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合作”视角下的人才培养与就业服务优化

2017-06-01毕德亮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4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毕德亮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产业变革的需要,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向产学研用、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越来越迫切。协同创新引领下“校企合作”模式的出现正是对这一迫切需求的应验,“校企合作”为今后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指明了新方向。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就业服务优化

一、校企合作的推动因素及价值阐释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新目标,要“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累计727万,2015年749万,2016年达765万人,这一系列数据持续刷新,造就一年又一年的“史上最难就业季”,居高不下的毕业生数量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形势导致部分毕业生“一岗难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毕业生错误的就业观念导致的,前往大城市工作扎根是最好的出路;另一方面则主要是由于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要求不够,使其并不能够有效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直接导致每一年递增的就业难问题。而“校企合作”则是解决企业、学校、毕业生三方矛盾的有利手段,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指明了新方向。

1.高校层面

在新时代的环境背景下,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已然显现,各高校也应时而动,不断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培养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开拓新思路。“校企合作”这一合理的办学模式,具有既能实现教育深化改革、又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石二鸟之功效,成为高校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只有将教学与企业需求充分结合、依托行业发展,才能构建更有成效的教学体系。校企合作的本质就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这就使得学校要想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功能的最大化,就必须要主动去了解企业对于人才培养的真实需求,并让企业充分参与到学校的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这样才能更好保障校企合作办学能够充分合理地进行。校企合作模式的不断深化,也推动了高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日益密切,为高校教师在专业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上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也促使各个专业的教学改革更具针对性。

总之,校企合作是对传统的“关门办学,闭门造车”的教育理念的摒弃和革新,高校借鉴企业提供的带有生动性和实际性的市场信息,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够更好地促进学校完成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1]

2.企业层面

校企合作对企业方面的价值体现在:一方面,企业通过有效的教学实习与顶岗实习,能够充分了解毕业生的素质状况与技能水平,有效地为企业的招聘活动打下基础,同时,也能进一步缓解企业劳动力短缺的压力,方便企业进行人才储备。另一方面,通过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办学,使学生能够提前了解企业的文化环境,帮助其更好地实现“零距离”上岗,进而有效缩短毕业生从学校到工作的磨合期;企业的文化理念能够以更合理的方式植入给学生,学生在实训基地中接触到企业的文化并易于产生认同感,久而久之更会演化成对企业的归宿感。另外,校企合作还可以让用人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和标准培养自己的人才,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

3.学生层面

校企合作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校企合作对学生而言的一个重要益处就在于实践环节,企业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习实训平台,这一平台的搭建不仅强化和提升了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也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较强的工作素质。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敬业精神,使得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进行一次较全面的与本专业及未来职业紧密结合的实践“洗礼”。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大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不可或缺的就业能力。校企合作真正实现了对学生的高效培养,更好地促进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二、我院“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和就业服务优化上的模式和成效

通过上面的阐释,我们发现“校企合作”对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的价值和意义。各大高校也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如果把校企合作分门别类、划分层次的话,由浅入深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是浅层次的合作。学校专业方向按企业要求确定,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定向为企业培养特定的技术人才。[2]

二是中层次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建立由相关专家参加的專业指导委员会,制定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

三是深层次合作。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企业的工艺技术、物化产品和项目决策,提高企业效益。企业同时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协同发展的三位一体模式,是一个双赢的模式。[3]

目前,我国多数的校企合作仍属于浅层次合作,充其量也只能算中层次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浙江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按照学校的相关指示与要求,在人才培养和就业服务优化上做了多种尝试与努力。一方面,我院坚持“引进来”的战略,邀请企业经理担任实务精英、就业导师,每学期安排“实务精英进课堂”的活动,方便为学生讲授职场知识与就业技能,进行就业指导。另一方面,借助校友等多方资源,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提升就业服务。2015-2016年度,我院签订的大大小小校企合作项目有十几个,其中影响面、参与面较广的为我院与施强集团、杭州市人才服务局及五洲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等几家的校企合作项目。下面将以我院与施强集团的校企合作为例,探讨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就业服务优化上的模式和成效:

