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016-12-20杨学祥张魁元胡鹏

继续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机遇和挑战继续教育互联网+

杨学祥+张魁元+胡鹏

摘 要:高校继续教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内部问题的积累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都在推动继续教育进行改革,“互联网+”的出现为继续教育变革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及时把握这一窗口期,实现体制和模式的创新必将为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文从高校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高校继续教育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继续教育;机遇和挑战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对“互联网+”行动的定义是: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经济发展新形态。针对教育领域,该文件指出要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互联网与继续教育的第一次结合产生了现代远程教育教育方式,而“互联网+”时代需要变革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式,而是从基础设施到制度组织的全要素变革。我国继续教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站在了改革的十字路口,内部问题的积累与爆发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都在加速变革的步伐。在当前经济社会诸多领域开展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继续教育改革如何能借助互联网+与整个国家、社会乃至世界变革的潮流和趋势相一致和契合,成为继续教育决策者和管理者关注的重点。

一、新常态时期继续教育面临的形势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人口结构和素质的变化,高校在发展继续教育过程中也面临新的形势。

(一)社会层面:学历补偿教育规模大幅下降,在职非学历继续教育需求迅速提升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已经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在这一背景下,面向学龄人群开展的学历继续教育(高起专、专升本教育)生源规模迅速下降;起初通过增设热门专业、降低招生门槛等方式仍能维持原有生源规模,但是近两年即使是国内知名高校开设的学历继续教育也面临生源快速下滑的局面。同时,学历水平和毕业高校在用人单位选人用人中的“信号”作用逐渐弱化,对个人能力和素养的考核更加趋向综合和全面,再加上近年来学历继续教育质量声誉下滑严重,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一纸文凭”的重视程度已经大大下降。这些现象说明学历继续教育已经逐渐与我国公民的学历层次和学习需求脱节,与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学习型社会的人才战略相背离。与之不同的是,面对潜在的巨大市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需求与规模迅速扩大,办学主体由最初的公立学校逐渐扩大到社会力量、培训公司等。培训对象涉及从幼儿到老人的每一个年龄阶段,培训内容满足学习者从知识技能到素质修养、从学术研究到实践应用、从就业求职到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需求。非学历继续教育市场的迅速繁荣说明教育逐步回归到提升知识与技能的本质上,更倾向于实用主义而非功利主义,更加贴近个体发展的实际需求。

(二)制度层面:继续教育的发展亟待顶层的规划与设计,亟待规章制度和监管体系的完善

学历继续教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先后出现了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业余教育和网络教育等教育形式。每一种教育形式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形成了一整套的制度与体系,但是时至今日,这些教育形式都在相对独立的运转着。多种形式并存,但服务对象相同或相似,势必造成彼此之间的竞争,再加上价格机制、准入机制、监管机制等旧制度与新形势的冲突,造成教育质量的发展空间被严重挤压。这些现象的产生是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的问题,需要基于目前现状与未来趋势进行顶层设计并实施综合改革才能得以解决。

(三)认知层面:存在教育方式不能适应新生代认知方式与习惯的变化

人类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介认识这个世界,媒介形式的改变是显性的,但是认识的改变却是隐性的,媒介无形之中影响着文化,从而也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认知。“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认知和学习生活方式,特别是年轻一代更习惯于“读图”而非“读文”,思维更加发散而非保守、学习更加强调互动参与而非被动接受等。这些渗透和改变在信息时代无法阻挡,因此教育必须适应学习者学习特征的改变。当前教育和教学改革中随处可见的“以学习者为中心保证学习行为的真实发生”“重视学习活动设计以增强参与性与互动性”“为学习者创设个性化、泛在性、自适应的学习环境”“开展翻转课堂、小班教学、混合式学习等教学改革”等提法,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总是困难重重并收效甚微,其关键点在于组织机构与相关人员难于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并缺乏推动改革创新的动力以及技术、人才、经费等基础保障缺失。

二、互联网+时代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带来的机遇

(一)互联网+为构建信息时代人才成长立交桥创造机遇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体系要更加完善,国家公共服务平台初步建成,人才成长“立交桥”逐步完善。继续教育、终身学习资源更加丰富、方式更加灵活、渠道更加畅通,为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畅通不同类型学历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之间转换通道,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是推动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开展培养方案、课程注册、教育教学、考试考核、学分认定、学习成果转换等一系列的改革举措。

依靠传统方式难以实现不同学校之间、不同教育机构之间、不同考试制度之间、不同教育形式之间的互联互通,而“互联网+”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搭建高等教育学分存储、认定和转换公共服务平台,纳入高等学校学历与学位授予标准、学分认定与转换办法,汇集高等学校及社会其他机构不同课程形成优质课程“超市”,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如实记录存储学习者在不同高等学校、学习机构,通过不同渠道获得的学习成果,有效监督在线平台的课程质量、教学与学习过程、学分认定和转换结果。这一平台将成为“互联网+”时代教育服务最为基本和底层的架构,为教育服务提供者和学习者之间搭建桥梁,是教育服务最有力的体现。

