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问题设计的探索与实践

2017-07-07方霞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有效问题高效课堂

方霞

摘 要 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是新课改以来我们为之不断努力与奋斗的目标。对于课堂效率而言,学生的参与度无疑是最大的一个参考依据,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真实参与度,对课堂问题设计进行优化,便成了我们一线教师一直追求与探索的主线了。

关键词 高效课堂 有效问题 优化问题设计

高中历史课堂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历史学科内容的热情程度,而学生的热情程度,决定了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同是高中历史课堂,相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但是不同教师的教学设计、授课形式,得到的学生回应却是全然不同的。

同样,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效果,除了学生个体素质差异以外,更多的则取决于教师的课堂设计。而课堂设计最能抓住学生心灵的莫过于课堂问题的设置了,它不仅仅体现了教师对课堂设计的艺术性,更取决于教师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驾驭程度。在此,笔者以“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课的课堂设计为例,对高中历史课堂问题设计的优化作如下不同角度的思考与探索。

一、新颖脱俗的设问方式

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尽管每一堂课的课堂内容都不相同,但是作为历史事件,几乎可以有一个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即事件发生的背景或原因、事件的经过与结果、事件的影响与评价。若按照常态的教学方式,我们的问题设置无非如此。而且,以同样的设计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可以便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如果我们能把提问方式再加以变化,赋之以新颖脱俗的形式,就会令我们的课堂出现另一番景象了。

在“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课的课堂设计中,笔者以不同形式的材料为依托,将此课内容的课堂设计以几个简洁的问题进行了渐进式的呈现。

在此课的标题之下,笔者附以“中国的近代化之路”的小标题,以中国的近代化为核心来贯穿全课内容。而课堂的开始,则以孙中山先生的题词导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在引导学生品味这句话的同时,引出本课的第一个问题:

思考一:19世纪中后期的世界潮流,是什么潮流呢?

这一问题,既能紧扣本课的导入词,也能为学生引入“世界近代化”的概念,如图1所示。

接着呈现第二个问题:

思考二:世界近代化,中国为何要顺乎其潮流?

此处,以陈旭麓先生所著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的一段材料作为对学生答题的提示:

鸦片战争展现在中国人眼前的第一个形象就是西洋人坚船的迅速、利炮的声势……在两年多时间里,中国调动了10多万军队,先后有1名总督、2名提督、7名总兵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不足百人。两千年来传统的夷狄观念在他们头脑里开始动摇了。

在此,学生不难得出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战争之撞击造成了中国的警醒。接着,在总结学生答案的基础上,教师给出结论提示:

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系列战争等促进了中国人的警醒。中国人认真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做出反应,并相应形成一种社会思潮而逐渐波及各个阶层。

并同时也出现了接连的问题: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是什么内容?

学生很自然的把同时期的中国同西方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方面进行对比。而通过这样两个简单的学生极易接受的问题,理清了本课第一波思想潮流的社会背景,即中国的救國之路,需要从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过渡到近代化的社会,中国需要学习西方,顺乎世界近代化之潮流。

在学生深刻理解中国近代化之背景的前提下,紧接着,第三个问题摆在了学生面前:

思考三:世界近代化,中国如何顺乎其潮流?

这样的问法,尽管内容还是教材内容,但是相比我们平常的“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经过如何?”这种问法,显然要新颖,而且能贴近学生的心理。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年

在学生看阅教材的基础上,教师给出以上内容提示,至此,学生对接下来须要学习的内容已经大致清楚了。

同样是事件的背景展现,如果直接对背景提问,过于常态,也过于干瘪,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而稍微变化一下设问的方法,让我们的设问合乎学生的思维逻辑,他们的参与度就会完全不一样了。

二、由浅入深的设问内容

在学生看书正愁不好理清关系、不好表达的时候,教师给出了上面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的这一段文字,学生欣喜,这不正是他们所要表达的内容吗?答案已经出来了。

但是,围绕着这段话,老师话锋一转,下一个问题接踵而来:

思考四:器物上不足,中国如何顺乎世界之潮流?

围绕这个问题,教师给出了学生又一个资料袋:

鸦片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中国人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他们拒不承认中国人在军事上的劣势和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只有少数一些特别警觉的人认识到需要了解西方。这样,对西方的研究可说是踏出了一小步。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正当学生在咀嚼这段话的韵味之时,针对性的问题又呈现了出来:

小问:“一些特别警觉的人”指的是哪些人?他们“对西方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这令学生觉得新颖,而且,根据教材不难回答。而同时,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之表现亦是由此被引出,课堂内容自然而流畅,同学生的思维尤显一致。在学生梳理“师夷长技以制夷”与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的基础上,教师以小表格的形式对此加以总结,并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在开启“经济近代化”方面的尝试与努力。

在学生正通过教师所给的文字材料对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自感欣慰之时,教师话锋立转:“林则徐与魏源对西方的研究已经踏出了步伐,而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工业业已开启,那么,中国的经济近代化真的实现了吗?”

