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精准扶贫模式探索

2017-07-13程荣霞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30期
关键词:模式探索精准扶贫高校

程荣霞

摘要:高等学校参与国家定点扶贫工作既是必须承担的一项政治任务,也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要求。高校通过发挥其自身的科技、人才优势,助推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帮助定点扶贫县实现脱贫目标。

关键词:高校;精准扶贫;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046-03

一、引言

高等学校参与国家定点扶贫工作既是必须承担的一项政治任务,也是高校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要求。根據教育部滇西定点扶贫工作总体部署,浙江大学自2013年开始启动定点扶贫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景东县)工作。通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条以科技助推产业发展的精准扶贫之路。

景东县位于滇西南中部,普洱市最北端,辖10个镇、3个乡,166个居民委员会、4个社区、2360个村民小组。全县国土总面积4532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5.5%,坝区占4.5%)。境内居住着彝、汉、回、傣、布朗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0.36%,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2.64%,是云南省6个单一彝族自治县之一,也是全国8个单一彝族自治县中彝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

全县有高寒山区村58个,半山区村80个,坝区村仅有28个。全县13个乡镇中有7个是贫困乡镇,其中有4个是建档立卡贫困乡镇。全县贫困村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30个,贫困村民小组551个,贫困户28329户,贫困人口98370人。全县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贫困人口面广、量大,是全国592个、全省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也是61个滇西边境片区县之一。

景东地形地貌呈“三河夹两山”之势,目前全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分布于哀牢山、无量山两个自然保护区周边的山区、半山区、边远高寒山区、干旱缺水地区和地质灾害隐患区,且多为少数民族群众,居住环境恶劣,处于整体贫困状态。景东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贫困程度深,解决难度大;基础设施弱,产业带动低;公共服务差,生活改善慢;生态保护难,发展阻力大。

二、产业扶贫举措与成效

(一)专家把脉,精准识贫破难题

1.组建专家服务团。首先,选派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教授担任景东县政府顾问。作为我国著名“三农”问题专家,黄祖辉教授长期从事农村经济、公共政策、农村组织等方面的研究,对我国减贫与发展提出的许多政策建议多次获得中央的肯定。自担任景东政府顾问以来,他多次赴景东开展调研指导,举办学术讲座,为景东经济社会发展把脉、建言献策。他提出的充分发挥生态优势,走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区的发展理念已在景东地区形成共识。其次,根据景东地区产业发展的需求,浙江大学先后选派鲁兴萌、陈再鸣、尹兆正、汤一等教授担任景东蚕桑、食用菌、乌骨鸡、茶叶等主导产业的首席专家,为景东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服务。2015年,浙江大学又选派胡晓云、曲江两位教授担任景东品牌和电商两个领域的首席专家,助力景东县农业产业的品牌化建设和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这些产业首席专家大都是浙江省资深的科技特派员,他们对欠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有着十分丰富的经验。

2.问诊产业难题。景东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以不到全国万分之一的国土面积,保留了占全国三分之一的物种,被誉为“天然绿色宝库”。其中,核桃、茶业、乌骨鸡、食用菌、蚕桑等成为景东地区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景东地区发展种养殖业的优势在于充足的光、热、水、气等优越的自然条件,但是景东地区的土地中有机质含量较低,肥力不足,再加上交通的制约以及原始粗放的生产方式,科技支撑不足、产业生产率较低,景东地区整体抗风险的能力较弱。为此,在这三年里,浙江大学的首席专家们多次对景东地区进行实地调研与考察,最终找出了制约景东地区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此基础上,浙江大学的首席专家们帮助景东地区制定产业规划,确定景东地区产业发展的全新思路。同时,浙江大学还通过落实扶贫项目,通过脱贫来带动景东地区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发展。

3.开展科研攻关。为有效解决景东地区特色农业的产业发展问题,浙江大学积极组建跨学科研发团队,开展新产品的研发;针对重点帮扶产业,开展实用技术的研究和成熟技术的推广。同时,浙江大学还联手打造景东区域的公用品牌,实现价值的再造,以品牌为旗帜带动景东地区整体产业的发展。

