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课程基地建设的经验、问题与建议

2016-11-01倪娟

江苏教育 2016年14期
关键词:课程管理课程资源

【摘 要】“十二五”以来,课程基地项目建设在我省取得了显著进展,育人核心价值得到广泛认同,优秀课程基地不断涌现。与此同时,基地建设当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在下一阶段工作中予以改进。

【关键词】课程基地建设;课程资源;课程意识;课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020-05

【作者简介】倪娟,江苏省教科院基教所(南京,210013)副所长,研究员,教育学博士,化学博士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博士校外兼职博导。

“十二五”以来,江苏省通过省市县三级财政对全省中小学及幼儿园提供项目经费支持,通过学校自下而上的申报,全面启动课程基地工程,以此作为推进江苏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载体。五年多来,江苏课程基地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育人核心价值得到广泛认同,一批优秀课程基地应运而生。而与此相关的丰富经验和复杂问题都有必要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分析。

一、江苏课程基地建设的经验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级行政层面通过课程基地项目为全国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比如,通过课程基地促进家校社会协作、教学生活与学生生活方式的深刻改变,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培养机制的创新、职普融通立交桥的搭建等新情况新问题的解决路径的探寻,已为江苏乃至全国制定相关课改推进政策提供了先导性的经验。同时,它的运行是开放自主式的,由学校选择试点内容主动挑战育人模式转型。从学校层面来看,全省各地各项目学校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实践探索成果。就实施经验来看,学段之间大同小异。不同学段的最大差异在于,高中因项目经费投入相对更多,在学习平台、学习场馆建设方面屡有大手笔;初中薄弱课程基地更多聚焦于课程与课堂,关注于学习方式方法的变革;小学的特点是围绕特色文化开发校本课程,极大地丰富了社团活动,使得学习生活多姿多彩。下面主要从省域及学校两个层面来总结不同学段的共同经验。

(一)省域经验

1.课程基地立项建设普及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普通高中以财政投入为主。”增加政府投入,一方面要解决宏观层面的制度建设问题,另一方面要转向内涵发展的专项建设,使教育投入更多地从硬件投入转到软件投入、从保障性投入转到发展性投入上来,更多地以投入保障质量,以投入提高教师水平。2011起,江苏已择优批建普通高中课程基地277个,2012年起批建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248个,2013年起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工程152个,特殊教育发展工程247个,2014年起批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147个,并且,项目实施仍将持续进行。其中,高中课程基地项目数已近学校总数的一半,特教项目数已是学校数的几倍。如果再考虑到市级地方参照设立的建设项目以及部分学校自行建设的项目,可以说,课程基地建设在江苏各地已经从试点走向普及化。

2.课程资源研发推进全面化。大部分项目建设学校积极开发课程资源,优化国家课程,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不断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通过整合校内外、课内外资源,实现“跨学科”、“学科内”课程资源的整合。课程基地多主题拓展国家课程,遵循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多样化,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对学科内容进行了创造性开发,让学生有机会从多种角度、多种途径“感受”学科,对学科形成宽泛深入理解,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江苏全省277个高中课程基地中,137个是从学科层面探索校本化、综合化的课程整合实施路径,并已形成相关改革成果,通过不断增加学术性课程拓展内容完善普通高中核心课程内容体系;其余半数的课程基地通过开展“服务性学习项目”及“以生活为中心项目”强化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另外,有的学校通过政策引导和机制优化推动普职融通、学段衔接,有的学校以地方历史文化特色为基础,建设地方课程以批判性地继承区域文化。

3.学习方式转变改进多样化。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通过改变教室环境、改进设备设施、发掘学科文化,为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机会。在课程基地建设中,着重从丰富、开放、实践型教学环境的创设,校本化教学内容的开发,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设计思路的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引导学生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取得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4.课程意识能力提升快速化。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共谋”发展,离不开健全有效的课程政策运行。江苏基础教育通过教育行政与专业力量的深度融合,加强课程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互动转化,积极提升了校长、教师们的课程能力。每所学校从申报之初到建设运用都有赖于学校实践者的实践需求与理论研究者的理论研究的高度结合。课程基地建设为提高校长课程建设能力提供平台支持,为教师发展、学生学习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部分校长受到课程基地申报、实践的倒逼,课程领导意识迅速得到强化,课程基地建设促进校长的课程意识转化为具体的课程领导能力、解决现实中具体课程问题的能力。在校长领导之下,学校整体课程规划能力、教师们的国家课程二次开发的能力和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学校课程思想落实到课堂中的能力、课程监控评价能力等都有大幅度提升。