这一问题,马上让学生联系到了必修二中洋务运动的失败,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背景,于是,器物上的学习不成功,先进的中国人需要在制度上寻求变革。下一层问题接踵而来:

思考五:制度上不足,中国又如何顺乎世界之潮流?

学生很快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联系必修一政治史关于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内容,对中国君主立宪制度与民主共和制度之努力进行了分析。同时,教师也通过资料袋的形式,给出丰富的文字与图片、视频材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之思想主张与其不懈努力,也通过分析,更深入理解了君主立宪之失败与民主共和的遗憾,同时也得出结论:中华民国建立了,但是,中国的政治民主化道路却仍留有遗憾。并由此引入第三阶段,中国人开始反思中国近代化道路之曲折,源于思想文化之宣传不够,到此,学生的思维自然递进:

思考六:思想文化上不足,中国又如何顺乎世界之潮流呢?

对于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属于后一课要学习的内容,学生也颇为熟悉,在此,教师只须点到为止,同时也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到此,中国的近代化之路通过几个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如图2所示。

在理出本课结构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本课最后一个思考:

思考七:顺乎世界之潮流,中国的近代化实现了吗?

在此,教师进一步带领学生比较中西方的近代化之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被动的近代化道路之艰难与曲折。

最后,课堂仍然以孙中山先生的题词结束本课:“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同课堂的导入首尾呼应。

三、环环相扣的设问逻辑

全课的设计,简单而清新,围绕本课的主题,以“中国的近代化之路”帶领学生来思考近代中国“顺乎世界之潮流”的努力。无论是在设问呈现形式上、课堂设计的主题构架上,还是在对每一个问题的分别处理上,其设计形式都是环环相扣,相互关联,首尾呼应。

首先,表现在设问的呈现形式上,以七个“思考”贯穿全课,并都标有鲜明的序号,学生一目了然,也使整课的设计清晰明了,而不乏清新质感。同时,对于给出的材料,也以序号展示,以小资料袋的形式给出,在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而不能确定其结果时,对于教师呈现的“资料袋”,皆有如获至宝、豁然开朗之感,这比起我们惯常课堂中的“材料一”、“材料二”之表达方式,学生明显更愿接受。

其次,在课堂的整体构架上,“顺乎世界之潮流”的主题鲜明突出,问题的设计也紧扣主题:

19世纪后期的世界之潮流,是什么潮流?

由此引入本课的副标题——世界的近代化。接下来,近代化的主题插入主题,贯穿全课:

“世界近代化,中国为何要顺乎其潮流?”

“世界近代化,中国如何顺乎其潮流?”

接着,对顺乎其潮流的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进行设问。除了课堂结构的完整以外,对内容的深入解析也水到渠成:

“顺乎世界之潮流,中国的近代化实现了吗?”

这就达成了对教材内容的升华,对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反思,从而自然地达成本课内容之价值观的引导与触动。

最后,在具体问题的突破上,本课问题的设计也是逐步深入,层层递进:

例如,对中国如何顺乎世界之潮流的解读,在学生解读材料的基础上,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逐层深入:

“器物上不足,中国如何顺乎世界之潮流?”

“制度上不足,中国如何顺乎世界之潮流?”

“思想文化上不足,中国如何顺乎世界之潮流?”

这种环环相扣,相互联系的设问,不仅突出本课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也让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整体把握显得尤其轻松而清晰,同时,也更能促进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总之,问题的设计是课堂设计的关键,也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与思维火花的种子,对于我们高中的历史课堂,欲提高课堂效率,问题设计尤为重要。

新颖脱俗的设问方式,能及时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与思维欲;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整体联系则能使设问更具立体感,避免课堂设计的平面化,这不仅仅是设计的艺术,更是教师对课堂内容整体性与深刻性把握程度的体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把握程度及学科思维的逻辑性,都与此息息相关。

课堂效率的提高表现在我们课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也表现在我们课堂活动的每一个细节,而对于课堂问题的设计,一定是我们课堂设计中最关键的一环。如何能做到问题设计的新颖脱俗、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这将是我们一线教师永远的课题,我们也将一直探索下去,在此,笔者仅以本文作为探索之尝试,期欲得到更多的共鸣与参与。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有效问题高效课堂
设计有效问题,引领数学教学
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问题情境创设校本教研的探讨
初中历史教学中设计有效问题的探讨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