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工程观军队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2016-12-20李娜岳鸿志丛志海

继续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李娜+岳鸿志+丛志海

摘 要:工程和工程教育对打赢信息化战争,建立信息化军队意义重大。传统工程教育体系难以满足军事科技发展和部队实战训练需求。本文引入美国莫尔提出“大工程观”教育理念,阐述军队工程人才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分析当前军队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从革新人才培养理念、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三方面入手,探索军队工程人才培养途径。

关键词:大工程观;工程技术;军事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伴随世界军事形势发展,我国军队正面临一场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如何提高军事工程技术人才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科技强军、质量建军的发展需要,成为我军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莫尔提出的“大工程观”作为工程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对我军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大工程观对军队工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莫尔的“大工程观”是对为工程实际服务的工程教育理念的一种回归与延续,强调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核心是“工程系统学”,强调对学生工程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提供多学科和跨学科综合背景知识,以提高学员工程运用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这一理念的践行,为探索新军事变革条件下我军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规律,提供了教育改革思路。

(一)“系统性”适应军事变革需要

大工程观的本质是将科学、技术、非技术、工程实践融为一体,强调整合、集成、综合的系统思考模式,涉及各方面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关注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工程系统与工程背景的整合。未来战争是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综合较量,作战空间也将不再局限于陆地、海洋和天空的单一战场,电磁和太空等“真实和虚拟”领域进行比拼将成为主角。因此,军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有科学、系统的大工程观,人才培养要放到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中去, 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把握军事人才发展趋势,培养和造就适应时代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军事人才。

(二)“实践性”贴近部队实战需要

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目的就是使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实际。其重视工程思维训练, 强调实践训练在工程教育中的作用, 注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工程教育缺乏工程导向的教学内容和忽略实践导向的工程训练,军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还存在“千校一面”训用脱节的现象,军队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必须向实战靠拢,为打仗服务,训教一致,训用一致,坚持“仗怎么打人才就怎么培养,打仗需要什么就重点培养什么”的人才培养观念,紧贴部队信息化建设,使军事工程技术人才教育向军事工程实践回归,向军事科研实践回归。

(三)“应变性”符合人才发展需要

大工程观以整合、系统、应变的视角来看待大规模复杂系统。对于具有一定生命周期,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随时发生变化的各种问题,需要采用应变的思考模式来应对整个工程系统。军队作为科学技术应用最为先进、最为广泛的用户之一,正在由“体能型”向“技能型”由“机械型”向“智能型”转变,武器装备竞争加剧,新军事科技更新换代加快,作战模式和方法不断推新,传统一次性培养教育,已无法满足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要求,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性的发展过程,需要有应变的思想,军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工程教育终身化,必须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终身学习能力。

二、军队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段时间来,我军培养了大批“专业型”研究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国防科技发展和军队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中国在特色军事变革的发展需求下,传统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制与我军跨越式发展的新要求相比仍相对滞后,“复合型、适应型、创新型”的新型军事人才缺乏,“专业型”人才在技术更新加快的现实条件下,出现人才专业不对口、知识资源被浪费或边缘化的现象。

(一)工程教育未能有效面对军事工程实际

工业发达国家工业发展和高等工程教育的经验表明, 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要面向工程实际,而这恰是我军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培养单位缺乏对基层部队的深入调研和沟通,教学体系中的实践教学不能与当前部队的实战需求紧密衔接,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学得多, 课程体系设置没能从全局一体优化,没有足够的工程实践训练,或者工程实践训练与部队实际需求相差较大,没有贴近最新的武器装备发展需求,人文社科教育基础薄弱,缺乏对军事工程设计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缺乏现代工程设计思想、方法的培养和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学员的创新能力、指挥管理和综合素质培养不够,实践操作技能有待提高,很多毕业学员回到部队后,仍需进行“回炉”淬火,难以得到部队用人单位认可。

(二)人才教育未能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培养

美军作为当今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先行者,其将军事人才的培养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立足全局统筹国民教育与军事教育资源,建立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军事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推动军地人才互动,实现军地双赢。与之不同的是,我军军地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和资源共享,军地科研各自为政,地方智库资源向军队技术、向战斗力转化不够。军队培养的技术人才多为“专家型”工程技术人才,能较好适应当前部队岗位需求,但是军队工程技术人员重精深、轻综合,重灌输、轻自学,知识更新相对滞后于地方,部分人员到地方发展后就出现一些不适应现象,甚至新军事科技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知识陈旧、“专业不对口”的现象。

(三)专业课程未能建立一体化教学体系

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长期以来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处于彼此分离的状态,军事工程课程设置与教学之间缺乏统一规划,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之间缺乏连续性、承继性,导致教育效率低下。教学和课程表现在教育上是方法与内容的关系。教学规定“怎么教”,课程规定“教什么”。军队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突出表现在学科专业划分过细, 课程设置知识面太窄, 重视对“专才、精才”的培养, 对“通才”的培养比较忽视。教学模式的单调导致培训层次不够明显,岗位细化不够、实践性不强,课程与教学的内容未能真实反映军队工程领域的标准、特点、综合素质与工程能力的要求以及现实需求。

三、基于大工程观的军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军事工程类院校主要是面向基层和军事工程一线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其必须应对工程国际化、工程社会性和工程复杂性的挑战,建立“大工程”观指导下的高等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以“大工程”教育理念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革新人才培养思想观念