在这三年里,浙江大学组织实施了《景东核桃产业提升与发展研究》、《云南景东野生菌资源开发研究与利用》、《景东无量山乌骨鸡遗传评估及精准扶贫开发利用》、《精准扶贫视域下滇西南高原山地农业立体开发及其关键性技术的研究——以普洱市景东县无量山区为例》等多个科研项目,整合全校科研力量组成团队,以景东重点扶贫的核桃产业、野生菌、乌骨鸡等高原特色产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出符合景东产业特点的产品,促进产业发展,提升了扶贫的实效。在此基础上,浙大品牌研究中心,在对景东核桃进行品牌“会诊”之后,充分挖掘景东核桃的在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帮助景东地区打造出具有独特品牌个性的“景东核桃”区域公用品牌。以核桃产业为突破口,联动当地旅游业、服务业的提升和发展。“景东核桃”这一区域公用品牌将景东地区无量大观的地域环境特征、人文历史文化、特色优势产业以品牌的力量聚集在一起,将更多的自然资源、生产要素转换成生产能力和经济能力。

(二)创新模式,精准扶贫出实效

产业扶贫不完全等同于产业发展,它是以产业为基础,以扶贫为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湖南视察扶贫工作时强调指出,把帮助贫困农户发展生产作为扶贫工作重点办好的三件实事之一。通过创新扶贫机制来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通过三年的实践,浙江大学探索创建了“高校+政府+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农户”的“六位一体”产业扶贫运行模式。这种产业扶贫运行模式主要是通过内引外联,整合资源,建立开放式的帮扶体系,并通过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帮助更多的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

以食用菌产业扶贫为例:浙江大学做好产业发展科技支撑和专业人才培养;景东县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作为主要责任主体,县林业局、扶贫办、蚕桑办、供销社、农科局和大朝山东镇等单位共同参与,联合浙大校友企业杭州滢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杭州雪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浙商企业龙泉瓯缘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与景东新会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景东富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组成扶贫联合体,建立茯苓、灵芝、小香菌等示范基地,带动贫困农户共同发展生态食用菌产业。

扶贫成效:上述联合体2015—2016年在景东花山乡营盘村、文井镇新会村、文井镇都拉村和大朝山东镇彭家村等建立生态食用菌基地7个,面积100余亩,总投资1092.76万元,带动周边农户210多戶,回收茯苓、灵芝等食药用菌产品800多吨,总产值预计950余万元,总利润150余万元,合作社社员户均增收7100余元。联合体中校友企业杭州雪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县林业局、景东新会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景东富民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签订服务与产销合作协议3份,为景东成功注册“无量菇嫂”、“雪禾银生”等2个县域公共品牌,为实施品牌战略,创造景东地方名牌,开拓国内外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名贵野生白肉灵芝纯菌种和多孢灵芝新品种,已相继建立人工驯化栽培基地5处,栽培面积约60亩,2016年农业产值预计可达到480万元。

