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背景下受助大学生心理变化研究与探索

2017-09-18罗良勇

文教资料 2017年15期
关键词:心理状况解决措施

罗良勇

摘 要: 改革继续深化,产业不断升级改造,生产技术不断更新,对新时代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应地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他们时时考虑自己的路在何方。如果不能有效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将给学生学习、就业等带来问题。研究困难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研究受助困难大学生心理问题,追根溯源,找出解决办法,帮助他们重拾信心,建立自信,努力学习,提高劳动技能实现就业,帮助他们的家庭脱贫脱困,实现小康共同富裕和伟大中国梦。

关键词: 心理状况 心理变化 研究与探索 解决措施

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飞速发展,如何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中,帮助困难同学学得一技之长,通过就业实现家庭脱贫致富,需要深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家境贫困并不是很可怕,可怕的是心理上的贫困。面对困难的时候,往往不知所措、一脸茫然,对追求失去原有的激情与动力。要实现这一根本目标,就要对他们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寻求可行的办法帮助贫困大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尽快实现就业,从经济上脱贫,从心理上脱贫。我们要从研究贫困学生心理入手,了解受助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探索贫困学生研究心理变化的途径。

一、受助贫困大学生来源及家庭状况分析

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一般来自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和城市下岗职工、单亲家庭。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交通不便,致使一些相对偏远山区经济缺乏活力,农副产品出售困难,有的甚至不易出售,虽多方努力却价格低廉。城市下岗职工由于没有稳定工作,就没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造成家庭贫困。部分家庭虽然平时收入稳定,但收支不平衡,家中没有余钱,承受不了孩子上大学的高昂费用,需要给予帮助与支持。有的贫困生家里多人上学,学费成了家里的首要支出,虽然父母拼命工作,但很难支付全部的学费,需要进行助学贷款或向亲朋好友借款,家庭背上沉重债务,甚至有的不得不辍学参加工作。

二、贫困大学生受助前的心理状况分析

贫困学生来源于地域条件相对较差,城市贫困家庭,家庭原因给他们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些人往往综合素质不高,个性没有充分发展,产生“心理贫困”。同时家庭困难,给学生心理造成长期困扰。由于家庭贫困,不可能进行专业心理疏导,演变成为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良性发展。主要表现形式有:

1.学习状态不稳定。由于实行统招,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地区与地区间存在贫富差距,在定义贫困标准上也高低不同,同时贫困生通过交流,在贫困生之间会产生心理变化,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刚进学校时大家都会努力学习,学习态度也很端正,积极地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提升专业技术水平,通过表现争取获得奖助学金。经过资料的筛选,受助对象的确定,此时贫困大学的学习状态会发生波动不稳定。随着学习时间推移,学习难度加大,面对复杂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又缺乏沟通交流经验,贫困学生学习热情会降低减弱,面对困难甚至放弃学习,从而一蹶不振。

2.性格内向,不能很好地融入大学生活。贫困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各地区对贫困的标准不同,同时有着不同的消费水平。某些原本就内向的学生不愿跟同学交往,造成某些社会功能退缩,不能很好地融入大学的生活,给自己的生活学习带来困难。

3.信心不足,有自卑心。高职院校的学生处在录取批次最后,某些学生基础比较差,报考时对学院课程设置情况不够了解,没有搞清专业设置、开设课程等情况下报考了相应专业,对专业就业方向不够全面,就填报了志愿,来到学校后发现与自己原来的设想出入很大,失却学习信心。某些贫困学生不能突破这样的身份限定,产生自卑心,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疏导,就会产生心理问题。自卑严重时,会不愿与同学和老师沟通交流。

4.爱慕虚荣,生活上进行攀比。某些来自家庭困难的大学生,从小到大物质生活不优越,从小就向往富足生活。加之受现实影响,产生了爱慕虚荣的心理,只是受于环境制约、家人约束,这种虚荣心才没有膨胀。学生上大学后,独立生活,脱离这种环境和家人约束,独立生活,特别是面对校园复杂环境,同学来自不同地区,贫富之间存在差距,消费水平不同,面对这种情况,某些贫困学生爱慕之心复燃,在生活上攀比。原本家境贫困,为了要高消费,某些学生就會到网上进行校园网贷,落入网贷陷进,严重者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需要家人的帮助才能还清网贷,自己也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5.缺乏独立自主精神有等、靠、要思想。国家扶贫,出现越扶越贫,扶贫中出现等、靠、要的现象,为了解决这种思想,国家提出精准扶贫,对没有脱贫家庭都采用建档立卡,采集贫困家庭的详细信息,实施有计划的帮扶,使扶贫攻坚任务“有的放矢”,所有补助都会根据困难程度分发。但是对于想积极脱贫的人来说可能是非常好的,能够实际享受扶贫政策带来的实处。可是,某些人却继续着等、靠、要,不愿积极主动地寻找致富之路,早日脱贫,这种思想深深影响着贫困大学生,在他们内心世界也存在这种等、靠、要的思想,把贫困作为一种资本,希望得到各方的帮助与关注。

