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云南茶业竞争力和提升路径

2018-01-21王克岭史世奎刘亚静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型民国时期

王克岭 史世奎 刘亚静

摘要:回顾民国时期云南茶业发展的基本历史,利用波特“钻石模型”分析民国时期云南茶业的产业竞争力,发现专有资源、独立商业模式、精准市场定位,以及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是民国时期云南茶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这也对当前云南省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钻石模型;民国时期;云南茶业;产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42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8)05-0078-07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茶叶生产国。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的茶叶产量一度垄断了世界茶叶市场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之大宗商品。民国时期,福建、浙江、安徽、两湖等地区的茶叶处于第一方阵,占到生产和出口的大部分,江西、四川、河南等处于第二方阵。据不完全统计,“1840年全国产茶5.0万吨,出口1.9万吨,截至1886年全国生产和出口量分别达到25.0万吨和13.41万吨,产量增长4倍,出口量增长6.06倍。茶叶出口的商品化率也由38%上升至53.7%”①。此后,由于政治和经济、技术、市场等原因,“国内茶叶价格大跌、茶农弃植、茶商亏折、茶行倒闭,其时,茶农、茶商每十户就有八九家因茶而破家”②。此后,中国茶业开始陷入持续的衰落中,1949年我国茶叶生产为4.1吨,对外茶叶出口量仅为0.9万吨①。

然而,相较于全国茶业态势,抗战前云南茶业处于持续发展中,不仅没有明显的衰退,甚至有了缓慢的增长,这种情况与当时宏观产业环境颇有不符。云南茶业究竟发展出何种独特的竞争力方使其独善其身?这种现象对今天云南茶业经济的发展有何启示?学界尚未给予明确的回答。因此,探究民国时期云南茶业的竞争优势,不仅有助于丰富我们的历史认知,同时也对当前云南茶业经济发展战略有所启发。鉴于此,笔者在回顾民国时期云南茶业经济发展历史的基础上,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云南茶业竞争力状况和来源,同时对其提升路径进行评价,旨在探索其独特历史轨迹背后的经济逻辑。

一、民国时期云南茶业基本情况

茶业经济不仅涵盖茶业的生产、运输和销售,还包括育种、茶机制造、人才培训、茶具生产、茶馆等支持性行业。民国时期,云南的茶业主要涉及茶叶生产、运输和销售等链环。

民国时期,云南茶业属于比较典型的分散性产业,准入和退出门槛较低,产业集中度不高。据统计,1900—1937年,仅云南省易武县城有名可考的茶庄就有30家,倚邦有11家,勐海有21家③。除此以外,大理下关、腾冲等地均有大量茶商汇集,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积聚现象。这些茶商资本普遍不高,其销售量也较为有限。另外,很多茶商如大理永昌祥商号在经营茶叶的同时也做生丝、棉花、猪鬃、锡等生意,呈现多元化经营的特征。

在茶叶的生产方面,由于统计口径的原因,不同部门的数据差别较大。总体而言,民国时期云南的主要茶产区集中在六个区域,即思普沿边区,年均产量不低于32 000担(1公斤=0.02担,下同),其中大部分销往越南;景东、景谷区,年产约12 000担,以供四川和云南省为主;元江镇沅区,年产约2 000担,销往香港、广州等地区;澜沧区,为民国时期新开发茶区,其年产1 000担左右,通过茶商销往我国昆明、西藏和缅甸等地;双江、缅宁、云县区年产茶约15 600担,除销往四川、西藏及云南省外,每年销缅甸约2 000~3 000担;顺宁、镇康区年产约8 000担,主要销往云南和四川④。此外,大关、彝良、绥江、盐津、镇雄等地均有茶叶销往本地市场,但是产量较少。依此数据测算,云南省正常年份商品化茶叶产量应为7万担左右(即350万kg),与云南省财政厅的统计数据较为一致⑤。据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记载,1930—1936年云南茶叶年均商品化产量为11.69万担⑥。另据《续云南通志长编》记载,“云南之茶,昔年约计年产额为十二万六千余担,红茶最多为九万六千担,绿茶约为三万余担,其确数至今尚无统计可考”⑦。云南茶叶除较为知名的沱茶、普洱茶外,还有保山“太和茶”、大理“感通茶”、丽江“雪山茶”和“十里茶”等,都是茶叶市场的知名品牌,但产量较小,主要供给礼品市场。