5.课程管理制度改革民主化。“课程基地”通过项目申报、评审、实施和验收的过程,成功地推动了三级课程管理的共生。在此意义上讲,“课程基地”无疑是推进课程改革的一项宏伟的战略性决策。此项政策的健康运行,将使得传统意义上的“自上而下”的课程管理体制在地方和学校实践层面被真正撬动,“课程基地”可以成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条课程管理路径充分有效结合的助推器。这项工程在政策层面至少有三个亮点,一是定位准确,有很好的保障和运行机制;二是上下同行,带动学校教育多方面的改革协同推进;三是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综合指标体系有突破,关注学习平台建设,推动学习方式转变,创设提升学习动力的教学环境,教育导向积极正确。在“十五”及“十一五”期间,国家课程改革方案中所提倡的学分认定的课程管理新制度没能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囿于课程资源的不足,直接影响选择性的实现,那么,江苏经过“十二五”期间课程基地建设,已积累了相当规模的课程资源,为“十三五”期间实行课程与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校级经验

课程基地强调从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模型、人机互动平台、课程资源开发、教师专业成长中心、学生实践创新途径等六大要素出发,为教育特色多样发展提供基本导向。要求项目学校围绕某一特定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而展开,它可以是在学科中进行,也可以是跨学科进行;既可以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试点,也可以是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创建。形式多样,只提实验目标,不作具体细则规定。由于办学理念、学校条件、教师水平、地理位置等方面的不同,每所学校根据实际情境进行了独特的学校课程设计。如今的江苏,随着“课程基地”在学校的铺开,课程已然百花齐放,满园春色。国家课程之外,既有担当教育、红色德育等思想德育类课程,又有经典诵读、礼仪修身、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人文修养类课程;既有智能机器人、无线电、航模等科学知识类课程,又有生态的旋律、湿地与湿地保护等生态环保类课程;既有舞蹈创编、足球、篮球、垒球等艺体特长类活动课程,又有“想像·创造”等综合类课程。这些课程有效地改变了课程的单一性,推进了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特色化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为学校特色发展学生个性发展打下基础,从而也形成学校课程基地建设实践的独有经验。

就小学、初中与高中共计677个课程基地学校来看,凡视导评为优秀的项目,通常有以下共同经验:有相关教科研立项课题研究先行,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学校一把手校长重视,有完整的建设队伍,通过校级顶层设计与整体实施推进,创建的课程基地思考成熟、内涵丰富,能够做到合国家意志,融地方文化,集地域资源,显校本特色,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物化模型、互动平台设计丰富而适宜,课程基地建设六大内容齐推并进,校长与队员具有高度一致的课程基地建设理念,学校课程领导力与教师行动力俱佳,并且边建边研边用,在短时间迅速高效地让学生在全新的环境中学习实践,成为全省课程基地参观效仿之改革典型。

二、江苏课程基地建设的问题

就省级层面的政策导向来看,小学、初中、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内容有考虑到不同学段的显著差异。因此,分析当前课程基地建设的问题也应结合建设目标来作不同的评价。高中建设内容有以下六点:创设具有鲜明主题的教学环境;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形成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初中薄弱课程基地建设内容更丰富,主要包括学科情境和学科文化的建设;重点教学内容的感知和验证平台;学习难点内容的模型建构;深化学生学科思维和解题能力的方法演示;教学资源和学习内容的拓展以及链接;学科教具、学具和设备的添置;互动式自主学习平台的建设;提升学生科技素质的仪器和设施;学校认为需要建设的内容,等等。小学建设内容包括:创设鲜明的教学环境;开发有趣的课程资源;搭建互动的学习平台;建设丰富的学生社团。相互比较,不难看到建设目标要求之差异,至少有以下二点值得关注:一是小学更多的关注于社团活动课程建设,中学更多的关注于重难点教学模型的建构;二是高中小学更多在学校文化、课程建设,以学校的多样化特色化发展为目标,所谓追求锦上添花;而初中则以学科课程的教与学的变革为重心,追求的是雪中送炭。因此,在这两点基本差异关照之下,后面分学段厘清各自的主要问题所在。

(一)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主要问题

高中课程基地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原创性的工作,起步最早,因无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边建边研边用,在实践创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经验。目前总结起来最为突出的是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相当高比例的地方财政与学校的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或不能到位,直接影响基地建设的推进;二是建设过程中课程整体设计的专业水平相对不足;三是基地建设好以后如何校内外结合、跨学科整合使用重视不够;四是课程基地建设目前只有一次终结性的评优视导,缺少过程性实施效果评价,缺少长期效能比析;五是课程基地只是学校少数人的事情,大部分教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高考第一,基地其次。以上五点概括起来就是没有注意到以下二十个字:“软硬兼施、内外兼修、上下联动、远近齐推、左右兼顾”,从而造成资金使用不合理或低效,有背课程基地的立项初衷。

