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视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2017-09-04谢进军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设小学数学

谢进军

摘 要:问题情境应该是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改革的原动力,问题情境使孩子们融入了课堂教学之中,参与了课堂教学活动。笔者依据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经过深入地分析与研究,本文重点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开展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以期能够给予教育工作者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境;创设

问题情境,即教师借助于开放性、启发性的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立足于自主思考与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来针对数学学习提出自己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深入到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情境当中,并通过问题情境的促进作用,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下,如何有效地对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进行创设,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同时,也将有效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有序发展。

一、创设悬疑化问题情境打开孩子们的兴趣密码

通常而言,在学习当中提出疑问,即是进行积极思考的一个良好开端。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当中,应立足于小学生具有较强求知欲的学习特点,依据小学生的认知与理解能力,来有效地提出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思考的学习问题。让学生能够通过深入的思考与研究来有效获取数学知识。

例如,教师在教学“分数化成小数”,即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特征的知识点时,可充分运用师生之间进行良好互动交流学习的方式,来让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的知识。教师可讲述给学生:“是否能够将分数化成有限小数是有技巧的,而老师已经知道了这项技巧,同学们可以出考题来对老师进行现场考试。”通过学生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应考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的创新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感到非常新奇,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要深入地了解相关的知识点,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问题来“考老师”。学生在提问之前,要经过自主思考与自主学习,在教师“回答问题”的过程当中,学生也能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还可在教师“回答问题”时,与教师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这也是一个较好的学习方式。最后师生之间共同进行归纳与总结,能够让学生深入地理解与掌握如何有效地运用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技巧。

由教师首先提出具有学习方法的技巧的“悬疑”,来精心创设出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再例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提出:“同学们,你们可以随意说出一个多位数,老师可以不通过计算就直接告诉你们这个数是否能够被2整除。”起初学生对老师的自信很是怀疑,可是,当用实例进行验证之后,更加促进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并深入理解与掌握了这一数学知识。

二、创设活动化问题情境启动孩子们的思维密码

当学生处在不同的教学情境时,学生的学习思维会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小学生由于自身生活阅历不足,社会实践经验较少,因此,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会显现出抽象思维能力较为薄弱,同时,也亟待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是一个自主思考与自主学习的过程,必须通过自主学习来探索未知的知识。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来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有效地提供给学生生动有趣的现实的学习材料,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自身“感兴趣”的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当中。使原本具有较强抽象性的数学知识,转变为直观形象的数学知识。

例如,教师在教学“认识计数单位十”时,可通过创设“说一说”“数一数”“提一提”等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学习和掌握以“串”“盒”等来作为计数单位的方法;再创设“提一提”的超市购物情境,让学生深入理解与掌握以“盒”作为计数单位来提文具盒的方法;并让学生通过“数小棒”的学习情境,来认识计数单位十的知识点。再如,教师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可安排学生借助于数出数量、剪切贴画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与研究各种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并立足于此,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展开验证,既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另外,教师也可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环保小卫士”“交通小警察”“养老院的小护士”等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来认知从事不同社会职业的人们工作的繁重,还能够让学生获得社会知识与实践经验。同时,也可对学生在活动当中的表现开展激励评价,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当中获得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并在激励评价的过程当中,有效树立起学生学习的楷模,让后进生能够以优等生作为学习的标杆,积极主动进行对标学习,从而在班级中形成“良性竞争”的学习氛围,让全班学生都能够获得整体性的有效提升。这同样也是创设活动情境的较好渠道。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并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其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以此来充分体现出数学学习的实用性,彰显出数学的价值。

三、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打通孩子们的生活密码

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为了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就必须让学生学习生活化的数学知识,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趣味性。如果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仅仅是与数字进行接触,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学习枯燥乏味。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必须注重与现实生活进行紧密联系,通过“生活化”的数学学习,来创设出可供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探索的问题情境。而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并能够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践经验出发,来深入学习与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让学生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現实生活,紧密结合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具有的经验,依据学生的认知与理解能力,来有效地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当中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通过实际运用来进行论证,再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让学生能够从生活当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充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有效解决现实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教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启发式地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为什么会是圆形的?”利用这样的问题导入学习,就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教师还可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来编设一些具有生活气息的应用题,让学生通过解题的过程,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教师可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清点学校花园里树木的数量、上学途中交通岗亭的数量。由于这些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具有紧密联系,因此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当中。通过这些生活化的数学问题,能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并能够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生活化”的数学知识,可有效将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较好地运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充分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所体现出的价值。

总之,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将教学置于一定的教学情境当中来有效地彰显教学内容,并立足于小学生所具有的强烈求知欲,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深入地理解与掌握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创设小学数学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