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老年后循环缺血中的检查意义分析

2016-12-26岳若蒙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9期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老年

岳若蒙

【摘要】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老年后循环缺血病变中的检查意义。方法 100例后循环缺血老年患者, 所有患者均实施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 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存在血管病变76例(76%);其中病变在前循环共12例(12%)、病变在后循环共29例(29%)、病变在前循环和后循环共35例(3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存在血管病变79例(79%);其中病变在前循环共10例(10%)、病变在后循环共30例(30%)、病变在前循环和后循环的共39例(39%)。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显示的血管病变所占比例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的血管病变所占比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显示的前循环病变、后循环病变及前后循环病变所占比例分别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所占比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血管成像具有无创检查方便等优点, 能够较为准确地对老年后循环缺血病变做出诊断, 值得借鉴。

【关键词】 后循环;缺血性脑血管病;磁共振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老年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9.035

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 后循环缺血占有一定比例, 约占20%。在后循环缺血病例中, 此类患者的瘫痪状况较为严重, 其病死率极高。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栓形成是其一个重要因素。及早发现此类血管缺血改变有助于临床及早实施治疗, 改善患者预后。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血管病变检查中具有显著优势。鉴于此, 本文选择本院收治的后循环缺血病例, 观察磁共振血管成像在此类患者中检查意义。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9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后循环缺血老年患者, 上述患者均符合中国制定的后循环缺血诊断标准, 其中男59例, 女41例, 年龄60~79岁, 平均年龄(71.8±6.4)岁。上述患者中41例确诊为脑梗死, 19例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同意参加本文涉及的影像学相关检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均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方面禁忌, 均能够顺利完成磁共振血管成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分别实施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采用头颈联合线圈, 采用冠状面透视触发技术和三维小角度激发快速梯度回波序列, 注射对比剂前采集一次(作为减影蒙片), 注射对比剂后采集一次(为动脉期)。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 对比剂注射完毕后采用生理盐水注射液进行冲洗。采集结束后所得相关数据传递到工作中, 采用相关技术实施血管重建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前做好相关检查和准备。选择碘伏醇为对比剂, 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对右侧股动脉进行穿刺, 而后置入相关导管, 在主动脉弓处实施造影, 对左右颈总动脉、左右境内动脉和左右椎动脉实施正位和侧位造影检查, 观察这些血管状况。对可疑病变血管要进行多角度观察。

1. 3 评定标准 血管狭窄远端直径和最小残余直径之差与血管狭窄远端直径的比值, 即为血管狭窄率。当血管狭窄率≤29%, 血管为轻度狭窄;当血管狭窄率30%~69%, 血管为中度狭窄;当血管狭窄率≥70%, 血管为重度狭窄。血管管腔表现为一致性变细, 且小于正常侧血管直径的1/3, 为血管发育不良。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存在血管病变76例(76%);其中病变在前循环共12例(12%)、病变在后循环共29例(29%)、病变在前循环和后循环的共35例(35%)。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存在血管病变79例(79%);其中病变在前循环共10例(10%)、病变在后循环共30例(30%)、病变在前循环和后循环的共39例(39%)。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未见异常的共21例。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显示的血管病变所占比例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的血管病变所占比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显示的前循环病变、后循环病变及前后循环病变所占比例分别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所占比例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后循环系统即为椎基底动脉系统, 包括两侧椎动脉、基地动脉及两侧的大脑后动脉。此系统中的某一个动脉发生血栓形成、阻塞等, 均可导致后循环缺血性病变发生[1, 2]。本文结果显示, 10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有79例患者存在血管病变, 其中后循环缺血病变患者占多数。所以对后循环缺血的老年患者加强监测对减少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影像学检查手段不断增多, 且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也不断提高。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被认为是血管病变检查的金标准, 能够准确反映脑血管病变, 但是此项检查为有创检查, 其并发症甚至危及到患者生命, 且检查费用高, 而老年患者对此项检查的耐受性较差, 所以此项检查的广泛推广受到限制[3-5]。

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具有较好的组织分辨率, 此项检查为无创, 检查过程方便, 其检查结果能够准确观察到血液流动信息, 能够对颅内的血管系统进行清晰显示[6-8]。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血流速度显示的特征性改变无关, 能够直接观察到血管狭窄及闭塞等状况, 在实施检查过程中不出现骨伪影, 能够对颅内血管系统进行三维显示, 对脑内实质病变进行多角度及多方位观察, 能够充分显示枕骨大孔部位以上的血管状况。磁共振血管成像下的血管信息更为完全, 可充分显示血管的粗细改变情况, 能够观察到血管走行及扭曲改变, 能够直接显示血管的狭窄及阻塞[9-12]。

本文所选患者采用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后, 76%后循环缺血病例存在血管病变, 其中后循环和前后循环有血管病变的患者占64%;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后, 79%后循环病例存在血管病变, 其中后循环和前后循环有血管病变的患者占69%。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显示的血管病变所占比例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的血管病变所占比例近似, 两种检查手段显示的后循环和前后循环有血管病变所占比例近似, 说明磁共振血管成像更能有效的观察到颅内血管改变情况, 能够更具体了解血管的扭曲、狭窄、闭塞等改变, 且磁共振血管成像还具有无创检查方便等优点, 所以磁共振血管成像能够较为准确地对老年后循环缺血病变做出诊断, 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周爱国. 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 当代医学, 2013, 19(17):28-30.

[2] 高玉清, 龙德云, 严永兴. 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老年后循环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14, 6(5):425-427.

[3] 赵海涛. 后循环缺血的磁共振血管成像探讨.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 14(17):75-76.

[4] 韩璞, 罗宇, 邓胜林, 等. 后循环缺血的磁共振弥散成像观察. 武警医学, 2011, 10(9):764-766.

[5] 路虹, 王团, 张燕卓, 等. 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2011, 18(11):

581-584.

[6] 张永举. 磁共振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老年后循环缺血患者血管病变检测中的效果对比. 中国当代医药, 2015, 7(9):62-63

[7] 邝学媚, 吕涵青, 虢周科, 等. 经颅多普勒超声和磁共振血管造影对老年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价值.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3, 7(6):301-304.

[8] 严震, 仇俊华. CTA、MRA在老年后循环缺血病因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 10(9):51-53.

[9] 毛小明, 刘其强. MR血管成像与增强血管成像对后循环缺血的诊断价值. 中国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4, 28(11):1117-1119.

[10] 徐家安. CT和磁共振成像在老年出血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治疗方法. 当代医学, 2016, 22(22):28-29.

[11] 于广会, 和清源, 刘林祥, 等. 联合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T_2加权成像在老年脑血管病急性发病中的价值.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 17(12):1275-1278.

[12] 林彬, 陶杨, 王东宁. 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诊断价值. 中国医学创新, 2015, 12(18):64-65.

[收稿日期:2016-09-18]

猜你喜欢

缺血性脑血管病老年
阿托伐他汀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二级预防和干预效果评价
脉搏波传导速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部血管超声特点分析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喉罩全麻在老年下腹部短小手术中的应用
人工关节置换和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