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普通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分析

2018-01-13李丹

智富时代 2017年11期
关键词:社会适应高校大学生现状

李丹

【摘 要】伴随着河南省普通高校的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在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产生了直接影响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社会适应;现状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社会个体能准确认知他人与社会,对情境与环境作出准确判断,并能通过正确的反应达到与他人顺利沟通、与社会环境协调、达成自身目标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等。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指的是高校大学生毕业后离开学校走入社会阶段,通过与社会的互动,努力与社会达到一种和谐状态的一个角色转换过程,它也包括大学生在校七千的各种适应,如学校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的适应等,并在大学期间找到和社会的衔接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在学校和在社会生活中为达到与所处环境的和谐状态而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涉及到适应时代变迁、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及从学校毕业顺利与社会接轨等三大环节的能力,包含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适应学校环境变化、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增进身心健康、学会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择业观、就业观、实现角色转变和进入社会后适应社会发展的具体能力。

一、大学生认知能力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社会认知的内容

社会是由人和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组成。因此,大学生的社会认知是指大学生在社会活动中,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大学生由于心理成长的特点,面临的学习、生活社会化程度的加深,也由于个性发展、群体交往、社会参与的需求,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内容应该体现出多样化和高层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他人认知的多样化和高层次,对自我认知的多样化和高层次及对人际关系认知的多样化和高层次。

(二)大学生社会认知的不足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社会认知水平与上述三个方面相吻合。但就个体而言,大学生的社会认知有许多障碍,从而带来其社会行为上的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单一偏激,自我中心和盲目从众三个方面。单一偏激是指大学生在进入社会的过程中,对他人的认知,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偏执性,往往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脾气、情感的标准去评价他人,由此也带来了对他人认知的表象性和单一性。自我中心主要体现在看待问题一切以自我主观认知为标准,对自我认知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及无视自我的社会性。一味追求自我实现,一切从自我出发始终以自我价值为核心,崇尚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无政府主义,脱离社会、集体,厌恶规范制度,要么追名逐利,要么任性任的思想时刻在左右自己。盲目从众是在群体的保护下,甚至违反正常社会情境下的社会准则。大学生中的盲目从众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

二、大学生独立生活能力现状分析

大学生活即是集体生活又是独立的生活。进入大学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会发生很大变化,同学们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生活习惯、性格及个人爱好都不尽相同,因此产生一些矛盾是很正常的。因而大学生入学后首先面临的就是如何因对生活环境的变化,尽快完成角色转变,适应大学生活。有关研究表明,河南省大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总体上是好的,大学生到了上大学这个年龄层次,独立意识都比较强,他们都能够自己的学习生活方式及为人处世方式。但也有不少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父母,日常生活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完成,从小形成了较强的依赖父母的心理。进入大学后,离开了自己的父母,从而欠缺独立生活的能力,较难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在生活上自理能力比较差。究其原因,我国的家庭教育众所周知还没有摆脱“摇篮教育、填鸭式教育”的状况。部分学生在家庭生活圈里收到全方位的、皇帝般的保护和照顾,从小唯一的任务就是“好好吃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基本上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贤书,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很少有跟社会进行交流和接触的机会。从而导致了部分学生离开父母,进入大学校园学习生活后,充分表现出独立生活能力比较差的一面。

三、大学生学习能力现状分析

学习能力是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大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独立获得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构成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策略,但它不是知识、技能和策略的简单积累,而是知识、技能、策略经过内化和概括之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认知结构和操作方法。学习能力的实质就是将知识结构化、网络化、程序化,是高度概括化的认知结构。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活动中,通过具体知识、技能和策略的获得及其广泛迁移,从而使他们得到不断综合和概括化而实现的。

学生从中学到大学,学习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学时代,学生主要是学习基础性的知识,侧重于知识的积累,所学知识范围明确,学习过程中还有老师和家长的监督和指导。进入大学以后,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上跟中学有很大区别。

大学生从自身来说,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都能保持中学时代较为固定的学习状态,学习有目标、有计划,学习起来也非常勤奋、刻苦,能够按照大学的教学目标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学习环境、教师授课方式的变化等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压力很大,学习环境的变化导致不知道如何进行更好的学习,如何安排分配课余时间。这也是这部分学生缺乏独立生活和自学能力的一种表现。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分析

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学校的人际环境包括学校的各种人际关系,比如说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等。人际关系的好坏,反映了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物质和精神需要能否满足的心理状态。这种情绪状态若是消极的,会极大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人际交往障碍,主要体现在沟通互动困难,表现在不知道如何跟老师相处,在同学中感到孤独。相互合作困难主要表现在互相交流合作较少,唯己思想意识突出。人际交往过程中必要的交往礼仪、语言、举止常识欠缺,主要体现在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想到得体的举止言谈但不知如何操作。

五、大学生应对挫折能力现状分析

大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较多,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大学生一时难以改变的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和个人两个方面的因素。环境因素即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造成的困难和限制,使人不能达到目的,从而产生挫折反应,形成心理压力。个人因素一个是个人的能力、体力、生理等方面的条件限制,使其不能随心所欲达到目标,另一个是个人动机冲突。大学生产生挫折的主观原因是影响一个人对同一挫折情境所产生的挫折情绪体验的弱势程度的内在因素,它因人而异。主要包括个体过去挫折经验形成的心理状态,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解释,个体的抱负水平,目标对个体的意义等。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行为体现包括攻击、冷漠、不安、孤立、幻想、倒退、固执、推诿等方面。当然,这些只是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典型行为表现。实际上,它们在不同的大学生身上因情况不同,在程度上也有所差异。这些表现在部分大学生身上有充分的体现,因此大学生在应付挫折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六、大学生实践能力现状分析

实践能力是影响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不仅要依靠高等学校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学实践的改革,依靠大学生课堂之外的实践环节,更需要大学生自身学会运用知识,社会、经济及科技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杨晓芳,王永,任向阳.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其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0(05)

[2]崔秋月.体育运动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研究[D]. 苏州大学 2013endprint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高校大学生现状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刍议社会退缩幼儿社会适应的状况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