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神话在网络文学中的重生

2018-02-03胡笛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9期

胡笛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络文学作品开始走出国门。网络小说展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玄幻世界,并已逐步建构出浩大磅礴的神魔谱系,而追根溯源几乎是传统神话在网络文学中的重生。

关键词:神话命名 神话原型 再现与解构

网络文学热度不减,网络文学影视改编也日趋成熟,近两年的《花千骨》《琅琊榜》《青云志》《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择天记》等都获得了不错的收视。2017年起点中文开辟出海外版起点国际,越来越多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络文学作品开始走出国门,起点国际的分类为:Xianxia、Xuanhuan、Fantasy、Sci-Fi、Modem、Other,玄幻仙侠奇幻科幻成为网络文学输出的主要文类。网络小说展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玄幻世界,并已逐步建构出浩大磅礴的神魔谱系,而追根溯源几乎是传统神话在网络文学中的重生。

尽管近代科学理性的兴起取代了神话中非理性的信仰,但文学作品中的神话依然能够唤醒人们通往神话世界的感觉和经验。神话通常被视为文学的源头,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神话大抵以一‘神格为中枢,又推演为叙说,而于所叙说之神,之事,又从而信仰敬畏之,于是歌颂其威灵,致美于坛庙,久而愈进,文物遂繁。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神话是初民对于自然的解释,更是世代人们感觉、记忆、经验的积累,在原型批评理论视域下,各种文学类型都可视作神话的延续。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维已与原始神话思维产生距离,神话被多方位地改造,一方面神话历史化,神话被人们视为历史传说,天神变为人的祖神,神话人物变为历史人物,即“中枢者渐近于人性”;另一方面神话宗教化,道教佛教从神话中衍生出仙话、佛话,茅盾的神话研究中将其定义为变质神话。这些演变过程都可以从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找寻到痕迹,文学家既保存又修改了神话,以西王母为例,从《山海经》到《穆天子传》,西王母从豹尾虎齿的半人半兽神逐渐变为人形,到《汉武内传》中则为年可三十许的佳人,她的宫殿与人间皇帝的排场可以媲美。又如昆仑山,从《山海经》到《淮南子》,昆仑山从有若干奇树和猛兽怪鸟的帝下之都变成缥缈仙乡,作为神之住地,昆仑山是网络玄幻仙侠小说中的高频词汇。历代文学重构神话的背后是时人的想象和现实欲求,亦或是更为微隐的动机,汉赋中宫廷文人用神话装饰文章,唐李白诗歌中借神话仙话抒发忧愤,明清小说《西游记》《镜花缘》等借神话折射了人世间的种种隐秘的幽暗。神话不是陈年旧迹,神话故事在文学作品中逐渐成为人们惯用的隐喻和象征,神话作为旷古的时代想象已经潜藏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生命体验中。

网络文学对于传统神话的运用是多维度的,最浅层的便是直接挪用神话名词,大量网络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及性格特质、时空地域、工具法器等都直接取自《山海经》等记载古代神话的著作,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当中青丘九尾狐、桃林凤凰折颜、巴蛇少辛、迷谷、昆仑墟,《花千骨》中的长留山、蜀山、蓬莱以及神兽神器,均可对照《山海经》逐条考据,以青丘九尾狐为例,《山海经·南山经》云:“又东三百里,日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又如迷谷,“南山经之首曰鹊山。其首曰招摇之山……有木焉,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谷,佩之不迷。”白浅的九尾狐身份,小仙迷谷的指南针功能都是直接取自上古神话,《诛仙》中张小凡飞过的巨树正是《山海经·海内经》中众神上天的天梯“建木”,《九州·缥缈录》《海上牧云记》等风靡一时的九州奇幻小说由多个作家共同创作,其所谓架空的创世中仍然活跃着夸父、鲛人等远古神话人物。《山海经》中山川水貌、邦国诸神、奇禽异兽等名目众多,这些专有名词本身就有能力产生印象的意蕴,网络文学充分使用了神话的命名功能,唤醒读者的知识贮备,而如果这个名词的形象意蕴尚未形成一种普遍的印象,则以这个名词为基础的创作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好奇也补充着人们对它的想象,神话名词的直接挪用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神话效果。不同于网络玄幻小说的直接命名,网络历史小说更傾向于营造一种神话的氛围,人物设定与《史记》中的诸多感生异貌的英雄更为类似。《芈月传》的开头“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夫人自有兮美子,荪何以兮愁苦?”直接引自屈原《九歌·少司命》,少司命是楚地神话中掌管人间子嗣的神,芈月出生前的霸星突现,芈月出生之后被弃河中,正是因少司命石像的阻挡而幸存于世,“此时此刻月光如水,水面上少司命的石像皎洁如玉,只手托着荷叶上的女婴,而石像底座,向氏一身白衣,自荷叶上抱起女婴。石像与真人交相辉映,竟有一种奇异的相似。”神话作为背景来点缀建构文本也不失为一种策略。

