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绩溪县食用菌产业现状及香菇棚架生产技术

2017-03-06包晓文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21期
关键词:棚架生产技术香菇

包晓文

摘要 着重阐述了绩溪县食用菌产业生产基本现状,并介绍了利用大棚多层架子生产香菇的主要技术,包括场地选择与菇棚设置、品种选择、棚内温湿度管理、科学催蕾、出菇管理、采收、转潮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以供参考。

关键词 食用菌产业;现状;香菇;棚架;生产技术;安徽绩溪

中图分类号 S646.12.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076-02

绩溪县位于安徽省南部,徽州6个县之一,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被称为“徽厨之乡”,“无徽无成镇,无绩不成街”,现隶属于宣城市管辖。绩溪位于皖南山区,地处黄山山脉和西天目山山脉结合带,长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分水岭,毗邻宁国市、临安市、黄山市、旌德县以及歙县;介于北纬29°57′~30°20′、东经118°20′~118°55′之间;县境总面积1 126 km2;辖辖8个镇、3个乡;总人口17.68万人(2014年)。2015年,绩溪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7亿元。绩溪县不仅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也是联合国绿色示范区,其森林覆盖率高达76.5%。此外,绩溪县具备悠久的徽州文化历史,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徽菜的故乡,并于2008年被选定为奥运火炬接力城市之一,被赞为“黄山脚下的美食天堂,西子湖畔的养生福地”。

据2016年5月官网信息显示,绩溪县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多(1 320余种)涵盖150余科,国家级重点稀有植物27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20多种。树木类物种包括黄山松、马尾松、杉木以及青岗栎等;经济类作物包括茶、桑、山核桃等;此外,还包括元竹、毛竹等竹类,以及贝母、丹参、黄莲、茯苓、白术等药用植物,总计超过600余种,农业下脚料非常适合香菇生产。

1 绩溪县食用菌产业基本现状

绩溪县人工生产食用菌(香菇为主)有着较长的历史,起初就是将山上的一些树段扛回家,放在房前屋后,给树段接上菌种让其自然发菇。这样生产香菇大多只用于自食或作为礼品送亲朋好友。批量生产香菇则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绩溪县袋栽香菇、黑木耳技术由原县科委从福建省引入,瀛洲镇巧川村胡永正兄弟率先试验、示范推广。自1987年开始,该兄弟便尝试将食用菌进行引进、试验,并大胆进行推广。食用菌发展初期,原材料以林木为主,不仅消耗大量林木资源,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此外,食用菌的生产规模也受到严重制约。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可以用来生产食用菌的原材料越来越广泛,比如秸秆、桑树、茶树枝等农业生产下脚料、生产肥料都已经不断变废为宝,作为生产食用菌的原材料。

2012年5月,胡永正兄弟等食用菌生產大户牵头组建了绩溪首个菌类种植合作社——“绩溪县中巧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市场+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开展紧密型与松散型相结合的经营。当年,在省农科院指导下和帮助下,更是将山核桃脯和油茶壳纳入了食用菌原材料范围。目前,“绩溪县中巧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下辖1个菌棒生产基地、1个种植试验示范基地以及5块生产基地,占地面积为16 716 m2,以及总容量为944 m3的6座冷冻保鲜库,全社上下共有167人,目前已初步形成从原材料到生产的工厂化生产流程。此外,2013年引入自动化菌棒接种机,解放了劳动力,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1 h能够实现接种1 200棒,实现年产量近200万棒,可以说是量与质的突破。目前,食用菌种植已遍及绩溪县6个乡镇,参与农户已近千户,逐步改变了传统手工生产模式,进入工厂化生产时代,形成了具有新型现代农业特色的生产模式:将以前作坊式的全过程生产香菇进行了社会化的再分工,将准备材料到菌棒生产这一复杂的技术过程与菌棒排场出菇的简单管理这2道程序进行分离,前一复杂过程交由合作社进行工厂化生产,而农户则抛开菌棒制作这一复杂技术过程,直接进入到简单的田间管理,大大降低了农户的经营风险,也缩短了农户的生产周期。曾经是低效率的作坊式生产变身为高效率的社会化分工生产,使食用菌生产转变为新型现代农业生产。2014年绩溪县中巧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生产秋季香菇菌棒130万棒,约占全县食用菌(香菇)总量的3/4。

2014年起,绩溪县把食用菌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重点项目进行扶持,对缺技术缺资金但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县扶贫办、专业合作社和贫困户达成合作协议,通过资金支持和培训指导,让他们拥有所需的生产条件及技术。全县首批安排140万元帮助瀛洲、伏岭、板桥头3个乡镇的62户贫困户发展香菇、木耳种植,对纳入扶持的贫困户建大棚实行7.5万元/hm2的补助,每支香菇棒补助1.50元(实际销价3.00元)。2015年以来绩溪县中巧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架菇生产技术,新建3个钢架大棚生产架菇,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2 香菇棚架生产主要技术

