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

2017-01-10潘淳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应用意识培养方法初中数学

潘淳

[摘 要]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变“唯知识论”为将知识融入生活,并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应用兴趣,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应用数学知识,提升应用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 初中数学;应用意识;培养方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中,从而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变“唯知识论”为将知识融入生活,并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应用兴趣,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培养应用意识,并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应用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应用 兴趣

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适当的生活情境,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将知识蕴含于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感知情境的过程中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生活是数学的源头活水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要以生活为素材,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应用意识. 创设情境时,教师可以将知识置于现实生活中,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深厚的情感,进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同时,数学教学需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生的生活经验为数学学习提供了实践基础,有力地保证了学习的顺利进行.

如教学“有理数的加法”时,教师可以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同学之间的借贷来作为情境,让学生根据结果来总结法则. 如小明上周借了小红5元钱,本周因购买学习用品又借了小红10元钱,则小明现在有多少钱?学生由学习的正负数和生活常识列式为(-5)+(-10)=-15,观察并总结可以得出两个负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而如果情境为小明上周借了小红5元钱,本周用妈妈给的10元钱还给小红后,现在还有多少钱,就可以列式为(-5)+10=5,由此也就可以看出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这样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2. 氛围是学习的前提、保证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是积极思考的前提、保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发现数学. 创设数学情境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游戏类、益智类、挑战类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发展学生的开放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使课堂在融洽的氛围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如教学“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用“24点”游戏作为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教师展示出扑克牌后,课堂的氛围一下子就活跃了起来,教师向学生说明游戏规则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先进行初步尝试,然后进行小组间的比赛. 教师用多媒体将一副扑克牌随机抽出4张,连抽4次,看哪一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列出算式,列出最多者获胜. 有的小组进行了分工,并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帮助其他同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发扬了学生的合作精神,真正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经历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 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时,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教师可以让学生经历阅读题目、分析题意、找出关系、列式解决等步骤. 在阅读题目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到“精”“细”“全”,不能漏掉一切可能影响解题的信息,在分析题意找关系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等手段直观展现问题中存在的数量关系,从而正确解决问题.

1. 阅读,审清题意的关键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对于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学生解答应用类问题,需要经历审题、分析题意、找出数量关系等环节,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要会边读、边想、边画,这样才能在获取信息的同时理解其含义,从而在不断的训练中提高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技巧,从而方便问题的解决.

如教学“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题目,读懂题意,然后构建方程模型,找出等量关系. 比如,在一次学校劳动中,某班的任务是给学校内的树浇水,已知一名男生请病假,还有三名男生体质较弱,教师安排他们与女生一组两人抬一桶水,其余男生都是挑水,这样总共用了40条扁担和68个桶,那么这个班男、女生各有多少人?题目很长并且较复杂,这就需要学生反复阅读,从而理清题意. 设出该班女生x人、男生y人后,由扁担数可以列出方程+y-4=40,由桶数可以列出+2(y-4)=68,由此构成方程组,就可以求出男、女生的人数.

2. 操作,发现本质的途径

动手操作是实现抽象到直观的最有效方式. 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发现问题中的潜在关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动手操作中,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操作,学生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并探究问题,从而在掌握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和应用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学“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折纸等方式来感受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利用三角形的全等进行验证,从而丰富学生的认知. 学生在操作与观察中可以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即“三线合一”. 在操作中学生发现了知识的本质,并通过验证得出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综合实践,提升学生的应用 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很好载体. 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学生的一些实践活动来拓展思维,从实践中感受学习乐趣,体会到学习的价值.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将生活中的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进行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1. 开辟第二课堂,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拓展教学空间,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等形式来重新认识和把握知识,从而使学生在获取更多信息的同时丰富教学的内涵,这样也就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开辟第二课堂可以是将课堂由教室移到室外,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资源的搜集和整理,并提出相关问题进行解决.

如教学“图形的相似”时,教师可以将课堂由教室转移到操场,让学生设计出测量旗杆高度的方案. 各小组在讨论得出实施方案后,分工完成,量出同一时刻旗杆的影长和1 m长标杆的影长,这样就可以将测量的数据代入=,计算出旗杆的高.

2. 开发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对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注重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开发和研究,让综合实践成为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开发实践性活动要本着立足于学生实际的原则,让学生在活动中既收获知识又提升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中来.

如教学“数据在我们周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普查与抽样调查,并明白两种调查方法的优劣. 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人口普查的场景,让学生感受到当数据较多时普查费时、费力、费钱,结果的真实性虽然很高,但不适合有着大量数据的问题. 而抽样调查则灵活一些,但是要注意选取样本的代表性,这样才能使结论更加接近真实,也才能更好地开发出更多的教学亮点.

总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为学生创设出丰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可以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起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同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将课堂进行延伸和拓展,可以提升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也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应用意识培养方法初中数学
浅谈高职数学素质教育
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浅议
提升语文课堂游戏教学实效性研究
儿童数学教育视角下的“应用意识”培养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学生化学兴趣的培养
如何在中学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