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思想及其建构路径探析

2018-02-03彭仕清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9期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德育教育新课改

彭仕清

摘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推行的社会语境下.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日益突显。作为颇具难度的中学数学教育,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推进德育教育,实现教学实践的时代转向,成为一线教学者亟须破解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拟从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德育教育的内容、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出发,以期探求德育教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建构路径。

关键词:新课改 中学数学教学 德育教育

21世纪的中学数学教育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功利主义占主导的状态,而将客观的认知活动转化为情感浓厚的教学活动,努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由实用型人才向创新型人才转化。时代需求的转变,必然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的嬗变,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分析、运算能力,更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个性品德素质以及审美素质。基于此,本文试从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德育教育的内容,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出发,以期探求德育教育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建构路径。

一、中学教学中德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德育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学校教育是一个恒久的主题,又是一个常新的话题。不断变动的社会环境要求我们的学校教育必须适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目标与教育方向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教育的表述却几经变化,但其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实践主体与主人”。由此可见,学校教育的活力源泉在于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及时发现并解决现实教学实践中出现的新挑战、新问题,是一线教育工作者应当持有的态度。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变革加快,社会联系日益紧密。受西方思想以及全球文化的冲击,传统道德规范受到日益强烈的威胁,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建立。学校,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作为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成形与塑造的关键场域,在学生一生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因而强化学校道德教育是时代发展要求。加强学校道德教育有利于强化学生人文精神,提升学生道德素质,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德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德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应当是我们素质教育始终不能动摇的旗帜,“教书育人”也是广大人民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作为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对于“德”在教育中的地位,我国先哲们莫不给予颇多的肯定与憧憬。据《周官》记载,周朝教国子的有师氏与保氏,而师氏所教的便是“三德”:至德、敏德与孝德。诚如学者吕思勉所概括的:“古代平民的教育,是偏重于道德的……贵族有贵族的立身方法,平民有平民的立身方法,其方法虽不同,其为立身之道则一”。吕先生所说的“立身之道”,便是对“德”更为具体的阐发与说明。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德育作出多次重要講话,就如胡锦涛同志所强调的,“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从中不难看出,现阶段我国德育不仅包括古人的修生之志,同时增添了富有活力的时代因子,诸如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等等,这为我国青年精神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我国当前教育现状需要德育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素质教育已获得巨大的发展和骄人的成绩。然而,随着我国教育实践的日趋多元,中学德育工作也涌现出新问题。一方面,就学校层面而言,日益紧张的升学压力,使得学校教育渐趋“智育”一元化发展,其对德育空间的挤压不言而喻,从而衍生出德育工作停留在“喊口号”口头阶段的;另一方面,就社会层面而言,不断涌动的商品大潮,日复一日侵蚀着社会公民的道德观念,不断消解的“道德”使得德育工作举步维艰。然而,不论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抑或是着眼于我国青少年精神健康成长的微观需求,德育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教育环节之一。应该明确的是,在学生启蒙阶段便辅之以行之有效的德育,既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从小形成共产主义道德意识,又可以形塑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的道德思维与实践能力。因此,就当前教育现状而言,德育工作须按时按量地落实。

二、中学数学德育教育的内容

(一)展示中华灿烂数学成果,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数学无疑在我国古代学科中具有重要地位,其辉煌之成就,在中华文化的大观园中是一朵艳丽的奇葩。简要梳理我国数学波澜壮阔的发展:从春秋前开始萌芽,经历了战国至两汉数学框架的基本确立,魏晋至唐初数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以及唐中叶至宋元中国数学的高潮,再到明清——从衰落到艰难的复兴这一蜿蜒曲折的发展历程。毫不夸张地说,我国数学科学的发展,对世界数学甚至世界科学的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在14世纪以前,我国在数学科学上一直是独领风骚,出现了许多举世闻名数学家,诸如刘徽、祖冲之、秦九韶等。我国数学建构的以计算为中心、程序性和机械性的算法化数学模式这一宏大学科体系,与古希腊的以几何定理的演绎推理为特征的公理化数学模式堪称车之两轮,共同推进世界数学的长足发展。直至近代,西方列强用舰船利器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数学才进人了从衰落至复兴的艰难历程。于教学中渗透数学历史的情感教育,展现我国数学长期以来辉煌的成就,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亦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

(二)坚持辩证主义唯物史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中学数学以其独特性要求中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史观的教育。数学中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诸如“对立统一”“运动变化”“否定之否定”等规律。从具有概括性的数学定理到千变万化的训练习题,在这样的做题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这一基本规律,换言之,这一题之所以能用公式解开,是因为其蕴含普遍性原则;而其之所以成为“这一题”,是由于其特殊性的因素,从而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解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能力的过程,又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会、领悟由因到果的转变,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实践过程,在领悟数学思想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植入思维训练。因此中学教师在探讨数学教学内容时不仅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史观,善于从点到面,从一般到特殊,从现象到本质地循循善诱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要用在辩证唯物主义史观的指导下的观点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使学生初步接受唯物主义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三观。endprint

