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勾点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7-09-11罗建金龙卢群文彭坤徐侥段道法罗才贵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观察临床疗效

罗建+金龙+卢群文+彭坤+徐侥+段道法+罗才贵

【摘要】目的:系统观察、客观评价勾点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勾点法组、常规推拿组,每组各36例。勾点法组采用罗氏勾点法干预,常规推拿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干预,以临床疗效、VAS评分、颈椎活动度为观察指标。结果:采用特色手法“勾点法”与常规推拿疗法相对比,总有效率分别为“勾点法”97.3%;常规推拿法88.9%,总有效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勾点法”的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法。颈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疼痛及旋转功能障碍,两种治疗方法均能在安全的前提下改善患者的颈部疼痛及旋转功能活动,但两种治疗方法在颈椎疼痛及旋转功能活动的改善方面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说明“勾点法”在改善改善患者的颈部疼痛及旋转功能活动的效果优于常规推拿法。结论:罗才贵教授的特色推拿手法“勾点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方法独特,疗效显著,具有安全、简便、廉效的特点,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勾点法;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5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8-236-01

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发病的初期,是治疗颈椎病的最佳时机,对颈椎病的防治有重要的意义。罗才贵教授在颈椎病患者推拿手法的施用上“勾点法”为必用手法,该手法能显著的缓解患者的疼痛及改善功能活动,根据罗老“勾点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经验进行论治,系统观察、客观评价勾点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的病例均来自2015年11月初至2016年1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推拿门诊就诊的颈型颈椎病的患者,共收集到符合颈型颈椎病纳入标准的病例72例。

1.2 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及《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2]中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综合制定,颈型颈椎病诊断标准:颈部、肩部及枕部疼痛,头颈部活动因疼痛而受限制,颈肌紧张,有压痛点,头面活动受限; X线片上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动力位摄片后可显示椎间关节不稳与松动。

1.3 纳入标准:年龄16-65岁之间者;符合上述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同时伴有颈部疼痛及旋转功能活动障碍者;此次发病初次诊疗或1周内未经过治疗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颈部有外伤史(骨折、脱位等)、及结核、肿瘤、颈部皮肤破损或其他全身性疾病者,不宜接受推拿治疗者;不合作或排斥推拿治疗者及同时进行其他治疗者;只有颈部疼痛或旋转功能活动障碍二者之一者;近期已接受治疗,且症状已经缓解者。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勾点法组、常规推拿组,每组各36例。其中勾点法组男性15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28.78±7.51)岁;常规推拿组男性17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28.80±7.88)岁。两组受试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治疗方法

常规推拿组:采用罗才贵[3]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推拿学》治疗颈椎病方法,但不使用勾点法。具体操作:用轻柔的揉法在患侧颈项及肩部施术约2~3分钟,后再用拿法拿颈椎棘突旁的软组织,重点在患侧操作,往返5次;用拇指弹拨紧张的肌肉的压痛点或结节状物;按揉风池、风府、肩井、天宗、肩外俞等穴,以酸胀为度。再轻拿颈椎棘突两侧肌肉;反复推患侧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5遍;最后以擦法擦项部,以透热为度。

勾点法组:采用与按揉治疗组相同的操作方法,并加用勾点法勾点斜角肌、斜方肌等颈椎肩结合部及寰枕部各3次,在勾点的同时做局部按揉。

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0分钟/次,隔日治疗一次,共治疗3次,疼痛及旋转功能活动评定时间为初次治疗前、初次治疗后、二次治疗后、末次治疗后,患者在治疗操作结束后休息3-5分钟再做评定,不满3次患者颈部疼痛及旋转功能活动恢复正常者,视为康复纳入相应组别。

2.3 觀察指标

2.3.1 疼痛评定:镇痛效果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作为疗效观察指标。患者根据自身对疼痛的感受,用0-10这11个数字描述疼痛强度。

2.3.2 颈椎活动度评定:采用皮尺测量法测量治疗前后受试者颈椎旋转程度,测量方法采用测量患侧肩峰到下颌之间的距离为准,相关研究显示该法具有较强的可靠性[4],颈椎活动度恢复计算公式为(治疗前距离-治疗后距离)/颈椎中立位距离。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端坐在靠背椅上,目视前方,胸腰椎紧靠椅背,颈椎无屈曲、伸展及侧屈,患者头部位于中立位(正常人两眉间、鼻尖和胸骨联成一条垂直线)用皮尺测量肩峰与下颌(旋转)之间的距离即为所需测量的距离[5]

2.4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疗效标准,分为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和有效率的总和。

治愈:原有症状体征消失,肌力正常,颈、上肢功能活动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显效:原有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好转:颈肩背疼痛减轻,颈、上肢功能改善;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