以上五方面问题,有的不是学校自己能改进解决的,有些是通过学校努力可以解决的。下面着重指出学校可为的一些建设细节问题,其实也是课程基地系统设计问题。就现在的情况来讲,部分课程基地建设仍仅停留在硬件添置方面追求高大上却不接高中生的“地气”,对于如何利用基地建设促进日常教与学的转变研究不够,实践不多,一些过程性管理的台账只为应付检查,有份没量,有相没质;在硬件投入方面,特别是一些理科的课程基地,呈现学科拓展性器材如与大学衔接领域的一些物理化学器材的添置受到校领导的关注,投入占比大,需要增加对实验活动资源开发的前期研究,开发一些与学生已有生活生产经验紧密联系的实验内容,由此来采购添置实验器材,否则就会先造成一些学校买的仪器放坏而非用坏的局面;另外有些学校所谓的面向未来的课程也就是大学先修课程,要避免基地建设中的应试倾向和精英教育思想(为部分参加奥赛学生准备了几台大学用到的实验器材),需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学校教师对课程基地的认识及使用都要进一步跟进培训,学校的现代化最终需要有现代化的教师,科技对教育的影响取决于教师对课程教学的理解能力、教学设计及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有些科技综合实践活动、双语阅读等课程基地多了看,多了读,但少思考,少实践,少活动,少活动的多样性、丰富性;有一些课程基地多了贴在墙上的资料,很少有学生能光顾基地空间实际使用。停留在改进改善阶段,创新不够,突破不多;一些特色文化课程基地,有基地场馆,无课程系统建构,更多为社会增加了场馆资源,学校在课程实施和管理上没能用好用足。究其原因,是真做还是假做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还是装点学校空间的问题,也就是观念、行动、路径与策略几方面没有综合推进的问题。

(二)初中薄弱课程基地建设的问题

初中是小学和高中的联系纽带,作为高中的基础、小学的延伸,没有高质量的初中,不可能有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初中薄弱课程基地建设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就已有课程基地建设主题来看,学科课程多,活动课程少,不利于教与学方式的深刻转变,应当关注到课程基地试点内容选择的全面性;部分校长是特级或市一级学科带头人的基地建设水平明显高出一筹,其他学校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呈现出对建设概念模糊为多、能做出清晰界定则少的现象(薄弱课程基地师资及生源、办学基础、校长课程领导力方面本来就比较薄弱)。其次,课程基地单项建设多,整体规划少,课程开发缺乏顶层设计,课程实施缺乏操作方案和评价意识,应用过程也缺少校级层面顶层组织的全校整体联动,表现为课程基地建设中学科的孤立性,对其他学科辐射效应差。还有一部分初中学校的建设目标直接就是为了助力应试,不在促进育人转型,这个现象与初中学校校长落后的课程观念相一致。第二,初中薄弱课程基地建设方向相对比较聚集于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变化,但因投入资金有限,目前存在以下问题有待推进过程中逐步解决:如何从专用教室拓展到全体教室;如何由部分学生的应用拓展至全体学生的使用;如何能从方式方法的变化转到学习内容的变化,比如对难易度、层次性、基于学科本质的情境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与生活生产实践联系与应用的紧密性;如何结合初中学生认知特征与不同学科知识特性来深入研究线上虚拟形式所增加的课程资源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等,这些方面要有内在实质性的深入变革。第四,就校本课程开发而言,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反映出教师课程开发的专业能力相对薄弱。倘若没有高品位的课程,高投入的物化环境就沦为空壳。个别县区和学校经费投入明显不足,未能体现在经费投入上向薄弱初中倾斜的通知精神。经费投入不足也直接导致课程基地在完善硬件、软件设施上进展不大,有相当部分初中薄弱学校课程基地经费使用与项目建设关联不大,专款未能专用。《关于启动实施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的通知》明确指出:主动积极地引进优质学校的做法和经验,是加快薄弱初中学校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规定要加大优质资源共享力度,以共享促均衡。至少与一所优质初中结对,挂钩帮扶,援助学校至少选派一名与申报项目相关的学科骨干教师,到结对学校挂职至少一年,帮助薄弱课程的开发建设。部分地区教育局对这一点不够重视,实际结对挂钩帮扶力度不足,挂职援建未走向常态化。薄弱初中凭借自身力量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办学水平的提升。第五,教师专业成长缺少规划,教师专业能力制约工程建设。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依靠。学校要根据事业规模和队伍现状,指导每位教师制定以专业能力提升为重点的个人专业成长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努力成为学习型教师。视导发现,项目学校均有组织教师培训或考察学习,但尚未指导教师制定个人专业成长规划,特别是以项目基地为平台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研训计划。教师专业能力薄弱,特别是缺少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的认知和技能,已严重制约了项目基地的建设。最后一个问题是要加强对不同类型薄弱学校学生学情的研究,比如,留守儿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拆迁户子女有何差异?这样方能因材施教。初中的薄弱既有初中学校师资本身的原因,又存在着十分显著的客观因素,只有投入及政策的扶持力度大于其他学段,方能缩小差距,取长补短。