(二)互联网+为创设智慧学习环境创造机遇

多年来教育理论与实践中都大力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要把学习者作为服务对象,有效捕捉和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和多样性的学习需求,这与“互联网+”时代“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和模式不谋而合。从传播学的角度,以互联网为媒介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相较纸介、广播电视、传统课堂最大的差异就是多点互动传播,信息不再单向点到点流动,而是多主体间的交互。这种模式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习者的主体意识,一是学习者可以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并控制学习步调;二是学习者可以随时反馈学习状态和结果以调整学习效果;三是学习者之间可以自由开展交流与协作。在“互联网+”时代,为了充分激发和体现学习者的主体性,需要为学习者创设智慧学习环境。

近年来,借助于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智慧城市、智慧家庭、智慧校园为代表的“智慧”概念相继出现。有学者提出智慧学习环境是“一种能感知学习情景,识别学习者特征,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与便利的互动工具,自动记录学习过程和评测学习成果,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学习场所或活动空间。其具备三大特征,一是实现物理环境与虚拟环境的融合;二是更好地提供适应学习者个性特征的学习支持和服务;三是既支持校内学习也支持校外学习,既支持正式学习也支持非正式学习”。目前我国正大力推动的5G通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发展,这些都将成为智慧学习环境发展的助推器,逐步实现智慧课堂、智慧学习环境、智慧教育。

(三)互联网+为再造继续教育链条与模式创造机遇

“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和变革早已突破了技术的范畴,以创新理念和创新要素的方式改变着传统产业的模式和生态。“互联网+”的第一层意义在于数据连接,打破信息与其他要素的耦合关系,增强其流动性;第二层意义在于通过数据的连接形成新的协议和合作,而“互联网+教育”谋求的不是教育的技术化或互联网化,而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构建新的教育生态体系。当前继续教育体系仍延续相对封闭的服务模式,教师以教育机构自身教师为主,课程资源以教育机构自建为主,学生在不同教育机构间缺少流动,数据信息在教育机构之间以及教育和非教育机构之间缺少流动对接。几乎所有的教育机构都以追求全链条的组织架构和功能为目标,独立自主地提供教育服务并进行相互竞争。“互联网+”时代将推动产业要素的流动并逐步打破固化的组织机构关系。

在当前MOOCs浪潮的推动下,一大批风险投资和互联网企业涌入教育行业,探索虚拟学习社区、游戏化学习、在线教育直播、学习资源共享、智能作业批改等技术和模式。部分高校也开始尝试和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探索教育服务领域的校企合作模式。但是整体看来,“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仍处在探索和积累阶段,由量变到质变仍需要政府、高校、企业等相关主体不断地改革与推动。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基础设施和技术力量薄弱,投资风险巨大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技术和资金门槛的不断提升。在2000年前后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为代表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搭建起了以卫星通信和教育骨干网为基础的远程学习平台,其技术水平与当时国内公共网络的差距并不大。但是时至今日,几乎没有哪一所高校能够独立建设起主流技术水准的网络学习平台。近年来,虽然高校在信息化方面持续投入,部分高校投入上百万甚至上千万资金,但是这与互联网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投入相比却相去甚远。同时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需要一支专业化的团队,而互联网行业的用工成本在当前整个职业序列中名列前茅,令大多数高校望而却步。单纯依靠某所高校的力量几乎无法构建起包含网络带宽、机房设备、教学平台、学习资源、人员保障等诸多要素的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

(二)思想观念固化,改革动力不足

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在我国仍以公办教育为主,普通高校、开放大学是继续教育的办学主体。当前,我国公立教育机构相较互联网企业而言,对市场和用户需求的反应严重滞后,在提供教育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沿用传统方式的思维惯性严重,难以接受新生事物和新思维,缺乏主动开展改革的动力和危机意识。目前能够推动高校开展继续教育改革的主要推动力来源于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命令,但是这种方式相较市场机制而言缺乏灵活性与效率,和社会、用人企业、劳动者的需求存在明显差距。高校特别是继续教育决策者、管理者需要积极了解和认清未来继续教育的发展形势,力所能及地推动相关改革措施的出台,在未来日益激烈的继续教育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三)办学声誉下滑,质量保障体系亟待健全

教育作为一种准公共产品,必须与社会的逐利倾向相区别,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保证教育的公平与质量。但是当前继续教育市场鱼龙混杂,部分以追求暴利为目标的企业依附在高校身上生存,以高校的声誉为掩护,以侵害高校信誉乃至整个继续教育行业信誉为代价谋取利益。这些现象的产生一定程度上与监管缺失有关,特别是事中事后的监管以及第三方监督评价机制的缺失。面对日益增长的继续教育规模,只有建立健全规划、管理、办学、监督、评价相互协调和约束的继续教育动态发展机制,才能保证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