2.5 统计方法: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其中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F检验。对于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的独立样本U检验。endprint

3 结果

3.1 治疗前两组基本情况对比

3.2 治疗后两组疗效对比

3.3.1 有效率对比

3.3.2 镇痛效果对比

3.3.3 颈椎活动度改善对比

4 讨论

采用特色手法“勾点法”与常规推拿疗法相对比,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勾点法”97.3%;常规推拿法88.9%,总有效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勾点法”的疗效优于常规推拿法。颈型颈椎病的主要症状疼痛及旋转功能障碍,两种治疗方法均能在安全的前提下改善患者的颈部疼痛及旋转功能活动,但两种治疗方法在颈椎疼痛及旋转功能活动的改善方面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说明“勾点法”在改善改善患者的颈部疼痛及旋转功能活动的效果优于常规推拿法。

由于急慢性损伤、天气变化剌激等因素导致颈椎局部软组织无菌性炎症、渗出,继而发生机化粘连,使肌肉、韧带等纤维组织变性、挛缩,长久导致颈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功能失调,引起颈椎外源性失稳,不能正常维持颈椎正常的生理弧度和内源稳定状态,进一步加速颈椎的退变,颈椎动、静力平衡失调,一方面表现为直接引起颈部各肌群之间的平衡失调而引起肌肉的保护性痉挛;另一方面引起局部为无菌性炎症,直接刺激分布于椎间周围的窦椎神经末梢,两者共同作用引起颈部出现酸、痛、胀等临床症状[6]。相关的研究者发现[7],颈椎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较正常患者有所增高,具有显著性差异,且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血液流变学的改善情况具有平行相关性的关系,提示颈椎病的病因除了椎间盘退变、椎体失稳和骨赘增生外,局部血液凝滞、血黏度增高也是颈椎病发病机制中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

罗老的推拿手法在运用巧力,耐力持久的基础上具有刚柔相济,寓刚于柔;因人而异,“得气”为度;准字当头不但取穴准,而且注重用力方的特点,在运用上以“其患有节,节则有章,缓急轻重,法治相当”根据患者体质及病情的轻重选择手法的作用时间及力度。“勾点法”三要素“点、勾、拨”,同时具备了“点按法”、“勾法”、“拨法”的操作特点, 从肌间隙进行点按勾拨可以明显的松节黏连之肌肉,解除肌肉痉挛的效果。“按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在局部进行勾点推拿后,患者局部甚至全身的体温会升高,而加速局部或全身的血液循环,促进代谢产物及炎症介质的排除吸收,而基础肌肉痉挛、缓解疼痛。相关学者研究发现[8],当组织压增大时,毛细血管内血液的粘度不再增大,这可以加速毛细血管内血液的流通、组织之间物质交换,这是中医推拿手法活血化痢血液动力学机制的合理解释。从神经系统而言,局部的刺激操作通过神经系统的反馈调节反射性地调节加速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和改善新陈代谢,激活病变部位组织的修复与再生能力,而达到缓解甚至治愈疾病的目的,并通过影响相应神经递质如内啡肽、5-HT等的合成和释放而起到相应的止痛作用,与中医学“以痛定痛”的理论相合。

综上所述,罗才贵教授的特色推拿手法“勾点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方法独特,疗效显著,具有安全、简便、廉效的特点,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2012:186-189.

[2] 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8-99.

[3] 罗才贵.推拿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98-99.

[4] Vitanen JV,Kokko M 2L,Heikk ila S,Kautiainen H.Neck mobility assessment in ankylosing spondylitis:a clinical study of nine measurements including new tape methods for cervical rotation and lateral flexion[J].British Journal of Rheumatology,1998,37(4):377-381.

[5] 李軍朋,余克强,李义凯.颈椎曲度和活动度的测量意义[J],颈腰痛杂志,2002,3(23)252-254.

[6] Takeshita K,MurakamiM,Kobayashi A,et a1.Relationship between cervical curvature index (ishihara) and cervical spine angle(C2-7)[J].J Orthop Sci,2001,6(3):223-226.

[7] 杜学刚,黄子治,李丽.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初步探讨(附65例临床报告)[J].颈腰痛杂志,1995,16(3):141-142.

[8] 许世雄,刘玉峰,Y.T.Chew,等.组织压动态变化对毛细血管一组织交换的影响[J].医学生物学,2001,16(3):129-134.endprint

猜你喜欢

观察临床疗效
思维绘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131碘治疗甲亢患者的后期随访效果分析
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临床分析
微创手术治疗胃溃疡42例临床分析
研究腹腔镜在早期卵巢癌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