在茶叶生产方面,云南茶叶主要采取多子穴播法等传统工艺,播种、施肥、除草、剪枝等均无定法,对病虫害防治更是少有办法,其产量也甚低。在茶叶加工方面,主要采取手工制作,“先以甄蒸,或以锅炒,后用手揉之成团,或以竹筒缩之城(成)圆筒形,均系农家自制,无专业人”⑧。“茶商至产地,将粗茶购归,另行蒸揉,制成团茶或方茶,用笋叶壳包裹,运销西藏等地方者,即系是项包装。其他茶商又将上项笋壳叶包裹之茶,够而加工精制,再蒸之,并雇女工将细粗大小各叶分别捡出。或用各种花熏过,装于洋铁罐中出售”⑨。

在茶叶运输方面,主要依靠马匹和滇越铁路。云南地处高原地区,交通不便,“滇茶除销本省外,以销四川、康、藏为大宗,间销安南、暹罗、缅甸、南洋以及我国沿海沿江各省。运输路线,大别为南北两途。什九赖乎骡马,得资水道火车者不多”⑩。马匹运输的特点是运力低下,时间长,运费高。以滇茶销藏为例,1910年滇越铁路开通以及1935年滇缅公路开通后,滇茶出口更为便利。然而由于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的运费较高,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骡马与机车并存。

在茶叶出口方面,与东部地区茶商依靠洋行开拓国际市场不同,云南很多茶商在国外开设分号(如表1),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网络,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西方资本控制的局面。

在茶叶销售方面,除云南省外,滇茶主要销往我国四川、西藏以及东南亚等地。“滇茶历来销售康藏九龙、乡城、稻城一带,民国时期大量销售乐山、重庆、成都地区。据1939年调查,仅乐山即年销云南沱茶50-100担之间”{12}。抗战开始后,云南茶叶占领成都的三分之一左右,远超皖浙茶叶。西藏更是滇茶的传统销售市场。据《藏事纪要》载“民国二十九年底,滇茶由印入藏者,年达四万余包,合旧制三百万斤左右(笔者按:约合旧制三万担)”{13}。而据云南省档案馆档案记载,每年滇茶在西藏的销售约为一万七千担{14},两者相差较大,但无一不说明西藏市场对云南茶业的重要性。同時,如表2所示,滇茶还通过蒙自关、思茅关、腾越关对周边国家出口,保持着一定幅度的增长,并于1933年突破万担大关。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蒙自关和腾越关的茶叶出口量均呈现一定幅度的下滑,思茅关则保持着较快的增长,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普洱茶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

二、民国时期云南茶业竞争力分析

近代以来,中国在国际茶市上的地位不断趋弱(见表3),到1922年,我国茶叶出口量占世界茶市的11.19%,仅相当于1891年的1/4左右,福建、浙江、两湖、安徽等传统茶区深受其影响。而此时滇茶却逆势上扬,说明其具有某种独特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不仅遏制了下滑,还使其有了一定程度的稳定增长。

关于产业竞争优势的分析,目前学界运用较多的是波特的“钻石模型”(见图1),其将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产业的状况、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政府和机会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构建一个“互动的体系,它内部的每个因素都会强化或改变其他因素的表现。……当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逐渐消失时,产业本身的竞争优势也同时退化”{17}。

目前,学界鲜见将“钻石模型”应用于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笔者认为,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运用“钻石模型”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近代中国经济是一种半殖民地经济,世界经济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外部影响因素,其影响程度要远超于内部因素;第二,近代中国政府无法制定独立的经济和产业政策,与波特“钻石模型”中的“政府”有较大不同。在此,笔者根据历史资料对民国时期茶业的钻石体系相关要素分析如下。