四、对互联网+时代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社会合作,促进非核心功能社会化

现代社会是一个精细分工和专业化的社会,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基本都实现了产业化分工和协同,规模集群效应显著,产业效率成倍提升。但是在服务业特别是教育服务行业,产业链层面的分工和协同并未形成体系,大多数高校机构齐全、独立运转,缺少与社会上其他机构的互动和分工。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继续教育的成本与投入高昂,单纯依靠某家单位无法构建高水平和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体系。例如搭建服务特定地区或全国的分布式网络,处理大规模并发需求的硬件系统,专业化的视频录播制作体系与支持等,这些专业化的体系架构需要技术、人员、资金的支撑,需要与包括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机构开展合作,共同构建服务整个社会发展的继续教育信息化体系。例如目前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公司搭建了性能优异且向社会开放的分布式计算网络,利用这些网络资源构建信息化教学系统势必比“单打独斗”节约成本。北京大学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合打造的“华文慕课”正是基于阿里云平台而搭建,为全球范围内学习北大课程的学习者创造了条件。

(二)创新教学模式,引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继续教育质量和声誉的下滑主要是市场环境、体制机制和监管缺失造成的,不能因此否定其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探索和尝试。继续教育特别是现代远程教育相较普通高等教育开展了更多类型和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在资源建设、专业化分工、学习支持服务、学习活动设计等方面积累了很多案例与经验,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在“互联网+”时代,借助于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可以为学习者创设更加个性化和智能的学习环境,为各种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的实践提供条件和支撑,例如建立网络教学和面授教学、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师徒制学习、理论学习和实践实训学习等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适于学生自主选课学习和督学、助学及全程跟踪服务的学习支持服务,建立健全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对学习者选课、学习、考试、毕业论文等环节的全信息化管理,鼓励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参与继续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改革等。

(三)细分教育市场,走精品化、品牌化之路

不同的高校都具有其自身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在开办继续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依据自身的优势开发有市场竞争力的专业化教育产品和服务。长期以来,继续教育市场主要聚焦于经济、管理、国学和教育等人文社科领域,参与主体众多,产品和服务差异化小,市场竞争激烈,这种情况不利于继续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互联网+”时代为继续教育教育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支持手段,理、工、农、医等依靠传统继续教育模式难以开展的专业领域都可以逐步开发。例如目前交通和工程技术类院校为“一带一路”的行业企业提供面向产业技术工人、中层管理人员、企业高管在内的一系列继续教育培训,医学卫生院校为养老产业从业企业和人员开展从产业政策、医学护理、技术装备等在内的一系列专业培训等。这些新思路和做法为继续教育行业拓展了新的领域和发展空间,不同类型的高校、社会机构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对继续教育市场进行细分,精准定位,精准设计,精准开发,逐步树立自己的品牌特色和竞争力,走精品化、品牌化之路。

(四)完善相关制度,健全继续教育质量控制体系

高校在继续教育领域的核心功能是知识生产与质量保障,知识生产为教育传播提供教学内容,这既是高校本身的核心使命也是高校相较其他社会机构最为核心的竞争力。质量保障是高校品牌形象与声誉的核心,无论开展何种分工与协作,高校都必须将质量控制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对招生、教学、考试等核心环节牢牢管控。“互联网+”时代为高校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质量控制手段,基于大数据可以开展学习行为记录和分析,基于即时通讯可以构建虚拟组织组织生源,基于虚拟现实和远程监控可以探索远程和网络化考试等。新技术为质量控制体系提供了手段,但健全的制度和管理体系才是质量控制体系的核心。高校必须积极的在继续教育的办学和合作过程中探索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牢牢掌控质量控制的话语权和执行力,才能逐步扭转目前继续教育声誉下滑的局面。

“互联网+”为继续教育变革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互联网+”背景下的继续教育变革亦有不同的路径选择。不同的高校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积极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继续教育发展之路,以在这场技术和教育变革中赢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2015教育发展统计公报:高等教育毛入学率[EB/OL].http:// education.news.cn/2016-07/07/c_129125272.htm,2016-7-7.

[2]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南宁:广西文学出版社,2019.

[3]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

[4]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

[5]秦宝庭.教育与经济增长[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6]沈利生,朱运法.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分析[M].南宁:广西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7]严继昌.“十三五”时期高校继续教育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考[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6(4).

[8]刘琴,丁立婷.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继续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6(6).

猜你喜欢

机遇和挑战继续教育互联网+
大数据时代金融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网络时代下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及思考
新媒体时代报纸编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关于促进继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对初中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