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研究

2017-10-19聂迎娉

现代教育科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高等学校核心价值观美国

聂迎娉

[摘要]价值多元化背景下,美国因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而使其核心价值观教育被視为“成功样本”。本文着重分析了中美两国高校在核心价值观教育目标、基本原则、教育途径和课程设置上的差异,也总结了作为一项普遍的教育实践活动,两国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基本途径、课外拓展等方面的相似性,批判地思考美国经验对我国高校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效性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中国;美国;高等学校;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64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5-5843(2017)06-0137-04

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它影响着全体公民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价值多元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越发受到关注。世界各国亦对价值观问题高度敏感,美国因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而使其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被视为一个“成功样本”,成为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的参照物。对比中美两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异同,可以为我国高校辩证对待他国经验,批判思考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一、中美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差异性

由于教育分权,美国的核心价值观没有统一表述,但基本上以《独立宣言》所倡导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思想为主要内容。中国则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识的基础上,凝练并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中美社会制度的差别,使两国高校在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诸多方面存在差异。

(一)教育目标的差异性:美国梦与中国梦

美国人一直深信,依靠个人的努力与奋斗便可以获得更好的生活,便可建立自由、民主、人权的国家,这是伴随美国这个国家开始的梦想,这一梦想被称为美国梦。美国梦是美国人普遍信仰的理念,也是美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目标。从个人角度,所谓美国梦最初是一个开垦土地创造财富的原始淘金梦,后来逐渐演化为通过个人奋斗获得成功的梦想,强调实用主义。从社会角度,美国梦标榜的基础是一个自由、民主、人权的社会,自由体现了美国梦对公民个体的尊重,民主是美国梦赖以生存的土壤,人权是美国梦的基本内涵。美国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旨在培养认同美国梦所包含的基本价值,能维护并服务于统治阶级利益的公民。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中国梦的执政理念,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具体表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中国梦表面上抒发的是中国的发展与追求,实质上是核心价值观的表达。因为不同的梦想,反映的是与之相适应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强国梦,追求共同理想的基本道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和价值诉求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实践主体应具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敬业、诚信、友善为核心的职业道德和个人品性等内容。这有助于夯实青年学生自觉倡导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性,助力实现中国梦。

(二)教育核心的差异性: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美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也是其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里将个人主义定义为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它“包括一种价值体系,一种人性理论,一种对某些政治、经济、社会和宗教行为总的态度、倾向和信念”[1]。作为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个人主义的核心是尊重个体发展,重视个人自由,相信个人价值,人人机会均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个人主义是美国人生活的主导价值观,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贝拉说:“个人主义是美国人最深刻的民族特性,是美国文化的核心。”[2]

与美国不同,我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是集体主义,集体主义也是我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集体主义价值观,是对个体利益至上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扬弃,它不否认个人利益,而是侧重人的社会价值,强调个人利益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发展和保证,强调个体与集体、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集体主义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倡导的价值原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层面,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关系……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3]。

(三)教育途径的差异性:全方位渗透与正面灌输为主

美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以隐性教育为主,通过通识课程、服务学习、公民宗教等途径进行,呈现全方位渗透与高度整合的特点。在课程教学方面,美国高校并未普遍开设专门的核心价值观课程,而是把价值观教育渗透到通识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和专业课程中。在课外活动方面,服务学习、公民宗教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机会和平台。此外,学校的社团活动、校园景观也承担着价值观教育的功能。总体上,美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秉承实用主义的宗旨,整合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通过隐性、间接的途径,将核心价值观全方位渗透于高等教育的过程中。

我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阵地,以价值灌输为主要途径,采用正面、显性的方式途径进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应“以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主线……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采用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根据既定的教学大纲系统讲授理论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近年来,随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效性的要求,契合时事的专题讲座、形式多样的党课团课与社会实践,也成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途径。总体上,我国高校始终坚持灌输为主的原则,旗帜鲜明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牢把握思想舆论阵地,进行意识形态引导。

(四)课程设置的差异性:学校自主设置与政府主导

美国教育分权于各州,所以并未設置国家统一的核心价值观课程,但各个高校都通过开设通识课程,或通过专业课程进行价值观教育。美国高校普遍开设通识课程,内容涉及政治、历史、伦理、社会等学科,引导大学生认同美国主流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专业课程是美国高校渗透价值观的另一课程形式。为了使教师有意识地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托马斯·里克纳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反思自己所教的课程中含有什么伦理价值和价值观,如何把这些问题与价值观形象地讲给学生。

我国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课程的设置由政府主导,国家统一规定。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必修课。同时,开设“形势与政策”课,并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在教育部2015年《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中,从组织管理、教学管理、队伍管理、学科建设与特色项目五个大类对课程建设提出指导意见,涉及39项指标,细化到诸如课程教材选择、课堂教学规模、实践教学学分等各方面。

二、中美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似性

因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和政治经济的差异,中美两国核心价值观教育呈现出不同的个性。但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两国都面临频繁的思想文化交流和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所以作为现代社会一项普遍的教育实践活动,中美两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存在诸多相似性。

(一)意识形态性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在要求

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价值理念,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21世纪,国家间思想文化交流日趋频繁。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各国不断巩固政府在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加强价值观教育的意识形态性。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这决定了其核心价值观教育秉承实用主义哲学,培养认同资本主义宪政民主、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公民。在西方,学校和知识从来不是价值中立的,美国对其教育“普世性”和“中立性”的强调,掩盖不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决定了我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帮助大学生认识西方“普世价值”的本质,自觉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社会道德水平滑坡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外在需求