(一)生产要素方面

茶叶的生产要素涵盖土地、茶树、劳动力和生产工具。

就茶园面积而言,我国从南到北有华南、西南、江南和江北四大产茶区,适宜培植茶树的土地资源丰富。云南属于西南茶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国时“本省(笔者注:云南省)产茶区域约达三十个县”,“几占全省三分之一”{18}。

就茶树资源而言,云南是我国茶树资源最多的地方,既有大叶种、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资源,又有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茶树混杂生存。同时,“世界茶组植物已发现的有37个种和3个变种,分布在我国的就有36个种和3个变种,其中分布在云南的有31种和2个变种,并且有17个新种和1个变种是世界茶谱种尚无记载的”{19}。其中,普洱地区又是大叶种的唯一产地。

就劳动力而言,据1932年民政厅统计数据显示:云南省共有人口数11 795 486人{20}。另据“(云南省)民政厅民国二十一年户口调查报告,全省共有自耕农民1 022 294人,半自耕农598 788人,佃农816 602人,共计2 437 684人”{21}。其中从事茶业生产的人数今已无法考证,但为数不少;同时,这些茶业工人的工资普遍不高,人力成本故较为低廉。

在生产工具方面,民国时期我国茶业生产已经开始了以手工制茶为主、茶机与人力并存的局面,而云南仍以手工制茶为主,其生产工具与东部地区没有明显代差,但与英、日、俄等国茶业机械化程度的差距明显。

(二)需求条件

云南茶叶市场的需求可以分为省内需求、省外需求以及国际需求。

就省内需求而言,“滇省饮茶之风甚为普遍,都市无论矣,举凡旅行所致,道旁茶馆之多,足以煞人;即穷乡僻壤,三家村落,亦复售茶,甚至草舍一间,方桌三数,饮者群集”{22}。根据国民政府事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的调查,1934年云南省人均消费量为1市斤,总的市场容量为10.01万担(见表4),与云南省平均商品化产量基本持平。

就省外需求而言,不含东三省、新疆和西藏等地,1934年国内人均消费量1.2市斤,市场容量为490.66万担,茶叶的市场需求量较大。仅就四川省而言,1934年人均消费1.03市斤(1kg=2升,下同)(见表4),总的市场容量为38.43万担(见表5),是民国时期云南省最高水平的2倍左右。

就国际需求而言,1922年主要产茶国中国、印度、斯里兰卡、荷属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共向美国、英国、俄国等国家出口茶叶68 419万镑{24},市场需求较大。

(三)相关及支持产业

云南茶业的支持产业主要包括运输业、机器制造业、电力和教育培训、育种业等行业。

就运输业而言,云南多山且地形复杂,货物运输传统上主要依靠骡马,周期长,运费高,“云南与西藏比邻,唯因交通不便,马驮需要四五个月方能到达,如脚不顺更为拖延,运费高过成本,而周转时期甚长”{25}。滇越铁路开通后,成为茶叶输出的重要通道。然而运费依然较高,据统计,“我国京汉铁路(平汉路)每哩78 190元,汴洛路(陇海路的一段)68 719元/哩,津浦路92 400元/哩,滇越铁路145 000元/哩。我国国有铁路轨距1.6公尺;滇越铁路轨距1公尺;这样一条狭轨铁路,建筑成本如此之高,其工程的浩大,已可以想见。这条铁路,因为建筑费用太高,载运量有限,和养路费浩大,所以运费很贵”{26}。1936年,滇越铁路利用国际金价上涨的机会,将运费由越币支付变成金单位支付,更是增加了华商的运输成本。滇越铁路收费明细如表5所示。此外,云南与四川之间还有滇川公路和叙昆铁路联结。虽然云南的交通远不如东部发达,但是相对而言,滇川地区的关卡较少,货物运输中缴纳的费用也相对较少,这也构成了对闽浙茶商的一定优势。

