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2017-01-12李爱敏

克拉玛依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中国外交顶层设计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集多国智慧、百家之长提出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外交顶层设计。中国外交主张以“国际主义精神”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以发展区域一体化和完善共同体机制“两个着眼点”切入,以双边、多边和全球“三个层次”拓展,以平等、合作、安全、包容“四项原则”支撑,以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生态“五大领域”全面推进。中国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外交顶层设计既是高瞻远瞩的,又是科学具体的,保证了中国外交实践有章可循,落于实处。

关键词: 中国外交;人类命运共同体;顶层设计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6.06.07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李爱敏.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J].克拉玛依学刊,2016(6)35-39.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党的十八大上首先提出、倡导并推动的一种国际主义价值理念和具体实践。它强调在多样化社会制度总体上和平并存、各国之间仍然存在利益竞争和观念冲突的现代国际体系中,每一个国家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其核心理念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其理论原则是新型义利观,其建构方式是结伴而不结盟,其实践归宿是增进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1]98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具有高瞻远瞩、公道正义、科学合理的外交顶层设计,才能使实践有章可循,落到实处。所谓顶层设计,是指具有宏观导向意义的规划或蓝图。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外交顶层设计必须向所有的共同体构建者、支持者提供以下信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实践应以何种精神来引领?外交切入点是什么?涉及哪几个层次?需要坚持哪些基本原则?总体战略布局是怎样的?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间,中国共产党在对外国际交往中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与其他国家共同建策、共同协商,集多国智慧、百家之长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轮廓已经日渐清晰。

一、中国外交以“国际主义精神”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本质是国际主义的,因此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必须坚持国际主义精神的引领。这种国际主义精神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直观的,它是从中国曾经组织或参与创建的各类国际组织普遍尊崇的价值中凝练出来的。具体说来,这种国际主义精神主要来源于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倡导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这三种精神几乎涵盖了大国与小国之间交往、周边国家之间相处、不同文明国家之间往来等各方面的优良传统和积极经验,三种精神统合凝练,就是“平等、互利、合作、包容”的国际主义精神。以这样的国际主义精神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就能保证其沿着正确的航向前进。

平等是国际主义精神的最基本要求。自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国际主义运动起,平等就被视为国际主义的首要准则。平等是“上海精神”“丝绸之路精神”和“万隆精神”的核心。上海五国会谈机制的最重要理念就是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一律平等,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张建立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世界政治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万隆精神”的重要指针也是平等,2015年4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时强调:“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开展南北合作的政治基础。”[2]

互利是国际主义精神得以恒久维系的重要前提。“互信、互利、平等、协商”是上海五国会谈机制的基础;“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是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长久往来自觉延续的精神符号。没有互利,只有自利;没有正和博弈,只有零和博弈;国际主义精神就将失去根基和动能;即使这一概念仍然保留,国际主义精神也只会成为一个空洞的口号。

合作为践行国际主义精神提供平台,同时合作的范围、程度和水平往往也受国际主义精神境界的制约。当前,人类一切国际组织和共同体机制都强调合作的重要价值和意义。2013年以来,中国高扬的“丝绸之路精神”的主要价值目标就是沿线国家的合作共赢。习近平指出,中国追求的是通过合作实现共同的发展,既让自己过得好,也让别人过得好。“万隆精神”的精髓被概括为“团结、友谊、合作”。2015年4月,习近平提出“万隆精神”新指针,进一步深化了合作的内涵和范围,强调在深化亚非合作的基础上,拓展南南合作、推进南北合作,把合作确立为解决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问题的重要基石。

包容是国际主义精神的高层次要求。人类社会不仅有和平、合作、友好,也存在冲突、竞争、分歧;人类社会不仅文明多元、制度多样,而且价值多重、利益多变;这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相处必须相互包容。包容是“上海精神”“丝绸之路精神”和“万隆精神”的共同核心主张,它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上海合作组织将“尊重多样文明”作为自己的灵魂,主张超越文明冲突论,在不同文明国家间构建和谐包容的文明交流形态。“丝绸之路精神”最朴素的诉求就是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可以相互包容、共享和平、共谋发展。“万隆精神”早在1955年的首次亚非会议上就以求同存异奠定了自己包容的国际主义基调。

综上所述,中国外交应在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积极倡导平等、互利、合作、包容的国际主义精神,使之为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确立科学的价值导向。

二、中国外交以“两个着眼点”切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中国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第四届世界和平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中说:“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各个国家,从政府、企业到社会民众,都需要有同舟共济的意识,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3]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李源潮明确指出了切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两个着眼点”:加快推进区域发展一体化和构建解决人类最关注问题的共同体机制。

加快推进区域发展一体化,是中国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要之举,这是由亚洲的特殊域情决定的。二战后尤其是近20年来,欧盟一体化已经从经济到政治安全等领域全面推进,北美经贸一体化日益紧密,拉美地区一体化进程加快,非洲也在朝一体化方向努力,亚洲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一体化进程却相对滞后。如何消除亚洲国家之间的隔阂,将亚洲整合起来,加快亚洲一体化建设是关键问题。中国倡导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是亚洲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亚洲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构建解决人类最关注问题的共同体机制,是中国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又一重要切入点。李源潮指出,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和20国集团是当前解决全球和平、安全与包容性发展的重要机制。[3]当今世界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复杂多样,需要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也能够不断创新共同体机制,以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发展。

