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改革实践

2017-06-01李全海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7年14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小学

李全海

摘 要:《品德与社会》是小学开设的一门基础课,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课程目标。本文通过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如何有效实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 品德与社会 教学改革

新课程学习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形成核心、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尤其是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1]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活动型课程,强调选择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作为活动主题。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学生才会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去探索,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教六年级上册《从小学创造》这一单元时,我们在教学前让学生收集关于创造发明的故事和资料,然后召开“资料收集交流会”,并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在此基础上提出“谁有本领让我们的教室变得更美”,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学到的本领、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布置教室这一活动是学生真实生活的体验,学生极感兴趣,课后学生们都想方设法让教室变得更美。窗台上的盆景玻璃上的美丽窗花,教室墙角上的彩结……这样让学生去想象、去创造,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知识,在兴趣中得到了提高。[2]

开拓学生思维的空间,创设思维活动氛围,是创新教学的基础。课堂教学是学生吸取基础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开发创造力的主渠道。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创新教学手段,设置课堂结构,创设生动和谐的气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互相启发和交流的状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点燃学生心灵中创新的火花。思维永远由问题开始。教师可以设计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如教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从田野到车间》这一单元时笔者在课堂上播放工人叔叔在工厂车间生产、农民伯伯在田野里劳动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到工业、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的劳动智慧,尊重工人和农民,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感受科学技术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认识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在班上举行“科技造福人类”演讲会,让学生走近科技,走近现代化的工农业,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立志创新的激情。

二、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1.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课间十分钟学生的兴趣在于游戏、玩耍;一上课,学生很难马上把玩耍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这就要求教师要讲究开讲艺术,才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建立良好的学习期待。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恰如其分地提醒我们:上课的开讲是教学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实践也证明,好的开端,能在几分钟之内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在教学《青藏高原》一课时,一上课我就请孩子们观看录像,当伴有歌曲《青藏高原》的影像资料放映时,孩子们被带入了具有浓郁民族气息的青藏高原,孩子们随着音乐,情不自禁地边看边唱起了《青藏高原》,激情引趣,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积极地调动起来。

2.关注学生的已知经验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对教育施加于自己的影响有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对于针对他们的教育活动,学生既可以积极地接受,也可以消极地拒绝。因此,教育活动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有利于形成新的“最近发展区”,才会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由此可见,要使教学方法有效就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已知经验。我在执教《珍爱生命 远离毒品》一课时,首先对学生进行了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毒品知道多少及想知道什么。通过与学生的谈话,我发现学生对毒品知之甚少,甚至有的孩子天真地问我:“是不是有毒的东西就是毒品呀?”至于毒品的种类、危害等常识他们就了解得更少了。根据这一情况,课堂上我主要采用的就是讲授法,为了避免枯燥乏味的满堂灌,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这一有效的教学手段,引进大量的图片、录像,给予学生视听刺激,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那一幕幕惨不忍睹的画面让孩子们紧锁双眉、闭上眼睛、捂住了脸……孩子们在填写“感言卡”时都纷纷表示要远离毒品,珍爱生命。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上来看,这堂课是具有实效的,实效的取得缘于教师在课前对学生已知经验进行了调查,在了解学生已知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采用适宜学生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品德課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尽可能使现代教学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俗话说:“触景生情”,当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张张活生生的画面时,学生怎能不为之所动呢?如我在执教《隔海相望》这一课时,课前收集了大量关于台湾的介绍,包括“地理位置、“美丽风光”、“灿烂文化”、“风土人情”等,介绍地理位置时则通过地图,再加上文字说明,学生一目了然;美丽风光这一部分就让学生在观赏一张张美轮美奂的图片的同时较为全面地了解台湾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使学生都有了一种想去台湾的欲望。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不仅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还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向学生传递信息的途径,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知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我们的课堂也因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完美,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趣意盎然。

参考文献

[1]高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 《学周刊》 2011年31期

[2]刘洪冉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品德与社会课 《新课程学习(上)》 2014年08期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教学改革小学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