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音韵之美——音乐与诗歌的交融

2016-11-02贾秋婉

新课程·上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音韵音乐教学节奏

贾秋婉

摘 要:艺术的各个门类总是以节奏为纽带的,其中又以音乐的节奏型最被人们感受和掌握。传统的中国诗歌也具有音乐性,尤其是借助词语本身发音上的平仄和押韵。试图利用这个规律,利用音韵来帮助学生掌握音乐,并且反推开来,展开国学传统诗文教学的实验。

关键词:音韵;节奏;诗歌;音乐教学

艺术外在的共同点是美,内在最重要的运行规律却是节奏。其中,音乐的节奏又是其中最具有感染力的一种形式。例如,音乐常常作为伴奏而决定着舞蹈的变化。但是,最容易被我们直观接受的还是诗歌的节奏,例如中国古代的诗歌在创作过程中就注意了阴阳平仄的变化,纯粹的朗读本身包含一定的节奏性和音乐性。所以,本文以为有必要通过诗歌的阴阳平仄声来帮助学生对于曲调的掌握,同时在学生掌握曲调之后,反馈到诗歌创作中。

中国古代的诗歌,大多都是可以配合演唱的,所以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就需要注意结合演唱的部分,以至于后来曲子丢失了,纯粹朗读都能建立一定的音乐美感。但是,由于一般的语文老师缺乏足够的音乐素养以及教学手段,诗歌的这种音乐特性反而不容易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充分展示。学生难以充分理解诗歌的音乐性,就不能完全欣赏,也不太容易自主创作诗歌。此处以李叔同作的《送别》为例。《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在留日期间,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于1914年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如今《旅愁》在日本传唱不衰,而《送别》在中国则已成骊歌中的不二经典。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中国的诗歌讲究平仄,以现代汉语的音调而论,一二声发音平缓舒畅,属于平声,三四声急促有力,归于仄声。在实际的诗歌创作中,利用平仄的前后阴阳变化,事实上组成了音调的一些节奏。例如,以上文歌曲第一句的平仄为例: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观察发现,平仄之间的变化有一个大致的规律:有重复,有变化。有重复就是音调在短时间内要有一个延续,但是这个延续要有一定的变化。既不单调而毫无变化,也不是变化多端,完全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种节奏的变化还体现在歌词的押韵上。汉字的发音涉及声母和韵母,我们往往将诗歌末尾的一个字的韵母相同叫押韵。韵母一样的字,在发音时存在发音部位的相似性,每过一段时间就压一次韵,就会带来发音上的前后呼应,有重复,有变化,形成节奏。

利用上面提到的平仄关系和押韵,学生就能通过初步的歌词朗读形成歌曲曲调的大概印象,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曲调的大概。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的作用。因为相对于诗歌在音律上单调的平仄,音乐中对于节奏更加细致和敏感。但是总的原则还是大致类似的。现代音乐的简谱利用数字1到7来表示音调的高低,歌词中的每一个字都会对应一定的曲调,数字之间的大小差异,就会形成基础的平仄,只是区别更加精致罢了。仍以第一句为例子,“长”字对应的是5,“亭”字对应的是3-5,“外”是i——。非常明显,前面两个字对应的音调比较高,形成一个“平仄平”的关系,虽然与汉字的发音恰恰相反,但节奏的变化是一致的。又如,后一句“古道边”,正常汉语发音应该是仄仄平,但是我们唱起来是“6 i 5”,感觉像是平平平,给人一种惆怅与忧伤感,结合歌曲意境,不难看出作曲家的意图。

当然,通过这些长期的训练和引导,学生对于音乐的节奏会有一个感性的更加直观的认识。到了这个阶段,就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利用音乐的节奏,以及汉语诗歌的平仄和押韵的规律去尝试一定的诗歌创作。对于学生一下子对照着一些歌曲来进行诗歌创作有点太难,好在学生一般背诵了大量严格按照平仄音韵写作的古典诗词。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进行一些改造。例如,可以改造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可以为学生做一个示范性的改变为:白日呀,依山尽,黄河啊,入海流(“白”在古代属于仄声字)。在改变这种古诗的时候,可以适当加入“呀、啊”这一类虚字,以应对字数的缺失。在演唱完新改变的歌词之后,引导学生对于后半首做类似的改编。这样每堂课,对于各类诗词做改编,一定时间后,学生就会掌握进一步的平仄关系和押韵技巧,至少在音韵层面不再有创作古体诗词的障碍。

据笔者所知,一般的语文教学课堂,由于缺乏必要的手段和工具,往往对于一些可以演唱的诗歌只采用朗读的手段去学习,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偏重内容的阐释而忽视其中音乐性规律的阐释。而音乐课程则更加注重学生对于乐曲教学,歌词只是一个补充,音乐教师很少引导学生注意歌词,并且利用歌词来学习歌曲的演唱。由于一个学科交叉的盲点,导致学生对于诗歌的掌握有欠综合性,这也引起我们对于现当代教育难出诗人的深刻反思。

参考文献:

王小天.音乐与诗歌的艺术交融[D].福建师范大学,2009.

猜你喜欢

音韵音乐教学节奏
花有自己的节奏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YOUNG·节奏
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究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音乐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浅析
诵读古诗词 体验音韵美——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开展诵读古诗词活动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
《汉语十四行试验诗集》的音韵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