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2018-06-13宾恩林

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

摘 要 随着劳动观念解放、劳动价值凸显、工匠影响力外化,当今的工匠精神具有继承性与时瞻性的时代特征,公共性与经验性的多元内核,信仰性与功利性的社会矛盾结构。由此,蕴含“工匠精神”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结构中,知识与素质目标从简单到复合改变,技术与技能目标从高等到专研升级,生产派生目标从适应到创造发展。所以,基于“工匠精神”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为知识变通与素养精湛型、产品意识与技艺创新型和技能与技术专深型应用人才。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8)01-0022-05

“大国工匠”是高职院校近年来热烈探讨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者,“工匠精神”是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業强国转变的核心精神与实践支撑力量。由此,“工匠精神”的培养问题也就成为了热门话题。二者,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各类教育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规格和水平。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学校办学要解决的第一要务。与产业界关系较为密切的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2017年9月,新华网承办的“2017国是论坛”就以“走进质量时代”为主题,其中,“弘扬工匠精神,勇攀质量高峰”成为重要研讨议题。所以,关于高职“工匠精神”培养的讨论已经进入具体化和精细化阶段,必然要求对“工匠精神”进行现代化解析,以及对蕴含“工匠精神”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结构进行深入剖析。

一、工匠精神的当今要义

当今时代对工匠精神的重视基于时代对工匠劳动观念逐步解放,工匠劳动价值凸显,工匠影响力逐步外化。传统工匠地位低,不入思想家和哲学家的视野[1]。如今,工匠精神郑重登上历史舞台,如中国的大国工匠普世技能价值、德国工业4.0摆脱批量生产变为专注个性化精神以及美国工业互联网的精专技艺追求。那么,何为工匠精神?当今特定时期有何要义?工匠精神出自手工业时期,所谓工匠精神,简言之即工匠们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为制作不竭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2]。实际上,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内涵,更具有“目的理性”和“过程理性”等发展性内涵,当今工匠精神承古励新,更具丰富的内涵与时代性。

(一)工匠精神时代特征:继承性与时瞻性

今日之工匠精神伴随着科技高速发展和社会高度分化而生,相比于传统的皮匠、木匠、铁匠和其他手工艺类工匠所含之工匠精神,具有时代的继承性和时瞻性。现在技师所处生产线和企业环境相比于传统工匠个人工作坊,以及现代工程师基于设计理念而创作对比于传统工匠基于实物而改造无不体现着继承性与时瞻性。继承性与时瞻性是当今工匠精神定位的指向灯,是沟通历史与未来的桥梁。继承性表现在不能全盘否定,枉然断定日益市场化的环境无法培育工匠精神,也不能固守原有工匠精神条款,应该基于政治、社会和经济环境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时瞻性表现在工匠精神是应未来生产、生活与个人职业发展所需。工匠精神已经从强调个人精神为主,到强调沟通与协作的社会性精神与个人精神兼顾,以适应未来技能更为复杂、社会发展更为迅速的势态。

(二)工匠精神多元内核:公共性与经验性

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核中,无论是中国文化所体现的“尚巧”的创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还是西方文化体现的追求完美与极致的理念,都可以体现在公共性与经验性的结构矛盾之中[3]。公共性表示利己与利他的结合,即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创造条件,即自我提升与社会发展并进的过程,具体是蕴含在带有工匠精神的产品和服务中。经验性则表现在学徒内化技能,熟练操作,自我积累与提升后带来进步的自然结果。经验性是作为人的主体对于“工匠精神”认同、尊重和敬仰的逐步积累过程。

(三)工匠精神社会矛盾:信仰性与功利性

当今的工匠精神,除了表达满怀虔诚对待工作的信仰性,也带有一定功利性。同时,相对于中世纪对社会身份、职业身份以及宗教身份的认同,更多的是内在追求凌驾于外在追求之上。目前国际上多强调实用型、应用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正处于日益市场化、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的个体逐步崛起必须依赖其拥有的具有一定信仰性的工匠精神。另一方面,纵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历史轨迹,从实用型人才到应用型人才,再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工具性和功利性转向匠人性主线已然表露。具体而言,信息革命以前,多为合格劳动者和合格公民的定位,现在技术需求层次更高,升级为具备“工匠精神”的劳动者。作为劳动者,也就必然参与某个社会团体,并在社会团体中接受团体的评价。那么,带有现代社会劳动者身份的工匠必然具有一定功利性,表现在对团体发展的功利性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功利性。比如,全国首部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读本《基于6S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星级评价研究与实践》,就是通过6S管理、实践教学、星级评价等关键要素,使工匠职业精神培养落到实处。