一种价值观的提出和弘扬,一定与其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国际等方面的复杂形势和挑战有关,与社会道德水平的滑坡和人民精神信仰上出现的焦虑、迷茫甚至缺失密不可分[4]。20世纪上半叶,美国高校价值观教育一度倡导“价值中立”原则,冷战期间的美苏对抗又使其注重科学技术而忽视有效的道德教育,这造成社会犯罪率不断升高,道德滑坡现象严重,社会信仰缺失,所以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升温。进入21世纪后,我国综合国力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也出现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问题。所以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积极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是塑造积极、健康、科学价值观的需要,也是帮助青年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本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课堂教学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途径

为了普及社会核心价值观,中美两国高校都非常注重课堂教学的作用,将课堂视为最重要、最基本的教育途径。高校将具有政治导向的核心价值观融入教材与课堂,对学生进行价值灌输和渗透教育,以帮助他们了解并认同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形成符合国家社会需要的政治意识与价值观念。中美两国高校也注重利用新兴技术手段进行课程改革,如通过“慕课”“微课”等形式共享课程资源,扩大参与度,加强教育的时效性,其不同之处在于我国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美国高校特别注重挖掘其他课程的价值观教育职能。例如托马斯·里克纳指出“学术课程在价值观培养方面的作用是一个沉睡的巨人”,“如果我们不能把这种课程利用为培养价值观和伦理意识的手段,我们就正在浪费一个大好的时机”[5]。而传统观念上,我们认为学术课程负责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忽视其传播核心价值观的作用。

(四)价值输出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益拓展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其思想文化必须既对内具有感召力和渗透力,又对外具有影响力和辐射力。尤其是在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意识形态斗争激烈,各国都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试图在国际交往中掌握话语权。实质上,价值观处于文化的底层,国家间跨文化交往的过程就是在核心价值观念方面有差异的人之间相互冲突、相互影响、相互理解的过程。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不可逆转的趋势,国际交流与合作已成为高校日常教育活动。据《2014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13—2014年,美国共接收國际学生886052人;据《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2015年,我国共接收国际学生397635名。高校间的国际交流为具有不同核心价值观念的学生提供了跨文化交流和价值输出的机会,增加了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力,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益拓展。

三、中美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的思考

美国在短短两百多年的时间内迅速崛起为世界强国,有客观的历史背景,这不仅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相关,更与其价值认同对社会整合的作用密切相关。虽然中美两国基本国情存在差异,但我国高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也可借鉴美国高校的经验,以提高我国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一)利用教育载体,增强教育辐射,扩大社会认知度

自正式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高校积极开展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推动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在大学生群体中卓有成效,但是高校还具有服务国家社会发展的职能,在社会辐射力与影响力上有待提高。在美国,高校充分利用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话语权,通过建立教育智库等方式,对核心价值观的关键问题进行阐述,并通过大众传媒引导社会舆论。

我國高校应充分挖掘自身思想理论研究的资源优势,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专家、科研工作者、一线教师把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讲清楚、讲透彻,把空洞的理论转化为内涵丰富、贴近生活的实践经验。同时,针对不同受众,分别采用有效的传播媒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普及不仅局限于大学生群体,而是扩大到全体社会成员,增强教育工作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在意识形态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高校更应增强理论自信,讲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后的中国故事,提高我国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认知度。

(二)优化教育环境,改善教育效果,强化学生政治认同感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与教育环境息息相关。受西方实用主义思想影响,我国在发展综合国力的过程中一度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和物质文明,这直接导致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核心价值观教学无用论”的观念,甚至部分高校教师也公开宣扬思想政治理论课浪费时间的谬论。这种教育环境会造成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消极,教学内容认同度低等问题。美国高校在营造良好教育环境、挖掘环境育人功能方面效果显著,大部分美国学生认同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达尔曾这样描述这种认同感,“美利坚是一个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民族,只是作为个人,他们通常不注意他们的意识形态,因为他们都赞同同样的意识形态,其一致程度令人吃惊”[6]。

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我国高校也在努力优化教育环境,如开展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等。但教育环境的改善不应仅针对教学手段,也并不能仅局限于学校内部。在校内环境建设中,重视教师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外环境建设中,加大核心价值观宣传力度,消除认识误区,建设博物馆、历史遗迹等配套场馆等都是切实可行的措施。只有建设既体现我国传统文化又兼顾时代特征的教育环境,才能使青年学生在情感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创新教育方式,普及社会实践,增进社会参与意愿

我国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旨在帮助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创新教育方式,使教育形式多样化,将宏大、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实践化、生活化。因此,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仅是依赖理论学习达到实现观念上的认同,它实质上是一种实践教育,要促进社会参与。在美国,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方法上最大的特色是全方位的渗透式教育,在形式上将教育理念融入社会实践和服务学习中,增进学生的社会参与意愿。

基于我国教育实际,高校应结合大学生道德认知和发展规律,根据教育受众特点、活动方式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方法与途径。在课程设置上,继续巩固思想政治理論课的主渠道地位,融合学科课程和选修课程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在课外活动中,充分利用重大节假日、纪念日等期冀,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使社会实践常态化;在教育手段上,加强教育的网络阵地建设,充分利用手机软件、微博等新媒体实现教育活动生活化。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其自主意识,深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增强学生倡导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5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34.

[2][美]罗伯特·贝拉.心灵的习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90.

[3]中宣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06-09/18/content_5106156.html,2006-09.

[4]郭建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

[5][美]托马斯·里克纳.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12.

[6][美]杰里尔·A·罗塞蒂.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学[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354.

猜你喜欢

高等学校核心价值观美国
浅谈高校廉洁教育的对策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及科研设备政府采购操作实务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