6.有面子思想,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某些贫困学生抹不开面子,不愿将真实情况向相关部门如实反映,怕引来非议,使自己在同学中没有面子,从而不能正视问题,也摆不正自己的位置,给奖助贷评审工作带来困难。

三、贫困大学生受助后的心理变化分析

1.感受到关怀,树立报效祖国的决心。他们怀揣梦想,踏入大学校园,但是面对高昂学费和生活费,由于囊中羞涩,产生了生活压力。随着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的审核结束发放,经济缓解了贫困学生的生活压力,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负担减轻的同时,学生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关怀,激发了拳拳赤子之心,树立起了报效祖国决心。

2.减少生活压力,增强学习激情。贫困学生家庭收入少,给予的生活费少,从根本上满足不了生活需求,一些学生体质不好而身体偏弱,有的学生还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助学金的发放,使贫困学生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学生身体状况有所改善,从而学习精力更加充沛,花在学习上时间相对增加,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热情。endprint

3.减轻家庭负担,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贫困学生家境贫寒,负担沉重。一些学生来自于偏远的农村或是下岗的城市贫困家庭,经济收入相对不稳定,带来了心理方面的困扰。一些困难学生处在两难选择中,同时家庭也处在两难选择中,这给学生心理带来大的心理负担,随着助学金、助学贷款的发放,使学生的心理负担得到有效缓解。虽然助学金不是很高,但在维持基本生活上有了保障。同时学生也不会感觉来自于家长方面的压力,学生的思想顾虑得到有效减轻。

4.有制度保障,坚定学生学习的信心。随着国家扶贫力度加大,扶贫模式在探索中发生变化,逐步建立了脱贫责任制,实行精准扶贫,帮助贫困大学生家庭脱贫致富,成为脱贫攻坚中的首要任务,同时兼顾上学返贫情况,从制度上对贫困学生有了保障,对建档立卡特困生推出很多帮扶制度,从根本上保障了贫困大学生的生活来源,坚定了贫困大学生的学习信心。

四、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措施

1.逐步完善资料审核体系,促进公平公正,避免学生心理不平衡。由于生源的分布情况有地区之间的差异,各地贫困的标准相对高低各不相同,造成贫困生的相对消费水平高低不同,在评定时往往难与取舍,如何划定标准不容易定。同时地方对困难学生的各种证明也是“有求必应,只管盖章”,造成很多资料失去真实性,不能够有效反映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给助学带来不公平性。在进行奖、助、贷资料的评审时,应完善资料审核体系,促进公平,减轻学生心理不平衡,建立公平、公正、有效的评估体系。

2.完善贫困生征信体系,建立长期的跟踪机制。每年的奖、助、贷都是资料评审,获批核准后,就减小了对贫困生的管理力度,对奖、助、贷资金的使用缺乏有效管理,没有长效机制对贫困生征信进行采集分析,造成某些助学金在发放后都被学生用于高消费,购买一些平时不能购买的奢侈品,所以我们应当建立长期跟踪机制来确保资金被正确使用,真正发挥奖、助、贷的助学作用。

3.探索新的发放方式,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在助学金的发放上,可以将助学金按月发放,提高资金的使用率,让助学金真正保障学生的基本生活。采用按月方式发放,可以根据学生的征信情况及时调整助学金的发放,对于出现进行奢侈消费的学生,可以及时停发助学金,从而提高助学资金的使用,提升公平性,弱化貧困生之间的心理不平衡,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4.建立贫困学生心理档案,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对于受助的贫困大学生,要建立心理档案对其的心理变化情况进行记录,并认真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贫困大学生渡过心理危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王昌松.高校贫困生工作[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

[2]方志红.我国地方性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

[3]路成志,周禹希.从奖助贷角度谈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感恩教育[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5).

[4]孙章龙.我校奖助贷工作的实践和思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3(4).

[5]王欢,王洪飞,王浩天.精准扶贫视阈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探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3).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状况解决措施
急诊护士干预后焦虑状况改善研究
降压舒心操对临界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心理状况的影响评价
降压舒心操对临界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心理状况的影响评价
输卵管结扎术患者心理状况分析与护理干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