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线校本课程”的调研报告

2018-01-13孙育红郭兴玉徐雪艳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问卷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孙育红+郭兴玉+徐雪艳

摘 要:为进一步促进学生、教师及学校的发展,北京市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于2016年11月启动海淀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自主学习的小学优秀传统文化在线校本课程实践研究”,致力于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线校本课程的内容体系、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和实施方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策略。2017年4月,课题组在我校四个校区的四、五、六年级进行问卷调查,形成调研报告,为课题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校本课程 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1-0201-03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信息技术水平,促进学生、教师及学校的共同发展,2016年11月,北京市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启动海淀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自主学习的小学优秀传统文化在线校本课程实践研究”。经过理论学习与初步探索,课题组设计出课程模式草案,包括课程内容体系、课程结构、教学模式和实施方法,为使该课程模式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课题组于2017年4月在我校四个校区的四、五、六年级进行问卷调查。现将问卷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问卷调查概况

1.1 调查的目的

开展此项调查旨在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对该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评价方式的期待,以及开展在线课程必需的硬件及软件条件,从而为该课程的课程模式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和多样化思路。

1.2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在调查对象的选择上力求全面,选择不同年级、不同校区、不同性别、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尽可能让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和广泛性。

1.3 调查的方法

1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的内容涉及以下几个维度: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线课程的参与意愿;学生是否具备在线学习的基本条件;学生对学习方式的期待;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期待。问卷的题目设计采用封闭性问题与开放性问题相结合的方式,共包含24个问题,前23个为封闭性问题,最后一个为开放性问题。

1.3.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次调查采用电子问卷的方式。通过班主任将问卷推送到每个班的微信群,学生自愿匿名答题,用电脑统计相关数据。

本次共回收有效问卷1344份。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班主任的积极配合下,本次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程度较高;采取匿名作答形式,有助于被调查者充分表达个人意见和建议,为调查问卷的质量与本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奠定了基础。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的基本信息

选修传统文化在线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而在线学习的方式也打破了时空限制。因此,课题组计划将此课程设置在高年级,学校的四个校区同时开设。参与调研的学生来自不同校区的高年级,性别比例比较均衡,使得此次调研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2.2 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以下两个问题主要是调查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以下哪些属于传统文化”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如下:

由数据可见,学生选择较多的“皮影、剪纸、泥塑、舞龙舞狮、踩高跷、拔河”等都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有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并且趣味性强。学生选择较少的古代兵器兵法和中医距离学生生活较远,不便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也比较枯燥。调查结果给课题组的启示是,学习内容要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进行实践体验,能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力的空间。

(2)“你对以下内容是否了解”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如下:

《三国演义》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所接触的内容,因而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了“有些了解”。“霓裳羽衣曲”和“铁画”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接触较少,因而较多学生选择“听说过名字”和“没听过”。这就给课题组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可以在学生现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或者拓展,难度和深度要适当。

2.3 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线课程的参与意愿

(1)关于“你是否愿意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回答,“很愿意”占88%,“一般”占11%,“不愿意”占1%。

(2)关于“我校打算开设‘传统文化在线课程,你是否愿意选修该课程”的回答,“很愿意”占83%,“一般”占16%,“不愿意”占1%。

从以上两个问题的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非常愿意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并且有意愿选修该在线课程,充分说明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有高度认同,兴趣浓厚,并且认可在线学习的方式。这为该课程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从侧面对课题的研究方向给予肯定。

2.4 学生是否具备在线学习的条件

(1)关于“你有条件参与网络学习吗”的回答,“家里有电脑,能上网”占87%,“家里有电脑,但不能上网”占6%,“家里没电脑,不能上网”占7%。从数据可见,大多数学生具备进行网络学习的硬件条件。

(2)关于“你能自己参与网络学习吗”的回答(此题为多选题),“能自己登陆网站看视频、PPT”占65%,“能自己拍视频,制作PPT”占44%,“能自己把视频、PPT上传到网络”占31%,“在家长协助下可以完成以上项目”占52%。该课程并不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而是面向部分有兴趣又有一定自主學习能力及信息技术水平的学生,有30%—50%的学生具备参与网络学习的软件条件就已经为该课程的顺利实施奠定了软件基础。endprint

(3)关于“家长是否支持你选修传统文化在线课程”的回答,“非常支持”占84%,“一般”占15%,“不支持”占1%。该课程是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技术水平有限,家长的辅助和支持对该课程的顺利实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统计结果可见,绝大多数家长都支持学生选修传统文化在线课程,为该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5 学生对学习方式的期待

