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7-11-23汪菁菁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求同存异小学数学教学培养

汪菁菁

[摘 要] 由于地域发展和物质基础的不平衡,农村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所落后,所以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利用新课程标准为教师和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积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发挥想象,提出问题,求同存异,诱发灵感并发表独特见解,引导学生实现知识间的转化,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求同存异;诱发灵感;培养

创新能力在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创新能力的实质就是求新、创新、求变。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于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新课堂教法。农村小学生的思维依懒性较强,缺乏创新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思维引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的行为,让他们主动思考,自主地获取知识。

一、传统教育的弊端

传统教育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以教师为中心,忽略学生的主体参与,强调课堂学习中的知识传递,强调以书本知识为核心,强调全体受教育者的统一性,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学生主体的独特感受。

在我国的教育中,教师是教学中的权威。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而且是学生成绩的评定者。而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服从的位置,只会严格执行教师布置的任务,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外,都是教师说了算。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主能力缺失,没有“权威”引领,就不知道该怎么处理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教师和学生之间很少交流、探讨,导致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需要施以援手,学生也不敢向教师寻求帮助,导致教与学这一行为变成机械的、呆板的。

随着应试教育的膨胀,有些农村小学教师的权威也慢慢膨胀,在教学中只手遮天,对错是非的标准都在于教师的行为,学生不能、不敢质疑,而且教师并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只能跟随着教师,学生的探究能力得不到发展,创新精神得不到培养,时间长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都逐渐消失,而学生也心安理得地依赖教师。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本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在传统教育的“印刷式”栽培下,个人风格感逐渐减弱,缺失了个人独特的魅力。

二、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的分析

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

长期以来,衡量一所学校的教育水平在于学校升学率的高低,衡量一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在于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这给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带上了沉重的枷锁。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敢脱离分数和升学率的影响,但其实,衡量教育效果不光要看分数和升学率,更要看长远,看学生走向社会后的个人发展。

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只有符合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或教师认可的答案才给满分或高分。在这种评分标准的引导下,学生一味地依赖教科书,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千篇一律。

中外教育的差异在于中国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美国家长“望子成人”。这个“人”,是适应社会的人,父母根据孩子的兴趣,只是提供参考意见,让孩子自由发展,至于成人、成才,那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例如美国与中国相比诺贝尔奖获得者更多,由此可见美国的教育模式更加适合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家长要注意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发展孩子的兴趣,致力于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主要任务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在当今社会中,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教师的创新意识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通过教师强烈的创新意识可以感染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基础。教师应该常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心理沟通即指师生间心理上的互相表达,从而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具体地讲,一方面教师能知晓学生心理,能理解学生言行,透析学生言行的真正动机,知其所想;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理解教师的行为,从而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指导和帮助。在情感上,师生之间相互接受,相互理解,不曲解对方,做到师生心理沟通融洽,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在教育教学中,学生除了夸奖和鼓励,适当的批评与惩罚也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教师除了要对学生倾注一片爱心之外,还要严格要求学生,才会收到良好效果。所谓严师出高徒。而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将一个班集体凝聚起来,离不开张弛有度的管理模式。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还要摸清楚每个学生的性格,因材施教。不仅要做好差生的工作,发现他们的优点,循循善诱,还要做好优生的工作,发现他们的缺点,给予他们有效的教育,使其戒骄戒躁。教育优秀生自尊、自爱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这样处理,其他学生才感到教师是公正的,没有袒护谁,也为师生心理沟通敞开了一扇大门。

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必将导致学生创新能力的差异。学生的兴趣爱好常常是创新意识的启发点。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增强探索性的思考能力,经过长期的培养,就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迈向创新思维的境地。

教育教学是一种具有鲜明目的的行为活动。迄今为止,部分教师习惯于将教育教学的信息、意图等直接灌注给学生,致使师生长期处于一种纯理性、被动化的状态之中。通过在实践中的钻研探讨,我们可以发现灌注式教学的弊端——学习难以成为学生的主观需求。可以通过图画、表演等方式,增强感官认知度,抓住受教育者的兴趣爱好,满足其最大需求,让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想象力相协调,激发双方的最大潜力。

在数学教学中,对于那些在农村学生看来比较陌生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通过各种途径让他们了解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教师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创设情境,提出符合农村小学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数学相对较枯燥无味,当学生在排斥学习时,如不想计算数学题时,教师应当创造有助于提高学生热情的学习情境。例如,提倡计算比赛或“开火车”等游戏形式,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所以,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来源于想象力,而培养想象力的核心在于培养发散思维。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发展的活动过程。数学学习不能靠单纯的行为模仿,往往需要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索,由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的被动吸收、机械练习,而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新教学强调学生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規律,使学生自己理解知识,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主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同时不仅要注意学生是否找到规律,还应注意学生是否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一时间不能找出规律,教师应该及时鼓励学生,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不仅能整合串联许多小知识点形成一个知识框架,而且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使学生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有利于思维的发展。同时,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去学习,在和谐的气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并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

责任编辑 李杰杰endprint

猜你喜欢

求同存异小学数学教学培养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求同存异教学原则的应用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腾讯、阿里系银行“求同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