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音乐专业理论课教学创新探析

2018-08-23夏雄军刘昕

东方教育 2018年19期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创新

夏雄军 刘昕

摘要: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新媒体技术日益普及,然而,新媒体技术并未涉及高校音乐专业理论课教学的各个方面。那么,现状如何?应该如何创新才更具有意义?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的,以至于试想新媒体视域下普通高校音乐专业理论课教学改革蓝图。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音乐专业理论课;创新

一、理论概述

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也有专家提出:“只要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有别于传统媒体,才能称得上是新媒体。否则,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的变形或改进提高。”“目前的新媒体应该定义为在电信网络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使用有线和无线通道的方式。”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对比传统媒体,新媒体自然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对此,吴征认为:“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斯蒂夫—琼斯在《新媒体百科全书》导演中写道:“对新媒体的唯一完美的定义无疑来自于对历史、技术和社会的综合理解。”

二、高校音乐专业理论课的质性分析

高校音乐专业理论课指的是基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史论类课程和作曲技术理论类等课程。为了新媒体与高校音乐专业课更好的融合,笔者通过访谈了解了目前高校音乐专业理论课的现状,并且对其进行了质性分析。第一,音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程度低。很多音乐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音乐理论的过程当中,并没有在教师的领导之下与实践相结合,导致音乐理论变得枯燥乏味,从而降低了学生对音乐理论的学习兴趣,影响了音乐理论教学在音乐实践过程中的融会贯通。如大多数教师在《基础和声》课上经常只教授学生最基本的知识点,让学生在纸上下功夫,从未让他们真正理解配出来的和弦、旋律有何作用,也未让他们在实际中体验到和弦、旋律的效果,这就让学习和实际大大脱节。第二,音乐理论知识更新迟滞。当前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师对其教学内容没有及时进行更新,个别教师还停留在传统的音乐理论教学过程中,没有深入更新自身教学观念和教学知识结构。第三,“一言堂”形势严峻。大多数教师采取“一言堂”的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很少学习和接触一些新型教课方式和辅助教学设备,把“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颠倒成了“以教师为主”。如《音乐美学》课程,大多教师对于该类纯理论的课程认为不需要外界媒体的协助,只需要一张嘴就可以将知识表达得十分清楚,甚至连最基本的PPT也没有,最终导致学生以“玩手机”“聊天”等方式消遣渡过整堂课,如此主次颠倒、趣味缺乏、效率低下的课堂早该淘汰。第四,偏向性理论教学问题突出。对于中国民族性的音乐理论关注程度较低,一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注重对西方的音乐理论进行介绍,而缺乏对传统民族的音乐理论介绍。

三、高校音乐专业理论课的创新

(一)“新”知行合一教学

理论知识只有将其运用于实践才能发挥其该有的价值,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基础和声》课中,和声最重要的就是和协,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和配音规律都是为了学生能够配出和协、动听的旋律,新媒体可以帮助学生检验作品是否真正和协,运用手机上的钢琴类APP,学生可以自己在没有钢琴的情况下配弹出音程、旋律等,自行感受来判断对错。学校的钢琴有限,课后学生不论在宿舍、家里,都可以通过APP来辅助完成作业。《复调》课程亦是如此,老师若想要学生判断自己的作品是否正确,学生可以通过将纸上的音符输入电脑、手机,自动生成为一部作品,播放作品,感受效果,播放中还能进行乐器选择,音响调试、配器等,在课后学生也可以通过该软件进行音乐创作。学生随时随地进行音乐创作,提升音乐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作力、音乐感受力等。除以上提到的课程外,动手能力要求最强的就是作曲课,该课主要就是学生自行创作,学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来随时随地进行创作,通过下载手机APP,如苹果公司的Garage Band软件等,在消化理解老师在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之后,一有自己的灵感和创作想法都可以通过APP记录下来,只要一部智能手机即可,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WiFi或蓝牙可以实现3位好友同时进行音乐创作,分享学习和创作经验,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新”教学知识与模式

教师应该解决音乐理论课教学模式落后和知识更进迟缓的问题,运用先进的技术快速接收与课程有关新讯息,通过新颖的教学模式来吸引学生眼球。当然,这就可以将音乐理论教学更新分为两点,一是理论知识的快速更新。如今信心传输功能十分发达,教师可以关注微信、微博上与音乐理论课程相關的公众号或下载与理论知识相关的APP,及时获得更多讯息,更新知识内容。二是课堂教学模式的更新,由以下五个个部分组成:

1.突破“一言堂”严峻形势

教师在理论课上只需要一只粉笔一个黑板就能将知识讲解完,而学生在学习枯燥的环境下很容易走神,缺乏兴趣,新媒体让音乐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并且成为教师的教学素材,将枯燥的音乐理论知识与视频、图片等信息传播介质充分结合,赋予音乐理论知识生命,让其具有表现感染力,学生能够更深层次的理解音乐。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将音乐理论课优化成一种音乐理论知识聚会,在轻松环境下让学生充分享受丰富的音乐知识。同时,我们还应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重新思考,利用新媒体技术创造先进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更加适应我们学生的教学模式,向着学生与课堂融合的最佳的教学效果前进。

2.打破片面学习现状

曲式分析是每个音乐学习者必须要掌握的,课上教师让学生分析一个乐队总谱,老师讲解完纯理论的知识以后,为了让学生真正身临其境于这一乐队演奏当中,老师可以用视频、音频等将现场还原,将纸上繁杂的音符“复活”,展现演奏者处理乐谱上的音符、节奏的方法,如此享受一场视觉和听觉上的盛宴,使学生真正理解作品的创作思想和意义。为了更透彻的分析一部作品,为了消除学生对密密麻麻的音符的畏惧感,运用电脑音乐技术来向凸显出一部作品的结构感、层次感,将音乐分层,首先将横向的不同声部分别拿出来讲解,接着纵向的伴奏织体和主旋律音分别拿出来讲解,之后将这些结合起来,就完成了一部作品的分析。《声乐技能与演唱》课程更加形象,这类对于实践性要求较高的课程,教师一人的讲解是较片面的,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以致用,找到属于自己最好的演唱状态和方法,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音乐新闻节目的教学功能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对当前音乐的流行趋势有更好的把握。有的音乐节目中包含了多种风格的音乐形式,各类唱法都可以在一个节目中展示出来,老师对此教学资源应当进行收集整理。

3.积极推进“慕课”教学

学堂在线总裁李超介绍称,随着时代改变,学生特点已发生巨大改变,未来的教育将融合在线优势,让每一个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学习的节奏和学习习惯,充分了解和掌握知识,系统化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而该模式的实现形式便是“慕课”。对于《音乐美学》这类纯专业理论课程,学生在上课时难免会感到乏味,并且不避免会碰到理解不了的点,不知该继续听课还是将难点解决,而在“慕课”教学中,学生随时可以按“pause”,暂停下来休息片刻,将难点解决,再继续学习,当然,学生还可以无限循环课程,帮助其不断消化和理解。《曲式分析》课上教师更是需要学生用听和看来分析作品,其中器乐伴奏占有大量的教学任务。然而在数字化的“慕课” 课堂上,则很方便的具有大量的共享资源,它既不受时间的限制,又不会对空间上产生一定约束。我们可以在网络资源上着手和聆听众多艺术家演奏的音乐作品和一些名师带来的专业示范和精彩讲座,为我们学生提供了海量的音乐学习资料,真正做到世界一家人,网罗一家人。“慕课”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能动性,还能让学生更加方便、有效率地学习,不仅如此,学生的音乐聆听审美能力和美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音乐鉴赏能力也随着音乐传播渠道的增加、音乐方式的多样化而不断提升。

4.大胆创设智能教室

一个能够方便对教室所有设备及环境进行智能控制和操作,有利于师生无缝地接入资源及从事教与学活动,并能适应包括远程教学在内的多种学习方式,以自然的人机交互为特征的,依靠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技术实现的增强型教室,这就是智能教室。

4.1课堂笔记自动化与教学实录

正如这学期笔者学习的《专业音乐英语》课程,经常是教师忙于板书,学生忙于做笔记,而在智能教室中,学生无需做笔记,只需认真听讲就行,课上所有板书都可以自动保存起来,并以电子文档方式传输到学生终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教学实录比笔记记录有重要的意义,教师的演示讲义、现场视音频等都可以通过“智能视讯设备”进行记录并保存下来,成为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播放课堂教学内容,这样不仅方便复习,而且可以让学生补学错过的课程。学生可以在终端找到笔记,可以反复观看课程回放。这样的设施设备不会让学生感到措手不及,反而占到主导地位,有效控制学习时间,吸收全部课堂内容。

