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对广西的启示

2018-08-21秦秋燕

法制与社会 2018年20期
关键词:瓶颈精准扶贫模式

秦秋燕

摘 要 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及信息化的高度发展,“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的出现具有必然性,这一模式响应了国家脱贫攻坚的号召,为扶贫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模式及路径。本文将针对“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在各贫困地区的应用情况,剖析这种模式落实中遇到的瓶颈问题,让这种模式成功落地广西。

关键词 “互联网+” 精准扶贫 模式 瓶颈 广西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7.206

一、研究背景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至2017年12月,广西全区实现95万人脱贫,摘帽贫困村1056个、贫困县7个,这些数字也说明了广西全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较大的进展,但仍存在脱贫攻坚责任落实不够到位、扶贫产业基础还比较薄弱、扶贫资金信息不公开等问题。为保证2020年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探索扶贫新模式成为全面打赢广西的脱贫攻坚战的关键。

二、国内外研究情况

国外在贫困问题的研究上起步较早, 理论及实证研究成果颇为丰硕。在贫困识别方面, 国外学者通过大量研究, 从早期的贫困收入指标发展到科学的多维贫困指标评价体系。相比国外的研究,我国对于精准扶贫的研究主要是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之后才开展, 研究成果相对较少,绝大部分的研究还停留在宏观理论层面,侧重理论研究,缺乏科学详实的实证统计分析, 故无法对当前精准扶贫所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量化。

三、“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的定义及内涵

(一)“互联网+精准扶贫”定义

“互联网+精准扶贫”,其实质是将互联网大数据与扶贫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实现6个“精确”。实践也证明“互联网+”模式的优越性,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推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从而让广大人民享受更多科技成果所带来的便利幸福生活。

(二)“互联网+精准扶贫”的内涵所在

1.响应脱贫号召,创新扶贫工作机制的需要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光靠政府及基层工作人员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要实现2020年中国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所面临的压力一点也不小,其中涉及6个精确。而“互联网+精准扶贫”无疑是给扶贫事业“雪中送炭”,可以高效的为扶贫的“精准”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减轻基层扶贫工作人员的压力。

2.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落实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全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党执政基础的巩固及国家的稳定,让广大人民共享改革红利、过上富裕生活,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會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另一方面,随着十九大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也可以看出国家领导人对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与意志。

3.“互联网+”大背景下,实现扶贫资源高效整合的需要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成功实现了多种不同资源的高效融合,实现互联网与农业、教育、医疗、金融、交通等行业的结合,深度影响了第一、二、三产业。“互联网+精准扶贫”,实质是将扶贫资源进行高效的整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的作用,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保证扶真贫, 真扶贫。

四、“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在贫困地区的应用

河北省赞皇县建立“互联网+扶贫”孵化基地,打造大数据平台,并建立424个农村淘宝站、村级电商服务站点等网店,利用“互联网+电子商务+扶贫”模式成功将当地特色农产品销往各地;再看河北衡水武邑县的“京东扶贫跑步鸡”,这实质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媒介,将农企深度融合,一方面借助京东平台的整体优势,如物流冷链技术优势,进一步帮助更多贫困户走上致富之路;乡村振兴战略也催生了“互联网+精准扶贫+农产品上行扶贫”模式,打造农产品综合交易中心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与县合作,将电商、大数据、农产品交易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当地的收入水平。

五、“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在现实中遇到的瓶颈

(一)互联网大数据冗杂,缺乏系统安全的精准扶贫机制

“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依托大数据平台,更好的将扶贫资源进行整合,有力的支持了脱贫攻坚事业。互联网技术让数据获取更加方便,但只有精确的数据才有利于贫困地区早日脱贫。目前我国各地区的扶贫工作普遍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扶贫对象识别不精准,扶贫资金缺乏监管、扶贫数据冗杂等,导致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是缺乏可行的精准扶贫机制,对“扶贫谁”、“谁来扶”、“怎么扶”等问题仍搞不清楚。