香菇的栽培技术多种多样,目前采用人工调控、建设菇棚,并配合使用全熟料菌柱架式栽培已经成为近些年来一套新兴的栽培技术。其具体优势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节约空间,单位空间产出高、效益好;二是出菇时间长,具备较高的转化率;三是简单实用,便于掌握;四是低风险、成功率高;五是变废为宝,废物再利用程度高。基于上述优势,该技术被广泛推广与应用。

2.1 场地选择菇棚与设置

菇棚的设置方向应确保选在坐北朝南,且便于灌溉的地方,通常情况下,房前屋后是较好的选择场地,不仅可以避风,还具有露天的环境,也便于管理。

菇棚一般设置成“人”字型结构,骨架通常用竹竿、木棍或石板等做成,架层根据排袋方式的不同而异,一般情况下,横卧摆放的以5~6层为宜,立式斜靠的3层较为合适。菇棚高度一般在2.4 m左右、菇床宽1.3~1.4 m。为了实现良好的遮荫效果,通常在棚顶和四周用薄膜围罩,并用高粱秆、茅草等覆盖在上面。

2.2 品种选择

经过多年实地经验,建议选择徽菇9号、徽菇10号作为架菇栽培品种。

2.3 棚内温湿度管理

严格控制棚内温湿度,确保菇蕾萌发。待进入催蕾期后,应当对棚内的温湿度严格控制,否则将影响菇蕾的萌发,菇蕾萌发情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最终的产量效益。通常情况下,最适宜菇蕾萌发的湿度在80%~85%之间,一般采用棚内定时喷水来保持湿度,通常早、中、晚各喷水1次即可[1]。此外,在温度控制方面,不宜高于23 ℃,并根据具体温度情况采取不同的通风策略,具体如表1所示。

根据多年实地经验,发现很多农户对温湿度控制并不是很重视,因而导致菇蕾萌发数量少,致使第1潮菇产量低。如果通风不够,往往会造成蘑菇形态畸形,品质不高,还容易导致病虫害发生与传播。

2.4 选择科学的催蕾方法

对于架菇管理来说,从接种到发菌,再到养菌与转色,整个周期长达6个月之久,且该过程常在夏季高温时进行,因此菌棒失水十分严重,采用传统的拍棒方式进行催蕾并不合理,常常由于失水导致第1潮出菇产量低、品质差、畸形多。应当采用注水的方式进行催蕾,每个菌棒应注入0.4~0.5 kg的水,确保整个菌棒重量在1.5 kg以上,通过该方式利于菇蕾萌发,也能够保障出菇的品质与产量[2]。

2.5 出菇管理

待进入出菇期后,最关键的是控制好棚内的温湿度。在温度控制方面,不能让阳光直射蘑菇,确保棚内具备一定的遮阴度,通过通风与喷水方式来调节棚内温度,当温度在30 ℃以上时,应当缩短盖膜時间,并辅以浇水降温;当温度高于25 ℃时,每天通风3次(早、中、晚);温度高于20 ℃时,每天通风1次即可[3]。在湿度控制方面,待菇蕾长到2 cm时,应当适当减少喷水量、降低喷水频率,正常情况下,每天早、晚各喷水1次即可。等到临近采收时,可以视情况少喷水或者停止喷水,通常2~3 d喷小水1次较为合适,且喷水时不要喷到蘑菇上面,以免降低其商品价值。

2.6 采收

架菇的最佳采收时期为成熟度在7~8成时,且保持不开伞、卷掩度好状态,具体应当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结合具体市场要求灵活掌握采收时间[4]。

2.7 转潮管理

转潮是指上一潮菇采收后到下一潮菇出菇前的这段时间,从架菇的栽培周期来说,通常整个周期包括4~5潮菇,且可细分为秋季出菇、越冬期和翌年春季出菇3个阶段。可以说,每个阶段的转潮管理各不相同,但可以遵循同一基本原则,便是培菌、养菌积累营养。具体而言,在上一潮菇采收后7 d时间内封棚,并停止喷水,以便菌棒能够恢复弹性、菌丝恢复生长,待其在菇脚孔长满后再进行注水,用来刺激菇蕾萌发,促进下一潮出菇。对于秋菇和越冬菇来说,注水稍多些为宜,确保注水后每棒重量在1.5 kg左右;对于翌年春菇来说,注水量不宜过多,以免带来烂棒问题,应当视菌丝生长情况和前2潮出菇量灵活掌握。

3 参考文献

[1] 曹建刚.商洛市香菇标准化高产栽培技术[J].食用菌,2011(5):42.

[2] 石芙荣,齐秀芹.香菇立体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科技,2003(11):9.

[3] 王金生,蔡丽静,史会普.夏季香菇标准化栽培技术[J].河北农业科学,2007,11(4):39-40.

[4] 王阳,迟贵富,王贺然,等.大棚香菇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6(4):91.

猜你喜欢

棚架生产技术香菇
图解梨树“双臂顺行式”新型棚架栽培模式
垂直绿化施工技术
无公害芝麻生产技术
高支高密织物的品种及其生产技术
香菇何首乌降血脂
夏黑葡萄单主干双主枝整形及二芽修剪技术
如何翻译“香菇油菜”?
小香菇的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