三、中国外交以“三个层次”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所谓“三个层次”,是指就共同体参与主体的规模和范围来讲,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中国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不好高骛远,根据实际需要和情况,既可以构建全球层次的,也可以构建多边甚至双边层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具体来说,最小可以在相互依存的两个国家之间建构双边命运共同体,如中美命运共同体、中俄命运共同体、中巴命运共同体,等等。也可以是两个以上的国家根据各自的地缘区位、发展阶段、相互需求的互补性等建构多边命运共同体。就地缘区位来讲,主要是建构区域共同体,如周边命运共同体、亚太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等。就发展阶段的相似性来讲,主要是指处于相似发展程度、需要抱团取暖或进一步提升整体实力的国家结成的命运共同体,如发展中国家命运共同体、亚非国家命运共同体,等等。就相互需求的互补性来讲,可能涉及资金、劳务、技术、资源等方面的相互依赖,最典型的就是金砖国家命运共同体,金砖五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有的在资源上有优势,有的在产业结构上有优势,有的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优势,单独发力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短板,但如果优势互补,就能互利共赢。还有一类不对称的互补性共同体,表现为小国对大国或者弱国对强国有更强的依赖性,在这种共同体中,大国、强国若不能对小国、弱国平等相待,就表现为中心-边缘的剥削结构;反之,才表现为彰显大国责任的、融合发展的“命运共同体”,如中拉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等。最高的一个层次就是全球层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类命运共同体主要是由于“全球性问题”倒逼而产生的,如在反恐合作、反核扩散、气候问题合作、防治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领域建构全球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双边层次、多边层次和全球层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既是一个理念培育的过程,也是一个实践平行铺展的过程。习近平曾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宜双边则双边,宜多边则多边,没有固定的形式,也不是强制的一体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自然聚合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4]

四、中国外交以“四项原则”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所谓“四项原则”,是指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平等、合作、安全、包容”四项基本原则。这是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的演讲中提出的,也被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四大支柱。

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的演讲中指出,各国应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而他提出了共同筑牢和稳固“平等、合作、安全、包容”四大支柱的要求。[4]

“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支柱,其核心要求是: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客观理性看待别国发展壮大和政策理念,努力求同存异、聚同化异。

“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经济支柱,其核心要求是: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

“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 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安全支柱,其核心要求是:摒弃冷战思维,创新安全理念,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安全”“以可持续发展促进可持续安全”。[4]

“兼容并蓄、交流互鉴” 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支柱,其核心要求是: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4]

五、中国外交以“五大领域”全面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所谓“五大领域”,是指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联合国大会上的演讲中提出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重点把握五个方面的工作,具体包括:“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5]。这也被称作中国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的“五位一体”外交布局。有学者评价说,这一布局“以远见卓识的国际观、安全观、发展观、文明观、生态观,让世界眼前一亮,彰显一个负责任大国对自身发展、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刻思考和使命自觉”[6]。

对于这五个领域的工作,习近平主席还进一步作了细致的外交部署。他指出,欲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就要坚持多边主义,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倡导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走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5]欲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就应摒弃一切形式的冷战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充分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核心作用,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欲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就要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有机统一,打造兼顾效率和公平的规范格局,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欲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就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欲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就要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理念,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在2015年底的巴黎气候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呼吁,世界各国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携手共同创造一个“各尽所能、合作共赢的未来”,一个“奉行法治、公平正义的未来”,一个“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未来”[7]。

综上所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审视21世纪国际形势的基础上,贡献给世界的崭新外交理念,其目的在于寻求人类利益与价值共享的新内涵,开创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局面,探索不同制度和发展程度的国家并生共荣的新道路,开辟各国同舟共济应对区域与全球性问题的新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愿景,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经过三年的努力,中国已经为它拉开了序幕、贡献了蓝图,未来引领和推动这一思想前进还需要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爱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本质、基本内涵与中国特色[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6(2).

[2]习近平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弘扬万隆精神加强亚非合作,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N]. 人民日报,2015-4-23(1).

[3]李源潮.共同构建人类和平安全命运共同体——在第四届世界和平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EB/OL].http://news.tsinghua.edu.cn/publish/news/4205/2015/20150628125959613779761/201506281259

59613779761_.html,2015-6-28.

[4]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N].人民日报,2015-3-29(1).

[5]习近平.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9-29(1).

[6]国平.开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征程[EB/OL].http://finance.chinanews.com/gn/2015/09-29/7550876.shtml,2015-9-29.

[7]钟声.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作为[N].人民日报,2015-12-8(3).

猜你喜欢

中国外交顶层设计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中国外交语篇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中国外交的战略构想
全面从严治党为中国国家形象“加分”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为官不为”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建设的成本控制实践探索
论开拓创新赢得未来的市场
发展中的中国和中国外交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