这种扶贫联合体最大的意义在于,市场和风险由企业承担,农户(贫困户)的利益得到了根本性的保障。所以,浙江大学“六位一体”的产业扶贫模式解决了精准扶贫的问题。

(三)盯紧短板,增强造血谋发展

1.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1)茶产业:走特色发展之路。茶叶是景东县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是山区和半山区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对农民增收致富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景东茶产业目前面临大而不强、产值低、效益差、加工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品种结构单一等问题,市场竞争力弱,龙头企业带动力差,缺少特色品牌。基于此,浙江大学首席专家提出景东茶产业走特色发展思路,着力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具体举措:①利用茶产业加工方面的技术特长,帮助当地企业开发白玫瑰、景东生红、景东红普等茶业新产品,提升景东茶叶产业的附加值,扩大其知名度;②通过举办茶叶加工技术培训,提高传统普洱生茶和特色红茶的加工技术,提高景东地区的产品竞争力;③通过引进合作企业,加快茶产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帮助景东地区解决市场问题;④建立扶贫基地,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2)乌骨鸡产业:提升“三化”,实现价值再造。景东县无量山乌骨鸡以独有的生态保健、药用、营养价值高等优点被评为“云南省六大名鸡”,但是其也存在养殖标准化低、规模化程度低、组织化程度低等问题。为加快推进景东无量山乌骨鸡产业发展,实现乌骨鸡到“金凤凰”的华丽转身,景东乌骨鸡产业首席专家对无量山乌骨鸡原种保护、品种选育、养殖标准制定、生态庄园规划及地理标志产品申报等开展了技术指导和帮扶工作。同时,专家还提出遵循“一品”(打造一个特色精品)、“二优”(发挥品种、生态两大优势)、“三合力”(聚集高校、地方政府、龙头企业)的发展思路,争取用六年时间做大做强景东无量山乌骨鸡产业。据统计,2015年景东全县无量山乌骨鸡存栏250万只、出栏350万只,分别比2012年末提高108.3%、169.2%,实现产值2.8亿元,景东无量山乌骨鸡养殖定点扶贫工作取得了实效。(3)食用菌产业:生态保护资源与开发融为一体。针对景东野生菌资源无序利用、资源永续遇到挑战、人工栽培训技术落后等现状,浙江大学首席专家及其团队多次对景东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为景东食用菌产业发展设计出了新路径:生态保护资源开发融为一体。①成立“浙江大学—景东野生菌资源保护实验室”和“浙江大学景东哀牢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菌监测站”,开展景东野生菌资源调查和保护利用。为了使实验室投入正常运作,首席专家挑选三位当地技术人员到浙大实验室开展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学习,使他们较快掌握了野生菌调查、驯化和人工栽培的实验技能。目前,实验室已具备对野生菌根菌研究、标本鉴定、纯菌分离和扩繁等功能。②建立名贵野生菌监测样地和野生菌—森林功能促进实验区。名贵野生菌与森林系统菌根共生,形成一种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互利关系。为了探索野生菌资源保护和森林功能促进的生态利用新模式,改变对名贵野生菌(如大红菌等)不合理采摘导致的森林系统功能退化的弊端,首席专家开展了《景东哀牢山野生菌资源生态保护与功能促进研究》,项目选定在景东县自然保护区哀牢山徐家坝地区建立野生菌—森林功能促进实验区,对多块不同规格的野生菌进测监测,收集、整理和掌握名贵野生菌相关基础监测数据。截至2016年6月,哀牢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菌监测站,已监测收集了200多种珍贵大型真菌资源,为进一步保护和开发景东野生菌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此,野生菌资源调查和人工驯化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这3年中,浙江大学首席专家科研团队对景东地区特有的珍稀野生“小香蕈”、珍稀野生灵芝“白肉灵芝”等5个野生菌资源进行标本采集、分离纯化。经过3年的培养,成功地获得了它们的纯菌种。这是完全利用浙大技术在国内获得的首批野生纯菌种人工培养物。目前,已将这些纯菌种扩繁成栽培菌种,在景东规模化栽培,建立基地6处。经人工栽培的“小香蕈”、“白肉灵芝”等,其外形、风味与野生菇无异,已成为景东野生药食菌资源开发利用和科技精准扶贫的新成果。

2.培养本土人才。三年内通过师徒结对、接受技术人员进修、现场技术指导、举办专题讲座、开展专题培训等形式,浙江大学还加强了对景东地区本土人才的培养,为当地产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充实的保障。

(四)集成创新,整合资源聚合力

浙大在定点扶贫中坚持集成创新,将校内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同时整合校友、校友企业,浙商、浙商企业等社会资源,动员更多校友和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事业,形成帮扶合力。校内要素包括经费安排、政策支持和学科融合。学校设立扶贫专项经费用于定点扶贫工作的组织与实施;每年安排校长基金支持景东扶贫产业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政策支持:将景东产业首席专家工作纳入考核业绩;设立专项津贴。学科融合:组建多学科科研团队,开展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此同时,集多学优势,成立浙江大学“减贫与发展研究中心”,重点开展扶贫理念的研究和实践探索。

三、经验与启示

1.因地制宜探索贫困山区造血式扶贫模式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路径。不同的贫困地区致贫原因不同,其中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传统文化、基础设施、政策支持力度等差异较大。为此,高校在选择产业精准扶贫中,关键是要根据当地的特色资源和实际,因地制宜,综合各方资源,以发展当地特色产业为重点,培育龙头企业为根本,实施“六位一体”的扶贫模式,帮助贫困山区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通过这种造血式扶贫模式,做大做强贫困地区的特色产业。

2.高校参与扶贫,要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优势,既立足当前,又关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主要难点:(1)缺技术;(2)缺人才;(3)缺市场。为此,高校在产业的精准帮扶中,要充分利用其自身的科技、人才优势,一方面加强现有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让更多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尽快脱贫;另一方面,立足于长远,着眼于解决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培养更多的本土实用性人才,将特色产业做成当地的支柱产业,促进贫困山区的可持续发展,减少贫困地区脱贫后的返贫率。

3.扶贫要注重协同创新,通过整合各类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形成更大的扶贫合力。产业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种资源的集聚,只有将这些分散的资源有效的整合,才能有效增强扶贫的合力,提升扶贫的最终效果。高校参与定点扶贫除自身拥有的科技、人才优势外,还具有强大的校友力量,以及与高校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地方政府、企业、其他高校等。这些扶贫力量的有机集聚,可以形成一个协同创新的大平台。平台的存在和发展可以作为实施重大科研项目的载体,进一步助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模式探索精准扶贫高校
高校户籍管理模式探索
初中英语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小学英语让学与生的教学模式探析
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