就机器制造业而言,民国时期云南主要的机械工业有云南模范工艺厂、云南五金器具制造厂、裕云机器厂、中央机器厂、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实习厂、德和机器厂、中大机电制造厂、华安工厂、华兴工厂、德昌工厂、中南钢铁厂、民生工厂、振亚机械厂、永协隆机器厂。这些工厂只能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蒸汽机、柴油机、机床、配件和农具,根据现有的资料尚未发现专门制作茶机的。正因为如此,抗战开始后,云南中茶(即: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下同)采用的茶机主要来自进口。机器装备的薄弱制约了云南茶业生产由手工向机械化生产的转型。

在电力供给方面,民国时期云南主要的供电企业有耀龙电力公司、河口汉光电灯公司、蒙自大光电灯公司、云南矿业公司开远水电厂、昭通民众实业公司电力厂、下关玉龙水力发电厂、腾冲叠水河水力发电工程处等。这些电力公司普遍规模较小,最大的耀龙电力公司1936年其水力、火力發电共计21 832 443度,当年客户共有10 828户,其中电光10 371户,电力334户,电热23户{28}。电力供给的紧张,导致即使云南茶业大规模采用机械化生产,也处于无电可用的状态,这也是云南茶业发展的一个制约因素。

在教育培训和育种业方面,除1920年茶业实习所和1923年南糯山第一茶业试验场外。基本上呈空白。此外,根据现有资料,金融业在云南不甚发达,茶商基本上是通过民间借贷的方式筹集资金进行经营。

(四)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

民国时期云南茶业的主要竞争对手来自于国内同业和国际茶商的竞争。

云南茶业在产品定位、供应链管理及营销方面具有如下特征:(1)产品和市场定位清晰,聚焦于我国云南、四川、西藏以及东南亚市场开发产品,主打国际市场和西南市场较为畅销的普洱、沱茶等产品。坚持瞄准中高端市场,坚持品牌策略,定价相对高于其他地区的茶叶。(2)供应链的有效管理,云南茶业在供应链管理上沿循“茶农、转售商或小贩、大商贩、茶店、消费者”的模式,商号在供应链中居于核心地位,对供应链具有较强的控制力。(3)在营销方面,积极在重点市场区域建立云茶的营销网络,加大对利基市场的渗透力度。

相较于云茶而言,东南茶业(闽、浙、皖、两湖地区)具有如下特征:(1)市场定位方面,除面向传统国内市场以外,国际市场主要针对英、美等国家。(2)产品结构方面,主要生产在国际市场上售价较低的绿茶,红茶比例相对较低。(3)供应链管理方面,其与洋行的关系较为密切,通过洋行扩展海外市场,供应链的控制力较弱(如图2所示),呈“自有之货不能定价,专听命于外人”的态势{29}。(4)茶叶生产方面,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但已开始引入机器生产,并积极改良品种、提升耕作技术,旨在提高茶叶的附加值。

自十九世纪末,英国开始积极在印度发展茶业,并逐渐超过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出口国,1922年,其在世界茶叶市场的份额为42.94%,出口量达到了294 700千磅,将近是中国出口量的4倍{31},是中国茶叶在世界市场上最为强劲的竞争对手。作为后起之秀,印度茶业具有以下特色:(1)在生产上,采取资本主义大庄园和机器生产的方式,管理较为科学,平均产量高,生产效率高,规模效应明显;(2)在产品定位上,主要生产面向国际市场尤其是美、英等国市场的红茶;(3)在营销上,在加尔各答和吉隆坡建立了茶叶拍卖机构,夺得了茶叶国际定价权,并加大广告投入,积极建立海外销售网络,拓展世界市场。