4.2课堂互动与协作学习

智能教室的核心是互动,其中交互式电子白板就是课堂互动的重要设备。智能环境下,学生不仅可以向自己学校的音乐理论教师互动学习,还可以与远程的学习者或专家进行互动,完全突破空间的限制,实现多方面的互动与协作学习,如学生在作曲过程中想听到更多建议和意见时,就可以通过此设备来向各类专家、学者进行探讨,总结全部意见之后,再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将其完成。

5.鼓动推行“翻转课堂”

将课堂教学顺序颠倒过来,是“翻转课堂”最字面化,也是最精确的解释,所以也称之为“颠倒课堂”,是通过学生课前在网络平台上观看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课上师生一起交流和探讨相关知识,继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模式。

5.1课前准备——制作视频

制作教学视频是教师成长的一种新范式,通过教学视频的制作,教师不断地对课程知识和教学模式及教学手段进行深入的反思、总结与归纳,教师在过程中成长,成了知识的生产者。如《基础和声》课程里讲解大小调自然音体系时注重正三和弦与副三和弦共同音的突出,清晰分析出和弦的功能倾向。

5.2课上实施——问题讨论

教师要根据课前视频学习与练习后学生所提出的疑惑,将有代表性的问题列出,在课堂上供同学们进行讨论。学生们可根据拟出的讨论题目进行自主选择,学生分成多个讨论小组一起进行协作研究。例如在《音乐简史与名作欣赏》课中学生可以通过教师事先设定的问题进行对课程资料的收集和分享:如同一作曲家的不同作品风格比较、作曲家的生平或趣事、同一音乐作品不同版本的音频对比,同时期作曲家的创作的不同风格比较等;又例如《基础和声》课程中针对一个习题多种和声配置的分析与讨论,一首歌曲中和声配置的分析与改编等,又或是给同一种和声进行不同音乐旋律的创作分享。这样富于个性的课堂学习环境可激励学生们自主学习,并在老师指导下的课堂活动中进行主动的讨论探究,更有效的发挥出学生的创造力。

5.3课后评价——情况反馈

课程完成后,教师与学生都应将自己对本次课的感受与体验放于交流平台上,对学习过程做出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前期教学视频学习状况,课堂活动的实施与参与情况,课后的评价与反馈,对课程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视频等内容进行优化。教师运用新媒体技术制作视频、反馈情况,由传授知识、管理课堂的角色转变为指导学和促进学习的角色; 学生由原来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研究;教学形式从课上讲解结合课后练习转变为课前学习与课上研习;教学内容由讲解与传授知识转变为研究与讨论问题等。

(三)“新”文化底蕴教学

西方音乐知识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因此国内教师忽视了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为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教师在上中国、民族音乐史方面的课时,应更加专注于介绍与我国民族音乐有关的内容,展示尽可能多、详细、与时俱进的民族文化内容,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师不仅要在知识传播上体现出中华文化魅力,在教学模式与方法上也应该如此,大多教师在教学上受国外教学法影响深厚,自创的教学法却很少,所以,教师应该运用新媒体来收集国内教学的最新动态,了解学生的音乐学习现状,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在吸取他人精华的过程中发展本土教学法。此外,教师还要通过新媒体来传送讯息,让学生通过通讯软件了解到当代优秀音乐文化,不断丰富学生对于多样性的民族音乐形式的感受,让学生在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同时,也吸收其他文化的精髓,努力拓展他們理解与来自异域和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视野。

参考文献:

[1]陈宇晖.新媒体环境对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J]. 艺术教 育,2013(05).

[2]王麒.浅析互联网信息技术对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影响 [J].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02).

[3]夏琳.浅谈新媒体时代音乐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J]. 美术 教育研究,2013(23).

[4]“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吴明微,高等教育,2013(4).

[5]基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高校音乐基础技能课教学研究,游姣婧,教育 管理,2015(6).

[6]翻转课堂模式应用于高校教学的实验研究,潘炳超,电化教育研究,2015(3).

猜你喜欢

新媒体技术创新
利用新的广电媒体技术带动广电事业发展
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应用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浅析网络直播平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