(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设备落后,缺乏技术知识型创新人才

实践证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帮助贫困地区脱贫的一项大工程。现实中由于扶贫资金缺乏有力的配置机制及监督机制、地方财政的紧张及贫困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等因素,令许多贫困乡县的基础设施建设迟迟不能完工,甚至闲置一边成为“烂尾工程”。此外,贫困地区大部分村民的文化素质不高,长期生活于“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下,缺乏互联网思维,同时缺乏技术知识型创新人才也是阻碍全面脱贫攻坚的瓶颈。

(三)“精准扶贫”停留在政府层面,未能号召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扶贫不应仅仅只停留在政府行动层面,仅依靠政府工作人员、帮扶干部、第一书记等力量,应积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如民营企业、专家人士、公益组织等,着力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力推进的新的大扶贫格局。扶贫需要持续的资金流,而下拨给地方的专项扶贫资金往往是有限的,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可以有效资金短缺的问题。

(四)目前的扶贫方式仍较为单一,缺乏灵活且结合国情民情的创新

传统的扶贫方式是以政府为主导,主要的扶贫方式有: 基础设施扶贫、易地搬迁扶贫、教育扶持等,更多侧重在“输血”,却忽视了“造血”在脱贫战的战略性地位。十三五期间将实现1000万的建档立卡扶贫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创新扶贫方式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新时代背景下,真正实现“互联网+精准扶贫”全覆盖的地區范围不广,尤其在资金方面。目前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而国家的扶贫专项基金经过层层下拨,缺乏一定的信息公开,真正能用于地方扶贫的资金非常有限。

六、新时代下“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给广西的启示

(一)“一带一路”与“精准扶贫”相结合

广西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连接着中国与东盟两个广阔市场,面临产业创新、金融创新、区域创新等重大机遇,也为脱贫攻坚带来机遇,因为广西具有区位、资源等优势。广西应该充分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平台效应,积极与东盟国家贸易交流合作,让贫困农民早日实现脱贫致富。

(二)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媒介,实现金融、教育、文旅等多领域与扶贫深度结合

“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是新时代下脱贫的机遇。“互联网+金融+扶贫”模式,通过与各方金融机构合作拓宽扶贫资金来源渠道,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与线下对借款农户的资金流、用处流实施实时监控,确保扶贫资金合理高效利用;“互联网+企业+扶贫”模式,以互联网大数据为媒介,促使农企在线上平台直接签订农产品的供需协议,利于贫困地区人民早日致富。而“互联网+文化旅游+扶贫”模式,将旅游与扶贫有机结合在一起,利用互联网平台将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以最快的速度推介出去。

(三)加大技术、基础设施、人才投入,进一步将区块链技术、无人机、BIM技术、遥感GIS技术运用到扶贫上

目前已有无人机航拍技术、区块链技术、BIM技术、遥感GIS技术应用于扶贫领域的成功案例,如无人机BIM+GIS技术被应用于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无人机航拍技术被应用于勘测产业扶贫流转土地面积及现状上、遥感卫星技术被应用于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上、区块链技术被应用于政府管理和服务、社会治理中,极大提高了扶贫的效率。此外,农村贫困地区应建设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和冷链系统,这需要政府投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四)依法扶贫,完善扶贫机制,做到信息公开,真正实现扶贫资源的有效协调和高度平衡

无规矩不成方圆,依法扶贫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提升扶贫干部依法行政、自觉守法的意识,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另一方面,应加强扶贫考核问责,多方参与监督,全程跟踪督查扶贫帮扶的效果,在抓好扶贫立法的同时,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加强执法检查,以“零容忍”态度对待腐败问题,严格查处挤占挪用、虚报冒领、损失浪费等问题,让扶贫在阳光下进行。

参考文献:

[1]韩佳丽、王志章、王汉杰.国内外精准扶贫问题的研究进展与评述.财会月刊.2018(4).

[2]郑瑞强、曹国庆.基于大数据思维的精准扶贫机制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15(8).

[3]严俊乾.“大数据”助力精准扶贫.经济管理.2016(1).

[4]程慧慧.“互联网+”背景下精准扶贫的创新机制研究.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8(1).

猜你喜欢

瓶颈精准扶贫模式
突破雾霾治理的瓶颈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突破瓶颈 实现多赢
如何渡过初创瓶颈期
绕过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