(三)进行审美意识教育和审美能力培养

众所周知,数学中处处存在着美,数学中的美常常可以分为几何美、对称美、比例美、奇异美等类型。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黄金分割”比例产生的几何美了。它揭示出一种最优美的线条比例关系,同时在艺术、生产、生活等领域均有着广泛应用;圆是第一个最简单最完美的图形;球是立体中最美的图形;圆锥曲线、摆线、螺旋线、渐近线是最美的线条。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表现从公式到定理到图形的数学美,使学生在对数学之美的领悟、欣赏的前提下,提高数学学习的层次与境界,摆脱本初的被动学习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感悟、欣赏数学美,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再教育,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对知识的探求欲,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与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正如席勒所提出的.“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

三、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与路径

(一)以人为本,从“仁”出发

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合格接班人,是现阶段我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实现这一伟大而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即是“以人为本,从仁出发”。“以人为本,从仁出发”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教育实际的结合,是我国教育的特殊规律和多年教育发展经验的客观要求,同时又是全面教育、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素质教育要求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于潜移默化之中得到良好的身心同步发展。“以人为本,从仁出发”作为一种基本教育准则,是基于针对不同地区、不同阶段、不同水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心理状态的学生提出的差异化的学习要求,从而有利于从根本上帮助他们不断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标,实现素质发展。我国现行的素质教育发展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功利主义缺陷,即使实现教育改革多年来,不少地区仍然存在“唯分数决定论”的封建旧思想理念。我国要想建立真正的素质教育体系,就必须对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重新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以明确改进、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情感教育,师生互动

中学年龄段的学生由于刚刚步入青春期,其心理状态伴随生理特征的改变而改变,主要表现为:情绪波动幅度大,目标的不明确与行动能力低下,对外界的关心易表现出较强的抵抗情绪等。无疑上述种种情况都会造成学生进行教育接受过程上的困难。因而我们的教师需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在充分了解中学生心理困惑的基础之下,适时地对其进行引导和鼓励,必要时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与沟通,还可以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排除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的共同干扰。要想改变学生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形成的对中学数学的偏见如艰深、枯燥、晦涩,除了要對其进行必要的数学知识的传授之外,更要与其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在逐步的交谈中拉近彼此间的距离,消除对数学固有的偏见。只有两者共同努力,才有可能使学生抛弃原有的执念,重新爱上数学,产生“乐于学习”的效果。中学数学的学习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认知过程,而且还是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在课堂中的辩证统一,即师生之间的相互情感交流。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学数学教师留心观察,深入地挖掘课本中的情感因素,并以积极饱满的心态去感染每一位学生,打开他们紧闭的数学情感的大门,使学生不仅愿意学,并且学得轻松、愉快,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形成科学的学习模式。情感教育在教学管理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因为这实际上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这种教育方法强调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情感功能作用的思想,从而达到丰富情感教学理论的内涵及其实践价值的目的。

(三)快乐教育,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是教育界老生常谈的话题之一了,古今中外不少教育学者都对此发表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与见解。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曾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英国教育理论家斯宾塞也指出:快乐学习,能使学生自学不辍,并且得到精神的满足。由此可见,“快乐教育,寓教于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全世界普遍关心的话题与关注的问题,各国都将素质教育放在了国家发展的首位。是否寓教于乐,以乐促学,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高低,同时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为此,我们现代的教育工作者们应主动承担起“寓教于乐”的职责,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富有成效的教学新模式,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易于接受的各种教学形式溶于正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之中,以此充分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积极探索数学科学的本质。但长期以来,由于深受传统教育思想与观念的影响,似乎大家都将“艰苦”与“快乐”完全对立了起来,一味地提倡“题海战术,先苦后甜”等观念。这种“铁杵磨成针”的精神固然可嘉,但是学习绝不仅仅是花时间就够了的,还需要讲求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例如学习技巧、学习效率等。其实数学学习中有各种有意思的东西值得教师带领学生们积极探索,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换元”、“勾股定理”、鸡兔同笼等问题,这些都是千百年前来我国数学科学宝贵的知识成果,它们应该在“寓教于乐”的形式中代代传承下去。

(四)模范教育,以身树德

中学时期的学生,由于生理心理上的差异还未形成较为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其辨别能力较弱。加之青春的懵懂、反叛,对成人的世界保持着极为强烈的好奇心,因而模仿能力以及模仿的可能性都极大。教师是在学校内与学生接触最多的群体之一,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关注与讨论。因而学校以及老师对广大学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深远的,更是潜移默化的。有鉴于此,学校要为广大青少年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更是要严格注意自己的形象,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感染学生,为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供其学习。如此种种才能“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基础之上,潜移默化地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标。

中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在做到上述几点的同时还应注意:首先,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方法,寓德育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同时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德育的魅力。其次,健康体魄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前提与基础,德育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最后,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还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德育教育要尽快改变美育教育薄弱的局面,将美育融入德育之中,从而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学数学教学德育教育新课改
新课改下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新课改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索
新课改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开展数学建模教学之浅见
试论中学数学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应用
更新观念,创设自主灵动课堂
中学生数学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巧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学生数学课堂学习能力
初中科学课程中利用情境教学法渗透德育的探讨
浅析小学校园文化的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