(1)关于“是否希望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的回答,“是”占79%,“否”占3%,“不确定”占18%。

(2)关于“在展示学习成果时,你希望_____”的回答,“跟同学合作完成”高达75%,“单独完成”占25%。

(3)对“你希望以什么方式展示学习成果”,回答“闯关游戏”占66%,“进行实践活动”占57%,“完成在线测试”占50%,“上传书法、诗配画等作品”占35%,“在论坛发表感想”占27%。

(4)关于“你希望得到怎样的评价或鼓励”的回答,“在综合评价手册上进行评价”占44%,“得到学习证书”和“得到奖品”分别是35%,“积分换礼物”占34%,“得到奖状”占29%。

由数据可见,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跟同学合作展示学习成果,这反映出学生喜欢群体性活动、合作意识强的特点。在学习效果评价方式上学生更多地选择闯关游戏和实践活动,符合小学生好动、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实践的特点。与获得奖状或奖品相比,学生更希望该课程的学习评价和自己的整体学业评价相关联。调查结果对课题组设计评价方式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2.6 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期待

经过理论学习和前期摸索,课题组设计出了课程的内容体系草案。以下9个问题旨在调查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度,为课程的内容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1)“你对以下哪些内容感兴趣”这个问题的调查结果如下:

(2)问卷问题:在人文地理方面,你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其调查结果如下:

(3)问卷问题:在历史方面,你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其调查结果如下:

(4)问卷问题:在古代科技方面,你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其调查结果如下:

(5)问卷问题:在传统艺术方面,你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其调查结果如下:

(6)问卷问题:在人文思想方面,你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其调查结果如下:

(7)问卷问题:在语言文字方面,你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其调查结果如下:

(8)问卷问题:在体育活动方面,你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其调查结果如下:

(9)问卷问题:在传统习俗方面,你对哪些问题感兴趣。其调查结果如下: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具有以下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例如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便于学生亲自动手体验,参与性强,例如秋千、踢毽子、扎染、刺绣;群体性活动,例如拔河、赛龙舟等;故事性强,例如历史故事、珍贵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传统美德故事;具有观赏性、审美情趣,例如国画、青铜器、玉器;趣味性强。学生兴趣度较小的学习内容具有以下特点:思想性强,内容较为深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接触较少,例如人文思想;说理性强,内容较为枯燥,例如政治制度、典籍等;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例如,婚丧习俗、酒令。调查结果对课题组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具有很大的启发和参考价值。

2.7 开放性问题

问卷第24题为“你对我校开设‘传统文化在线课程有什么建议”。在 1344份有效回收问卷中,有1012份问卷对本题做出了有效回答。学生提的最多建议是:“希望课程生动有趣”,“多进行一些实践活动”,“支持学校开设该课程,并希望尽早开设”。还有部分学生提出了诸如“开设一些小游戏”、“多一些历史故事”、“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时间”等有益的建议,但也有极少的一部分学生担心在线学习会影响视力。可以看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欲望非常强烈,对该课程的开展持关心、支持的态度,为该课程的蓬勃开展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提出的建议也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3 调查结果反思

3.1 课程模式的总体设计

此次调查结果对课程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的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在设计学习内容时,尽可能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便于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群体性、故事性、观赏性、趣味性强的内容。避免思想性强、说理性强、枯燥、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内容。在学习效果评价设计方面,将线下和线上相结合,学生线下进行实践活动,再将实践活动的情况反馈到线上,或者設计一些在线答题活动。在设计学习方式时,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评价方式的设计上,将该课程的评价与学生整体学业评价相关联,辅之以学习证书或奖品。

3.2 问卷调查的局限性

由于采用问卷调查这种方法进行研究存在着固有的局限性,例如本次调查采用电子问卷、微信链接作答的方式,不排除有家长替学生作答的可能,所以,本文的研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一定程度上,本次调查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想法和存在的问题。

4 结语

此次调查活动达到预期目标,课题组对学生的认识水平、对课程内容与学习方式的期待及存在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为该课程的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同时,课题组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历尽艰辛而漫长的过程,应该充分重视诸多不确定性带来的整合过程的复杂性,踏踏实实地对待课程开发这一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杨德军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 马肇基.国学经典[M].北京:线装书局,2012.

[3] 李昌远.调查报告的撰写[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2(1):50-53.

[4] 胡桂华.怎样撰写统计调查报告——以金融危机对广西民众生产生活影响为例[J].中国统计,2010(10):46-48.endprint

猜你喜欢

问卷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途径探讨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城中村改造问题及对策研究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