(五)机会

在宏观层面,民国时期的云南并没有明确的茶业发展规划,同时税则繁复。然而,民国时期云南茶业经济的发展仍面临着若干机会。

1. 在近代史上,云南一直是法国的势力范围。在世界茶叶市场上,法国所占份额较小,因此其在云南未开设茶厂,这与东南地区外资茶厂林立的局面有着较大的差距。同时,在国际茶市上占据重要地位的英国和日本茶商集中于对东南地区茶叶市场的控制,无暇顾及云南。这种态势客观上使得云南茶业获得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面临的国际压力相对较小。

2. 根据中英之间的《续议滇缅界务、商务条约》规定“答允自条约批准之日起,以六年为期,中国所发出之货及制造之物,由旱道入缅甸,除盐之外,概不收税”{32}。该条约在客观上为云南茶叶出口缅甸和经缅印销往我国西藏提供了便利。

3. 抗战开始后,东部传统茶区遭到破坏,产量锐减,再加上大量人口内迁西南,在客观上扩大了对云茶的市场需求。

综上,民国云南茶业竞争力主要源于专有资源、独特的商业模式、精准的产品和市场地位,以及相对有利的国际环境。正是上述优势的协同作用引致了民国时期云南茶业经济能够克服全国茶业经济不断下滑的宏观环境实现逆势增长。

三、民国时期云南茶业竞争力提升策略评价

云南茶业竞争优势多来自于地域嵌入性因素,自身生产实力不强,“制造包装,均甚简陋,而贮藏一端,根本不予注意,是以颜色黝黑,汤色不清,香色消失,色、香、味三者无不受损”{33},导致其品牌效应受损。抗战开始后,由于“东南各省茶区多相机沦入战区,运输颇困难,故政府向西南各省倡导,开辟新茶区”。1938年,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建立了较为先进的公司治理制度,针对云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了一些提升云南茶业竞争力的举措。

1. 促进茶业育种业的发展。1938年,云南中茶与东陆大学(现云南大学)订立茶树栽培合同,对云南茶树品种与国内及印度锡兰进行比种实验,同时对变种进行分离试验{34}。同年,中国茶叶学会云南分会成立,并致力于茶叶研究。

2. 积极引进茶机,改造云茶传统生产工艺。1939年,云南中茶公司投资建设顺宁、佛海、宜良三个茶厂,全部为机械生产,“云南遂有新法制造之红绿茶、红茶,汁浓味醇,堪与印锡所产并驾齐驱,为国产中争取国际市场最有希望之品质”{35}。

3. 加强产品研发。1939年,冯绍裘在顺宁成功创建功夫红茶——云红,并销往伦敦,受到英国茶评师的高度评价。1940年,“云红”正式定名为“滇红”,流传至今。

尽管如此,云南中茶的切实举措对云南茶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极其有限,主要原因如下:

1. 云南中茶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是在官僚资本主义管控的背景下开展的,受制于经济体制的约束,其技术进步难以辐射到整个产业。

2. 民国时期云南机器装备业相当落后,难以为茶业提供足够的茶机。云南中茶成立后,虽然“就厂方设备而论,国内尚罕与伦比也”{36},然而其使用最多的仍是手摇揉茶机,占到揉茶机数量和价值的80%{37},其他核心设备均有赖于进口。

3. 具体而言,根据吴觉农先生的估计,民国时期我国茶叶的平均亩产鲜叶量200斤左右,干茶量50斤{38}。而据勐腊县志记载,1949年勐腊县茶叶种植面积2 770亩(1亩=0.066 7公顷),产量401担{39},平均亩产干茶14.5斤,尚不及吴先生估计量的1/3。

综上,云南中茶成立后,虽然在组织创新和经营创新方面有所创新,但是其对云南茶业的带动作用有限,甚至由于其自身官僚資本的特征,还存在着与民争利的情况,如云南中茶也生产沱茶,与本土的永昌祥号激烈竞争,试图占领对方的市场。更重要的是,抗战开始后,云南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丧失,海外商号损失惨重,沿边的茶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进一步削弱了云南茶业的竞争力。