1.转向全面工程教育的理念

工程教育的内容可分为两类:科技知识教育和人文知识教育,分别反映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取向。工业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工具理性主义逐步占据了工程教育的主导地位,高等教育由人文科目逐步转向实证科目,学科分类越来越细,课程设置专业化、技术化特征明显,专才教育特点突出。然而,世界本来的多元化,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基于大工程观的军事工程教育强调观察世界的全面视角,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综合军事、人文和技术,培养学生以多学科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强化实践能力训练的理念

坚持“学以致用”原则,用“实战”标准规范教学活动。在理论学习阶段,讲究详略结合,对有利于提升专业技术的理论重点讲,与工程技能关系不大的概略讲;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一线工程实际和技术前沿,按照工程设计环节,结合国家和军队需求,设置基本技能训练模块、分析与设计能力训练模块和综合能力训练模块,设计实践课题、组织特色实践练习;在结业考评中,结合操作能力考核评定结业。此外,可通过开设第二课堂和科技创新实验和工程设计等活动,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增强工程实践类教学环节作用。

3.提升创新能力素质的理念

创新能力是人才素质的核心部分,军队工程技术人员要有宽阔的视野、超前的思维,无论是学习专业知识,还是解决实际技术问题,都要把创新意识培养摆到突出位置。创新培养的课题要来自一线部队和军队科研院所,从军事科学发展前沿和武器装备发展两个方面,打破传统的专业界限,拓宽专业领域,注重学科交叉,突破基层科研条件和环境的约束,在更高层面推进工程技术的创新发展;在相对封闭、落后的技术工作环境中,既立足岗位、脚踏实地解决实际问题,又不迷失方向、淡泊名利,保持追求高远的科学品质和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

(二)探索人才培养发展模式

1.注重实践,军地双轨并行培养

一轨是军校培养;一轨是依托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2000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关于建立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制度的决定》,标志我军生长干部“由军队自己培养与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并举”的机制正式确立。随着国防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培养军队专业技术人才方面,国民教育逐渐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国防生主要采用“4+1”培养模式,即国防生要经过地方大学4年的本科教育和军队院校1年的任职培训。部分单位可按照《实施国防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采用新的‘3+1国防生培养模式,增强国防生的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即3年在学校学习文化理论课程,1年在部队进行军地联合培养,通过军地联合培养平台,探索军队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一批具备一定军事工程技术科研攻关能力、懂管理、会带兵的复合型初中级科技人才。

2.联合统筹,共享军队教育和国民教育资源

军队院校集中了大量富有军事特色、具有独特优势的学科资源,可以满足军事工程技术人才任职后不同层次的培训需求。地方院校在自然科学和通识教育方面,具有宽厚的理论体系, 对培养工程师所需具备的技术知识、沟通技能和金融知识、对社会问题的感知能力, 以及基于伦理道德的是非判断能力, 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可按照“资源共享、军地联动、和谐发展”的思路,促进相关教育机构交流,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共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走一条“开放式学习、一体化教育、融合式发展”的路子。军地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建立双向沟通、双向联系、定期通报、全程跟踪联络机制,摸清人才专业底数,区分专业特长类别, 建立专业人才信息数据库, 为下一步优化配置人才资源, 做到专业对口, 人尽其才, 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3.面向未来,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并重

学历是一个人的学习经历、历程,代表着其受教育的层次。学历教育主要以通识教育为主,即以文理工基础为主要内容的素质教育,是取得上岗资格的一种途径, 是岗位通才培训的一种必要手段, 也是促进发展岗位职能的一种必要手段。军队继续教育是为各种在职人员知识、技能更新、拓展需求服务的,也是我军各类人才技能形成与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在军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新形势下,军队工程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主要取得专业性实用性的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培养能力为主,实行继续教育终生化,通过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两个不同阶段、多个层次的教育结合,使人才培养更能适应未来战争需求。

(三)创新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1.设计一体化专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面对课程教学一体化要求,教师作为教材的使用者和编写者,要有超前思维,优化整合传统教材内容,突出时代特色和人才教育培养特色,创新教材编写模式,编写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材和教辅材料,依据工程技术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典型工程任务设计教材教学单元,力争实现实践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

2.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要改变“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形式,以研究形式为主,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钻研的有效转变,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一个讲授者、讲解者真正变为学习的激励者、启发者。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进行模拟软件、创新竞赛、实地调研等,优化教学过程并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积累优质教学资源,构建和开发网络课程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互动学习。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推动军队科技的快速发展的保障。加大教员培养力度,建立教员代职基地,定期组织业务培训,选送教研骨干到军内外高等院校学习深造,参加军兵种交叉培训和部队联合演训等重大活动,使教员充分了解部队。拓宽教员引进渠道,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军地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导师,形成“双员型”和“双师型”教员队伍。促进教师树立大工程观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塑造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和工程能力强的高水平一体化课程教学团队。

参考文献

[1]李培根.工程教育需要大工程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

[2]贾生超.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下《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教学实践[J].科技动态,2007(4).

[3]谢笑珍.“大工程观”的涵义、本质特征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4]田松.以全面工程教育观构建军队院校工程教育体系[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2010(3).

[5]刘建国,刘志新.工科院校面向大工程观的教育改革[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6(9).

[6]李艳玲,刘军鹏.工程学科发展与工程教育中的突显问题[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2(3).

猜你喜欢

工程技术人才培养
试析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工程技术矩阵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高速铁路铺轨工程技术探讨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