二、工匠精神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剖析与重构

培养目标是一个被反复提及的问题。从国务院批转《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和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到召开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4],高职培养目标问题开始引起社会热议,之后经过“技能型”“技术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等多方讨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定位深入人心,显然高职人才目标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一)蕴含工匠精神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结构剖析

蕴含“工匠精神”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挖掘,必然要求对其进行结构剖析。顾名思义,高等职业教育集高等性、职业性以及教育性于一体。高等性是相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中等性而言的,具体体现在技术和技能的高等性,即技术结构和技能结构的高等性,表现为相比于中等职业教育,匹配为所需技能更为高级的工作岗位。职业性是相对于社会工作过程需求导向而言的,派生于生产结构。教育性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特有的本质属性,其天职是知识传授、技术和技能培养以及素质培养。显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目标具有复杂结构,其组成既包括技术目标、技能目标、生产派生目标、知识目标以及素质目标等主要结构,也包含各结构层错综复杂的关系。同时,蕴含“工匠精神”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各结构层特色各异,其分化的各层结构目标复合,生成最终的人才培养目标。基于“工匠精神”的当今要义与已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经验,可以从“知识与素养”“技术与技能”“操作与理论”三个维度考量。

1.知识与素质目标:简单到复合

工匠精神具有继承性与时瞻性的时代特征,就必然要求知识与素养目标从简单走向复合。复合不仅体现在知识和素养广博,也表现在知识与素质较为精湛与组成较为复杂。一者,先前的高等职业教育重技轻人,知识和素质相对简单。知识多为工作过程派生性知识,素质多表现为工作素质和技能素质。具体而言,表现在知识从浅层概念到概念内涵;素质从明辨是非到心藏荣辱。在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知识后,应该具有潜工匠型特质,与高素质要求仅仅强调单维度的“高”不同,潜工匠型内含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等各种因素。二者,市场无形的手撕碎了人类既有的忠诚和个人攻克难关的精神,人们普遍信奉一份利益一份忠诚。由此,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带来知识与素质目标的复杂性,即个体必然具备抵抗市场化运作的复合精神力量,比如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与实现生命价值的期盼。

2.技术与技能目标:高等到专研

工匠精神的引入,导致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和技能目标从强调高等到强调专研变化,表现在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比如,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发挥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以适应和服务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新常态的需要[5]。例如智能化变革、机器大面积换人后,人类工作类型必然转向更需要态度、情感、同理心的职业,同时,对员工的要求更为专业,或者服务更为周到。而蕴含“工匠精神”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仅需要高端技能,并且要富有身份认同感和职业自豪感,进而达到专研的程度。也就意味着,在大数据、智能化时代,高职强调层次上的高级并不只是技术技能高超,也强调对工作理解更为透彻,实践更为熟练,工作中带有专研的精神。正如欧洲的调查所体现的,尽管高等教育的定义仍然不统一,但是选择用“专业化”这个术语,而不是“更高水平”这个术语来表达未来的高职教育[6]。

3.生产派生目标:适应到创造

时代的发展,派生高职目标转型。从生产派生目标的历史进程来看,在1999年教育部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明确高职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则强调“高技能人才”定位,之后若干年由于“技术型”人才的缺位,又继续补充和发展,定位在技术技能人才,到2015年教育部发布《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2016年采集数据评估绩效,2017年对执行情况综述,连续三年以“创新”作为主要关键词,强调高职成为技术技能创新的聚集地。从技能运用的角度看,随着时代发展逐步强调个人多方面能力联结,目标表征为适应到创造的改变。日益强调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更强调创造力,不再满足于工作适应的能力。需要从“工作謀生”观到“工作即生活”理念转变,高等职业教育的生产派生目标从强调适应性转化为强调创造力。更趋向于实践层面的创造,更是一种工匠精神的派生。所以,高等职业教育不仅仅局限于教学,不然难以派生创造,也就难以达成工匠境界。同时,创造就是数字化时代最好的适应。从日本、德国和英美国家都极为强调“工业设计”理念融入学校教育课程、教学等便可得知。

(二)工匠精神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重构

我们从来不直接进行教育,而是间接地通过环境进行教育[7]。面对现实,言语虽然有极端之嫌,但是“工匠精神”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确实如此。不然,夸美纽斯就不会感叹德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获得[8]。赫尔巴特认为,在教学中,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就称不上真正的教学。无论职业教育教学还是普通教学,只要是教学必然进行道德教育。如何将理论知识和思想品德与技能教育更好地融合起来,而不是简单地以一方排斥另一方,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9]。基于“工匠精神”的当代要义,以及对蕴含“工匠精神”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剖析,发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在“知识变通与素养精湛型”“产品意识与技艺创新型”和“技能与技术专深型”应用人才。