四、结语

分析民国时期云南茶业的竞争力,对我们今天也有若干启示。在特定时期,产业的竞争力是各种要素的结果,因此,不同区域的不同产业必须发掘出有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资源,并对之加以产业化开发。民国时期云南茶业正是恰当利用了自身独特的地域性因素和政治环境,以及有别于东南茶区的商业模式,实现了茶业的稳定增长。当前,云南正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云南必须紧紧把握好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红利,积极利用自身的独特资源,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商业模式,并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先进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发展相关产业独特的能力,提升云南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注释:

①陈宗懋:《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年版,第39页。

②章有义:《中国近代農业史资料(第一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55页。

③{11}数据来源:杨志玲,《近代云南茶业经济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77-180页,第180-183页。

④⑦⑨⑩{18}{21}{28}{33}{36}{37}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续云南通志长编》(下册,1985),第607-608页、第315-317页,第315页,第318页,第608页,第607页、第610页,第244页,第345页、第348页,第607页,第431页,第432页。

⑤根据民国云南省财税厅各茶税局数据统计,1936—1938年应为69000担,参见张肖梅《云南经济》,民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42年印行。

⑥{19}{34}魏谋城主编:《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页、第2页、第15页。

⑧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续辑》,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73页。

{12}贾大全、陈一石:《四川茶叶史》,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305页。

{13}石青阳:《藏事纪要》,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手抄本。

{14}{35}云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80,目录号2,案卷号88。

{15}资料来源:(民国)钟崇敏:《云南之贸易》,中华民国资源委员会经济研究室印,1937年表七十。

{16}{24}{31}吴觉农:《中国茶业复兴计划》,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四年版,第169-171页。

{17}【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上)》[M].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第116页。

{20}国民政府云南省民政厅:《云南省全省户口总调查统计报告书》,民国二十年,转引自:杜青,《三十年代初期云南人口状况的见证—〈云南省全省户口总调查统计报告书〉》,云南档案,2001(5)。

{22}张肖梅:《云南经济》,民国国民经济研究所1942年印行。

{23}数据来源:国民政府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中国茶叶复兴计划》,转引自陈椽:《茶业通史》,农业出版社1984年版,第452页。

{25}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云南文史资料选编(第九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65页。

{26}万湘澄:《云南对外贸易概论》,民国三十五年版,第43页。

{27}云南省政协文史委员会:《云南文史资料选编(第十六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9-10页。

{29}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二)》,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14页。

{30}陶德臣、王金水:《中国茶叶商品经济研究》,军事谊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429页。

{32}王铁崖主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578页。

{38}参见吴觉民《改良中国茶业刍议》(1931),《吴觉民选集》,中国茶叶学会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87页。

{39}参见《勐腊县志》,云南省勐腊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本,第226页。

参考文献:

[1]李晓霞.云南茶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2]詹罗九,等.中国茶叶经济的转型[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杨江帆.茶叶国际化经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杨江帆.茶业经济与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

[5]陶德臣.中国茶叶经济与文化研究[M].北京:长虹出版公司,2013.

[6]陶德臣.中国传统市场研究[M].北京:长虹出版公司,2013.

[7]王克岭,王梦然,贾杰华.我国牙膏产业竞争力研究——基于钻石模型的视角[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6(4).

Analysis on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Promotion Path of Yunnan Tea Industr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Wang Keling1, Shi Shikui1, Liu Yajing2

(1.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nd Tourism Management,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00, China;

2. Financial Department,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650000, China)

Abstract: By reviewing basic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Yunnan tea industr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using Porter's "diamond model" analyzing the tea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in Yunnan provinc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found that exclusive resources, independent business model, accurate market positioning, as well as the relatively favorabl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are important sources of Yunnan tea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has certain enlightenment to the improvement of Yunnan's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Key words: diamond model, the republic of China, Yunnan tea industry,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猜你喜欢

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型民国时期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竞争力探讨
中国设计产业竞争优势研究
我国技术标准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民国时期新蔡的圩寨
基于产品层次差异的中美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民国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
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从钻石模型论我国快递行业升级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