(三)小学特色文化课程基地建设的问题

小学阶段应试压力相对较小,在规范实施国家课程方面总体比中学强,也因为项目名称加上了特色文化,因此,直接围绕校本课程建设者居多,开发学科课程方面的课程基地较少,最突出的问题是项目建设远离核心课程建设,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或与核心课程之间的联系有些牵强附会。换言之,在国家课程的校本特色化实施方面作为较少。大部分项目学校花大力气开发校本社团活动课程,然后,为了社团活动与国家课程之间建立联系,就生拉硬扯,事实上,没有考虑清楚:什么是文化、什么是特色?什么是特色文化?文化与特色之间什么关系?特色文化与课程基地什么关系?学校发展与特色文化课程基地又有何关系?大概这些问题想清楚的并不多。看全省的小学特色文化课程基地,在省级层面呈现的总体结构是人文学科多,自然学科少;校本课程多,地域融合少;外围课程多,核心课程少;环境建设多,课程设计少;综合课程多,学科课程少;简单渗透多,深度融合少;概念模糊多,清晰界定少;直接继承多,文化批判少;活动创设多,效能分析少;直接应用多,抽象继承少;简单联系多,结构关联少。再有一个负面的问题,在开发了诸多校本课程之后,简单给学生做加法,增加学生新的负担。当然,还是有学校进行了课程结构的整体设计,以走班为特征的基于学分认定的课程与教学管理新制进行配套,从而增加了选择性,为学生个性化定制课程、为学科课程的综合化进行了前瞻性的试点试验。特色文化课程基地项目推进需要跟进研究,要有专业的指导,否则,“有特色,无文化;有文化,无关联”会成为普遍现象。

三、江苏课程基地建设的建议

(一)注重项目建设整体设计

基地建设既要重硬件质量,更要重内涵提升。在加强专业教室、专业设备建设,改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发展综合平台等硬件建设的同时,更要加强课程体系的系统化结构化特色化建设、教与学方式方法的深度变革、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运行机制的系统建构,避免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基于学校办学哲学,审视办学理念与目标,分析各种课程类型和具体科目的价值与功能,从中选择符合学校课程目标的课程类型与具体科目,形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具有实质关联度的课程结构体系。

(二)确保课程基地高效使用

课程基地建设应注重创新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原则。项目建设要紧密结合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和学科教学的关键环节,努力增强项目的开放性与互动性,激发更多的同学到基地参加活动,鼓励更多的课堂教学在基地实施,要求相关的教研活动在基地开展。基地项目要逐步实现向校外开放,努力提高课程基地的使用效益。

(三)督促项目经费投入到位

有些地区和学校受当地经济状况和重视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地方配套建设资金投入不能及时到位,学校后续资金匮乏。必须要求严格履行申报承诺,确保课程基地高质量建成。省教育厅将对成效显著的优秀项目学校给予了适当奖励,也应对配套投入延滞的地区核减下一年度建设项目,并与星级评估等相关方面的学校考核评价挂钩。唯有投入到位,方能保证项目学校按时有序推进建设,科学实施并合理使用资金,确保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四)加强项目之间交流合作

各地区、各项目学校都迫切需要有合作交流机制,自2015年起,厅里跟进了对新申报项目的财政培训,效果良好,推进有力。2011年至2014年之间立项的课程基地需要通过活动来推进,以逐步改变之前各地、各项目建设单打独斗的状况。利用学科联盟、课程基地建设指导中心等定期组织主题研讨、召开现场推进会等形式,加强地区、项目之间的合作,借鉴先进地区优秀项目学校的经验方法,普遍提升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质量和效益。着力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建设指导专家团队,及时研究解决建设进程中的困难与问题,充分发挥专业支持和引领作用,促使课程基地建设水平跃上新台阶。

(五)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

课程基地对人才培养变革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遵循教育规律,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持续加强对课程基地建设项目的检查、指导和绩效评估,按照各项目的建设管理周期进行评价,及时总结成果、推广经验,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攻坚克难,深入推进课程基地建设工作,充分发挥课程基地在促进课程和教学改革方面的作用,更好地提升全省普通高中的办学水平。

猜你喜欢

课程管理课程资源
浅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探究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完善小学课程管理
新形势下的课程管理
多元评价,焕发劳技课程的魅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时期高校足球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当中需要关注的问题探析
网络环境下的商务英语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构建五年制高职数学小组的可行性分析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教师角色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