1.知识与素养广博:知识变通与素养精湛型人才

正如鲁迅所言,“广然后深,博然后专”。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中,“工匠精神”的培养也是如此,这是由知识的性质决定的。一者,由于学制、时间限制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知识广博所专注的维度应该有所不同。二者,由于“工匠精神”具有实践性,应该取向“知识+技能”的广义解释,正如经合组织认为知识包含“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10],知识的广博体现在与专业技能相关的“事实知识”“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较为熟练,对“原理知识”有所听闻,变通体现在对各种知识的提取、综合与运用较为熟练。正如教养是通过对习惯的刺激做出反应的习惯行为养成,那些不经思考的习惯,恰恰是我们在和别人日常交际的关系中形成的,素养也不例外。素养的精湛也与学校、工作、实训以及社会环境的熏陶密不可分。

技能分工和等级分工是高职学生走入工作必须面临的问题,工匠精神的养成和塑造也是基于此。从手工艺时期简单化和自由化,到机器大工业时期程序化和分工化,再到目前信息化时期系统化和封装化,未来智能化时期智能化和大数据化。显然工序设置、生产线安排和机器化程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匠精神的内涵理应随着时间变更,外延也应该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重构。对于工匠精神的养成,则以能力素养为主体,具体而言包括核心能力素质、专业能力素质以及管理能力素质。核心能力素质包括敬业精神、责任心、克难攻关精神和忠诚;专业能力素质包括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管理能力素养包括团队合作、质量意识和安全管理。由此,“工匠精神”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定位于知识变通与素质精湛型人才。

2.实践与理论兼顾:技能与技术专深型应用人才

尽管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一开始就是技术型人才[11],但是并不意味技术工人就不能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技术”和“技能”培养总是高度相关,并且相互沟通和衔接。比如,德国规定只有经过技工培训(一级培训)外加两年以上工作经验,才有资格进入技术员培训(二级培训)的专科学校[10]。鉴于我国教育体系的特殊性,技术性与技能型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分歧,贯穿于我国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始终。显然,这是工具理性的必然结果,也是先学后做还是先做后学的本质分歧。一般认为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要基于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自上而下应用已有知识,运用迁移或者演绎的方法解决技术问题。而技能型人才便是通过归纳与总结个体经验,运用类比和归纳的方法解决技能操作问题。再者,从技能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分工区别和层次区别[12],到强调技能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非层次区别而是互动关系[13],随着时代发展,技能型与技术型日益融合。

与此类似,带有公共性的工匠精神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服务于现实生活,并且工匠精神的培养要有连贯性、继承性和系统性。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工匠精神,应用性定位已然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另外,由于专业类型的不同,技能型与技术型往往需要兼顾。比如极为强调事务操作的会计专业,若是没有报表格式规范的学习,便无实训和操作依据,同时拥有“工匠精神”要求的专研创新,一丝不苟,还有与时俱进的意识和能力。在本岗位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辅助工作和管理账户。又如焊接工种,一个拥有“工匠精神”的学生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和专注,达到极端的焊接精度水平,并由此总结个人经验,借鉴已有知识,甚至达到出版经验类知识著作。总之,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一定要落实到“行”上。而在行的过程中,既有认知到行为的模式、情感到行为的模式,也有行为升华行为的模式;其间既可能涉及技能性方式转化,也可能涉及技术性方式转化。而其共性要素是一个专深的状态。总之,技能与技术结合既是经验积累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个经验积累、逐渐对自己和工作认可的过程;另一方面,技能型和技术型在分类之初,概念映射的对象就交叉重叠并随着智能含量在工作中比例提高,两者交叉重叠部分不断加宽[14]。因为“工作现场的属性”和“直接接触第一线”不是技能型人才的独有特性。所以,蕴含工匠精神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可以定位于技能与技术专深型应用人才。

3.乐于积累与创新:产品意识与技艺创新型人才

一方面,正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工匠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产生于对目的善的欲求以及对自我创作产品的热爱。而一个个产品的积累成为工匠精神形成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在这个信仰与功利并存的市场化社会,创新就是最好的适应。正如未来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有技术适应能力,更要有能力“本着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负责的态度,(参与)设计未来的技术和工作世界”[15]。

