中需要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提供知识和能力的支持。

2、教学过程

2.1信息化教学策略

在课程建设实践中,积极探讨教学方法的创新。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的同时,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讲解、实践教学、课堂讨论、网络课堂、网上答疑、定期考核和课外沟通等多种教学方式协调整合,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能力,并形成学习和研究的习惯,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创造有利于师生双向交流,教学相长的教学气氛,注重调动学生的课内外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现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的科研攻关;完成学生作业的批改与指导。

对于《环境监测》这样一门多学科交叉,环境介质、污染物、监测方法三大块内容综横交错,监测方法机理复杂、流程多而且比较难懂;基础性强、时代感强、实践性强的课程,仅停留于传统的教学手段,会感到时间紧、效果差,更不要说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了。因此,随着多种先进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大量共享资源,我们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走出一条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之路。

为了建设好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已有的多媒体课件、电子讲稿的基础上,建设含课程标准、授课教案、习题、参考文献及多媒体课件和资料等内容的教学资源库,同时合理地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信息化教学实践过程

不同于理论课程教学,环境监测课程完全实施项目式教学,项目测试内容清晰、操作性强,根据环境监测课程的特点和现有的信息化条件,提出环境监测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准备、情景引入、任务实施、小组讨论、课堂总结、知识巩固与课后拓展学习、教学改进与完善等几个部分。

以实验项目“河职院荟萃湖水中氨氮含量”为例,探索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

课前准备: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设计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智力水平、情感态度特征以及实际的理论水平,设计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学习问题,适合学生个性的情境问题和学习资源,提供适合的帮助和指导[3]。项目授课对象为安全健康与环保专业大二学生,大部分内敛,学习兴趣不高,但渴望获得成功。可采用创设情境、任务驱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已经学习了《基础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实验操作基本原理,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态度。项目开始前,先在课程网络平台上发布预习任务,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微课学习,了解氨氮的概念以及水体氨氮的来源,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情景引入:新课导入时,借用信息媒体播放水体黑臭、水体富营养化案例,并让学生进行讨论氨氮形成及测定意义。创设“环保科技服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接到委托水样检测的情境,各同学组成团队接受检测的工作任务,引入项目并发放任务书。

任务实施:在任务实施过程中,首先通过动画向学生展示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氨氮的原理,接着利用仿真动画进行实验步骤展示及模拟实验演练。教师演示水样前处理、标准系列浓度溶液的配制、标准曲线的绘制等操作,学生熟悉任务流程,加深了对原理的理解。学生团队按要求进行操作实践,教师进行现场指导。

小组讨论:团队小组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计算,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进行测试报告,并提交教学平台。

课堂总结:对课程任务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提高相应的操作技能,总结实验注意事项。同时展示标准正规的检测报告样式,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

知识巩固与课后拓展学习:完成布置的作业,进行知识巩固与课后拓展学习。

教学改进与完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反思,不断进行教学改进与完善。

2.3 信息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有意识地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审视,在此过程中,要运用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发现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困惑与问题并进行深入分析,继而通过行动解决问题并进一步积累教学知识、重构教学经验[4]。

课程以项目任务驱动教学,并以信息化辅助教学,解决传统教学学生参与少、教师难指导、效果难检验等问题,突出教学重點,突破教学难点。从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教学过程,以信息化手段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课程学习,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教学目标。

3、结语

信息化教学是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好的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模式。现代社会信息资源丰富,教师不能仅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经典知识理论,更多的是要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组织好一个高质量的课堂,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基于此,探索实践《环境监测》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发展,为高职专业课信息化教学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王欣,杨泽伟.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及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4(05):76-78.

[2]孙敏,徐俊.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研究——以“建筑动画项目实训”课程为例[J].职教通讯,2017(06): 74-76.

[3]许丽梅,陈建中,林若川.化学实验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实验项目“水中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为例[J].大学化学,2017,32(07):37-43.

[4]郭俊杰,李芒,王佳莹.解析教学反思:成分、过程、策略、方法[J].教师教育研究,2014,26(04):29-34.

作者简介:

1.邱元凯,男(1984.8—),汉族,广东河源,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化学与环境监测研究;

2.骆玮诗,女(1987.12—),汉族,广东河源,博士,研究方向:环境工程;

3.郑定成,男(1985.09—),汉族,广东河源,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工程;

4.练伟,男(1985.10—),汉族,广东河源,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工程。

猜你喜欢

环境监测实践信息化
土壤环境监测方法探讨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分析3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严惩环境监测数据造假 谁签字谁负责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