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中村改造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6-10-17蔡惠影李鹏宇

现代园艺 2016年17期
关键词:问卷调查问题对策

蔡惠影 李鹏宇

"

"

"

摘 要:城中村是我国大陆地区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一种特有现象。作为城市的“夹缝地”,其独特的地位与现象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由于我国各区域发展水平不同,大、中、小城市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相应的解决对策也各不相同。本文通过实地考察记录、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调查了淮北市烈山区城中村的改造情况,了解身边百姓对当前烈山区城中村改造的认识以及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烈山区;城中村改造;问卷调查;问题对策

1 项目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用地面积不断扩张,城市周边的农村便被逐渐纳入城市的版图,从而形成具有农村与城市双重特征的“城中村”。由于受传统的习俗与生活方式的影响,加之土地、人口、户籍、管理、社会保障等城乡不同的管理机制,城中村在发展中往往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和滞后性,它的存在也引发了治安隐患、环境污染、征地拆迁等一系列问题[1],因此城中村的改造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

随着淮北城市东进南扩战略的实施,烈山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120km2,将逐步成为城市建设的主战场,烈山景观大道、沱河东路、新东外路、五宋路、长山南路、烈青路等一大批城市主干道相继建成通车,烈山区路网也真正意义上融入了淮北市城市交通圈。政策的扶持,资金的带动,城市基础设施的陆续投放,烈山区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范围

烈山区城中村改造范围东到龙脊山附近,西达新河滩,南至南外环,北至人民东路。涉及烈山区二镇一办(烈山镇、宋疃镇、杨庄办),19个行政村,118个自然村,总改造户数约26846户,98609人。

2.2 调查对象及时间

调查对象主要为:①主城区范围内,国有土地使用和市政公用设施不完善、布局不合理,环境较差,房屋结构较为简陋,或住宅与工业等用地混合交叉用地的住区居民;②已经转户,但仍然保留农村聚居形态,使用国有或集体土地的,并以底层住宅为主的住区居民;③保留农村体制,使用集体土地,并以村民委员会为组织形式的自然村落居民。调查时间为2016年2~3月。

2.3 研究方法

2.3.1 实地调查法。通过实地调研,并从相关部门搜集所需资料,确保资料真实可靠,为本研究提供较为详细的资料和数据。

2.3.2 调查问卷法。向居民发放问卷,收集他们对城中村改造的评价信息以及建议,并将调查结果量化,进行用后评估。

2.3.3 访谈法。访问调查是笔者在实地记录和发放问卷的过程中,有计划地通过口头交谈直接向居民探讨相关问题,并作访谈记录。 而且通过Q Q 、微信等询问同学,亲朋好友看法和意见。

3 烈山区城中村改造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房屋混乱,整体形象较差

烈山区目前建城区面积约12km2,主要集中在工人村片区、青龙山片区、马场片区、烈山镇片区、菜里街片区以及零星分布的村民集中区。城中村房样式多为旧屋多建于20世纪80年代,建筑样式多为旧式砖木结构庭院式住宅,建筑密度大,房屋等级差,设施陈旧,缺乏合理规划,无序建设,建筑物间距、房屋采光、通风、安全、消防都没有充分考虑到,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而且每户占地面积过大,房屋使用率低下,造成了土地这种稀缺资源的极大浪费,村庄之间过于散乱,距离较远,不便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放。只在工矿区、集镇、建设有多层住宅、商住楼、大部分沿街商业仍为二层砖混结构,规划设计水平和开发层次较低,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道路不畅,严重影响了烈山区城市的整体形象。

3.2 拆迁补偿安置方式的确定没有与市场经济接轨

当前,随着淮北市经济的发展,当地房价与物价不断上涨,烈山区的征地及城中村的拆迁补偿安置标准虽比过去有一定的提高,但始终没有突破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没有与当前的市场经济接轨,导致失去耕地与宅基地的居民所得到的拆迁补偿不能满足未来发展与生活的需要,引起他们的不满与反对(图2),甚至引发一系列反抗等不良社会影响行为。

3.3 被征地居民就业困难

据政府资料统计,烈山区目前涉及的拆迁人数已经达到6800人,根据笔者实地走访调查的结果(图3、图4)显示:烈山区的居民在文化水平上具有大专及其以上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仅为25%,其余的文化水平都在高中及以下;从年龄方面上,在被征地居民中中老年人所占比例最多,年轻人较少,由此可知被征地居民的学历普遍偏低,他们缺乏相应的专业谋生技能。并且,烈山区许多被征地的居民长年靠出租房屋与商店门面获取生活来源,多年的安于现状已经与社会相脱节,就业更加困难。

3.4 烈山区城中村经济特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3.4.1 从产业结构角度分析 。据统计,烈山区的城中村基本上还是以农业化产业结构为主,第三产业发展规模较少(图5),服务层次相比发达地区的城中村较低,管理者素质普遍偏低,管理模式也稍远离现代化。淮北地处淮北平原,农业面积较大,农业的贡献率较大,第三产业虽有一定的发展,但不管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难以满足需求。由于烈山区城中村房屋布局较为混乱,导致第三产业的布置也毫无章法(图6、图7),没有一定的规范性与组织性,难以发挥第三产业的规模效应。

3.4.2 从收入角度分析。淮北属于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深受当地区位与资源的限制,致使烈山区的流动性人口不多,依靠矿区发展的城中村人口大多数都被就地转移,农村人口直接转化为城镇人口,工资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收入。烈山区本身其农业用地面积较多,加之开发用地的限制,居民自身经营理念的缺乏,经商意识不强,几乎不想着去发展第三产业,农业仍然是多数人的经济来源之一。据收集数据显示,当地土地的供给远大于需求,政府部门及开发商们对土地的征用比较缓慢,居民的出租收益也不是很理想,仅占收入的小部分。总体可以看出烈山区城中村的经济收入较为单一,过多地依赖农业收入与土地拆迁收益(图8)。

猜你喜欢

问卷调查问题对策
中小企业会计核算相关问题及对策的探讨
小学英语课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测量船质量管理QC小组探索与实践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高校“院任选课” 情况调查及问题解析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