那么,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就面临两方面的任务。一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二是學生从练习者角色转换到学习者角色。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就要求动手实践,必然少不了练习操作。作为联系的结果就是产品,产品意识有助于工匠精神形成。产品中凝聚了熟练技能、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职业教育的复杂性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更高的要求[16],无论是一般技能人才所不具备的精湛技艺,还是“熟练技能+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的达成[17],都需要从练习走向学习,练习可以出自本能,即身体重复动作,自然界许多小动物和幼儿也能做到。所以,练习是一种缺乏归纳能力的活动。面对人类社会复杂的活动,显然每一次面对的任务或多或少有所不同,归纳能力和刻意练习结合才是发展之路,也就是蕴含“工匠精神”的培养之路。从学习之路而来,做到方法论的创新、操作过程的创新或者设计层面的创新,由此工匠精神也就是自然的结果。正如互联网时代,传统产业链更新换代,产品作为沟通和链接客户的纽带,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工匠精神正是提高产品力的源泉力量。工匠精神的产品准则应该包括: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关注到产品提高0.01个百分点;一丝不苟,生产的每个产品都严格把关质量;耐心、专注和坚持,每天坚持进步和改良手艺;专业和敬业,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行业内最优质的产品,“产品意识与技艺创新”型定位也就是必然选择。

三、反思与展望

显然,在高考制度下,进入高职的学生原有学习基础较为薄弱,较高定位是否脱离实际仍然有待商榷。但是基于“工匠精神”的本质及其当今要义,知识与素养广博、操作与理论兼顾以及乐于积累与创新三个维度是培育工匠精神的必然要求。因此,办学多样、注重个性发展以及终身学习理念就变得极为重要。当今职业教育对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以及终身学习体系的同步热衷就是前者的表征。但是,高等职业教育对于“工匠精神”的定位依然具有一定挑战,比如,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管是技术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的定位,都充斥着“工具主义”的价值倾向而缺少对人本价值的关怀。再者,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大多去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创业者普遍缺乏战略思想,忽视“工匠”精神,频繁变动组织架构,基层员工也仅仅为糊口勉强忍受,缺乏积极性,更没有创造力。所以,基于“工匠精神”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实现显然要配合职业教育体系、当前社会制度和企业制度,“工匠制度”的发展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要做到稳定性、动态性和多样性统一,蕴含“工匠精神”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和评估方式,比如学徒制可以工匠精神形成及作用的基本制度对载体。

由于高职教育的多样性,比如我国高职教育既包括高职高专、技术本科和五年制高职,以及其他中本贯通和学徒制类型等,还有MBA教育和其他各种中等后学习、培训及研究培训的教育机构类型;既包括就业前的教育,也包括就业后的教育,跨度中职(中本贯通)、高职(高职高专)、硕士(MBA教育)等层次。所以,各层次和类型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在“知识与素养”“实践与理论”“积累与创新”三维空间中,基于具体教育目标、情景、学生生涯需求和社会需求、市场规律、人的发展规律具体分析和研究。

参 考 文 献

[1][2]李宏伟,别应龙. 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54-59.

[3]肖群忠,刘永春. 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 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4]匡瑛. 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16.

[5][17]欧阳恩剑.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理性思考与现实选择[J]. 职业技术教育,2015(19):24-27.

[6]Ulicna D, Luomi K, Messerer M A. Study 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EU[J]. Europe, 2016.4.

[7]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王承续,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

[8]傅任敢. 夸美纽斯对几个重要教育问题的主张——纪念夸美纽斯诞生365周年[J]. 人民教育,1957(5):36-39.

[9]陈德泉.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重新审视[J]. 中国高教研究,2016(2):92-96.

[10]肖凤翔,张永林. 高等职业教育知识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的视角[J]. 江苏高教,2014(6):143-146.

[11]薛喜民.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12]匡瑛,石伟平.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换——从“技术应用性人才”到“高技能人才”[J]. 职业技术教育,2006(22):21-23.

[13]董奇.“中國制造2025”视域下对技术教育的审视[J]. 教育发展研究,2016(1):7-12.

[14]石伟平. 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57.

[15]赵志群. 西方职业教育研究的路径与方向——劳耐尔《职业教育研究手册》读后[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2):175-185.

[16]周建松.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J]. 教育研究,2014(10):103-105.

The Orient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Objectiv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Guided by Craftsman Spirit

Bin Enlin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emancipation of the concept of labor,the value of labor and the development in soci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the craftsman spirit has inherit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imes and forward-looking, multi kernel and public experience, beliefs and utilitarian social contradiction structure. Thus, in the orientation structure which contains craftsman spirit in personnel training targe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quality target are becoming complex, techniques and skills are upgrading further and high into research, production target is derived from adaptation to creative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orient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craftsman spirit” should be defined as intensive application talents with “knowledge adaptation and literacy”, “product consciousness and skill innovation” and “skills and technique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raftsman spirit; talents training target

Author Bin Enlin, doctoral candidate of Institute of Vocational and Adult Education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

作者简介

宾恩林(1990- ),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职业技术教育原理(上海,200062)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工匠精神
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浅谈中职学校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效融合
高职院校“三个空间”就业体系构建研究与实践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浅谈
艺术职业院校表演专业现状及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