世人耳熟能详的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大禹治水、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c嘟属于神话原型,它们是构成人类文学经验的基础因素,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认为后世文学的一切形式和主题皆可追溯出古老而朴素的神话原型。网络小说在其重写再造神话过程中除了直接挪用神话,就是对于神话原型的变形和再造。创世神话的演变,如《飘渺仙尘生死录》中盘古开天辟地将大地分为六域,《三生三世》中父神身归混沌后的四海八荒,《花千骨》在神、人、魔三界的传统神话空间基础上变形为妖、魔、神、仙、人、冥六界。部分网络玄幻小说则吸收西方神话以及网络游戏文化,虚拟出一套中西神话结合的魔幻竞技世界,如《斗破苍穹》《斗罗大陆》以及《盘龙》等小说中已出离传统意义的神话世界。中国传统神话所奠定的时空观和生死观潜在地影响了网络小说的想象格局,也为网络小说的创世造境提供丰富的素材。众多玄幻仙侠小说归根结底其实都是主人公的成长小说,也即英雄神话原型的演变,神话学家坎贝尔将英雄神话的意义诠释为“自我的发现”,其模式为启程——启蒙——回归。《诛仙》中张小凡正是从一平凡少年历经磨难,因缘际会下佛道魔三教同修,拯救苍生,又如《择天记》中的陈长生在人妖魔共存的世界里逆天改命。经历生命的成长受难以及友情爱情等诸多情感世界的挫折,最终获得力量渡过难关,这些都是人类共通的文学经验。神话原型的意义正在于此,它唤醒我们生命体验中的欲望和仁慈等诸多情感力量来度过现实世界中的危难,“一个用原始意向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endprint

对于传统神话的重写再造关键还是在于对其精神内核的理解,神话不单是古人借用想象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还传达出人类基本的生活境况和情感要素,其深蕴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和反抗精神都成为了民族精神的积淀。网络文学中既有对平等的追求,奉献的肯定,也有杀伐的肆意,对个人绝对力量的尊崇,不少驳杂的价值观念甚至与原初的神话精神相背离。有学者早已道出了大量网络玄幻小说的暗疾:浅层次拼贴神话元素,过分追求卓越的神力而忽视作品的内在价值,神魔道法成为了目的和本体。网络文学可以回望《西游记》《聊斋志异》等文学经典,同样在神魔妖法外壳之下隐藏的却是对社会现实的针砭时弊或对美好未来的想象,让神话在不同的时代发挥其积极浪漫的人文精神。猫腻的网络小说《朱雀记》汲取佛教神话故事,虚构了如来因轮回不止而困惑于生存的意义,于是舍法身且关闭六道轮回,而少年易天行本是佛祖从开天辟地时带回的一蓬火,对于如来的选择,他认为“佛祖只是看到了生命本身的自源之苦,却没有看到生命本身这么强大的改造能力。”面对自己被观音菩萨安排历劫修成弥勒佛来平衡三界的运数,他却更愿意选择那嘈杂却充满生机的人间。《朱雀记》虽然也有网文言长的弊病,却因思索人类面对死亡如何处理安放自身的重大命题而显得颇具深度。写情的成功与否仍然是网络小说打动读者的关键,神魔皆有情,精魅亦通世故。

传统神话在网络文学中的重生有其内在逻辑,网络媒介自身的虚拟性决定了玄幻、仙侠、武侠、穿越等虚构类文本的流行,起点中文网首页作品十四大类中,玄幻、奇幻、仙侠等虚构类型占了半数以上,这种虚构类文学对于想象力有着天然的需求,而中西方神話自然成为了网络文学的叙事资源。大量网络文学的写作者呈现出的民间化和青春化的特点,自身社会阅历人生经历不足以支撑写作,需要借助神话资源建构一个虚拟世界来解决现实写作的需求和困境,神话的奇谲想象力弥补了写作者想象力的匮乏。对于读者而言,网文的阅读期待是从中获得审美的快感,缓减现实世界的焦虑紧张情绪,神话蕴藏的美好情感体验足以弥补现实世界的种种人生缺憾和空虚。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由被抑制的愿望的实现所导致的满意感,其强度绝对可以抵消白天残余的痛苦情感。”人类是具有想象力的生物,需要在经验和超验之间、理性和幻觉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神话的繁荣也遵循着文学发展的内部逻辑,神话本身不会消失,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以不同的文学形式发挥神话的功能,神话遍布在文学的每一个角落,而网络文学成为重写再造神话的重镇,在再现与解构之间逐步释放更多的可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