在模式的确定过程中,首先由企业根据自身人才需求提出合作要求,学院根据培养环境进行反馈,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后,成立合作小组,由合作小组成员共同制订合作培养方案,以可操作性为原则建立保障机制使人才培养可持续运行。在教学实施和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实行“校企双导师”,共同实施教学和指导实习实训,并共同参与学生评价考核。学生的就业环节,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和发展平台,分享人才培养成果,学校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解决就业问题。最后,由社会和行业给出反馈,将人才培养问题反馈给合作小组,以便修改重订合作培养方案。整个培养过程中,企业全程参与到每个环节,企业对学生进行融入式企业文化宣传和渗透。

在具体的培养方案敲定过程中,双方反复磋商,从以下几个细微处着手:

1.更新教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施强集团结合自身及我院专业设置的实际,提出对管理培训生及销售人才的用人需求,明确提出在管理学院开设“订单式”定向培养项目,目的是提供资源和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并且让学生能够更快速的融入企业,成为企业需要的合格员工。施强集团开宗明义,从企业自身的角度阐释了企业希望通过校企合作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而他们对学生综合竞争力提升的注重就体现在学生的“职业性”上,学生从进入到这个校企合作项目后,企业便开始培养他们“职业人”的心态和素养,一直贯穿至项目结束,力争让学生成为“准职业人”,让企业不用多费时间再塑造。在学院进行论证、研讨后,校企双方明确了对我院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那就是根据施强集团各岗位的发展需求,结合学生职业成长规律,确定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具备“品行优良、能力出众、富有职业或创业精神”三大关键素质的具备全球战略视野、精通科学运营管理、善于团队沟通协作、洞察企业经营风险、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确定市场营销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营销伦理修养、系统掌握现代营销管理理论与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市场营销实际问题能力的、能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营销管理人才。同时,院方也保证将做出积极尝试,对学生在企业学习的部分与专业相关课程可进行学分替代。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原有学科体系的颠覆。這是以学生“学”为中心展开的,根据不同的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将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整合的体系,让学生学习各种“有用”课程,在循序渐进中,符合或接近企业工作进程。以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产销对路”的,学生在工作中也可以学以致用、得心应手。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岗位职责的要求,同时对通用能力的培养也必不可少。一是以企业文化为脉络构建职业基本素养训练体系,形成系统化的职业素养训练体系。施强校企合作中的“从优秀学生到职场精英”系列精品课程中,有专门课程模块介绍公司的企业文化,讲述企业文化的 产生过程并让学生产生认同感;另外又有对职业心态等相关内容的培训,突出大学生与职场人士的区别和接下来的塑造方向。二是以通用职业能力为目标,构建职业通用能力培养体系,从而为学生拓宽职业生涯,为行业培养具有较广泛职业能力的管理人才。在通用技能方面,订单班课程内容涉及到沟通技巧,教会学生在职场中如何完成顺畅、精准、高效的商务沟通等;另外还有office办公软件等相关课程内容...总体而言,双方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有清晰的方向,那就是管理岗位人才的培养侧重于管理与沟通的技巧,销售岗位人才侧重于销售技能、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培训。这一体系的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3.以理论够用为前提,突出实践环节

施强集团深刻地认识到管理培训生、销售人才较高的“职业性”不仅仅来自课程体系的建构,更源于学生的亲身实践,施强集团也一直用“理论够用、实践为重”的标准来对学生进行塑造和培养。在学生经过系列精品课程的学习后,施强集团便花大力气将订单班人才直接输入至企业进行实践实习。这种突出“实践出真知”的做法确实也收到了比较不错的效果,一方面,学院对每一位毕业生的毕业实习学分有要求,而通过这样订单班的实习学生能够很轻松地拿到这样的实习学分;另外,我院学生确实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通过企业提供的实习机会使得学生的管理能力和销售技能逐步提高。

通过我院与施强集团校企合作的实例,我院学生在施强集团的实习人数不断提升,已为我院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实习乃至就业基地。而通过这样的校企合作规模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2015届、2016届毕业生中已有个别学生在接受“订单班”培养的基础上选择继续留在施强集团工作,真正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共赢。我院也希望借助校企合作这样的平台,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供需伙伴关系, 以形成稳定的就业基地, 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优化就业服务,培养更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向军,胡静.高职教育集团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J].合肥学院学报,2010,20(1):50-53

[2]赵玉玲.简析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办学之路[J].求知导刊,2015(16):30-31.

[3]刘学英.校企合作视角下的酒店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4.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