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朴实自然,演绎本色

2016-09-20杨利

考试周刊 2016年72期
关键词:探究教学自主学习

杨利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我们除了在课堂之外多了一些时髦的词汇“自主、合作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自主探究”等以外,在课堂上少有作为,仍然沿用着老方法“满堂灌”。这种低效的课堂也许有学生的责任,但老师的责任更大一些。消除传统教学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的弊端,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将教学目标的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更好地生活,从而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探究活动经验。为此,要改革“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实践为基础、以探究思维为主线”的教学方式,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 科学本质 探究教学 自主学习

“风咋起,吹皱一池涟漪”。课程改革如一股春风刮过教学大地,唤醒了传统而沉闷的课堂教学,因此科学课堂教学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但大刀阔斧的课程改革、繁花似锦的课堂教学给人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于是,如何让科学课朴实自然,与时俱进,成为当前科学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回归本色——莫忘“科学”来时路

传统的教学方法,侧重于研究教法,忽略了教与学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减弱了整体效能。我曾经把课堂教学方法片面地理解为只包含教的方法,忽略了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他们怎样学及学习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教和指导学生如何学。

课例——在探索金属钠的性质时,我采取课堂演示实验讲解有关性质:用镊子取出一颗钠,放纸上用小刀切成两块,取其中一块放入滴有无色酚酞的水中,让学生观察现象,最后让学生归纳金属钠的性质。

结果——多数学生描述的现象是:钠漂浮在水面上,与水反应剧烈,反应后容器中的水变红。他们归纳的性质是:钠具有银白色的光泽,能与水反应。少数学生能说出钠的密度比水小,至于钠其他的性质,学生就说不上来。

反思——通过上例,我们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提出疑问,然后学生一起研究,一起探讨,最终解决相应问题。由于学生没有亲自操作,因此他们很难体会到钠的质地柔软,他们在前概念中会认为金属都是很坚硬的物质;钠放入水中会发出“嗤嗤”的响声并会有气泡冒出,但这些现象学生较难观察到,更不用说钠的性质了。究其原因,我想在这堂课中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只是希望学生在我的预设下能够作出我所想得到的结论,但事实并非如此。

新课程下的教学方法强调整体性,在教学中注重教师、学生、教材的协调性,发挥整体功能。在科学课堂的教学中,我们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渗透以会学为特点的现代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学生的潜力,发挥师生之间配合的效益,让科学课堂回归本真。

二、敦本务实——洗尽铅华呈素姿

科学课堂的本质是一种探究式教学。它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即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启发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

1.激发兴趣,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良好开端。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的。”兴趣是对事物的一种向往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它是探究发展的动力,所以要使学生自主发展,就要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求知欲,进而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和毅力,才会有最佳学习心态,也才能自主学习。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大气中所占比重很少,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容易被学生忽略。为了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兴趣对其具有的性质探究下去,我在上课前特地展示了一个关于“死狗洞”的flash动画片段——我是小神探,有些学生表现得很惊讶,在看完了动画后表现得更加激动,争先恐后地举手。

生甲:“因为洞里氧气没了,所以狗会死掉。”

师:“为什么你会这样认为?”

生甲:“氧气可以供我们呼吸呀!”

师:“那为什么人进去没有任何异常感觉呢?”

(生甲哑口无言,这时另一个学生举手了。)

生乙:“因为山洞里有二氧化碳。”

师:“为什么你会这样认为?”

生乙:“二氧化碳不能供我们呼吸。”

师:“那人进去不是没事吗?”

生乙:“这个……”

这时其他学生又迫不及待地举手了,我心里清楚可能他们想说什么。之后通过这个动画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二氧化碳的两点性质:“不能供呼吸”和“密度比空气大”,关于后者,我在后面的课堂教学中也安排了实验进行探究。

爱因斯坦说:“兴趣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那么他学到的将是枯燥乏味的知识,不懂得如何运用,久而久之,将会对学习产生一种厌倦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反之,不用老师教,学生自己已经去预习、去摸索有关知识,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他们在课堂上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证明,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产生更大兴趣,让他们能够得到自主发展。

2.质疑讨论,创新思维是科学探究的灵魂所在。

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曾说:“提出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质疑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讨论是智力的激发。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善于发现和提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质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好问、好表现的特点,给学生营造质疑讨论的氛围,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于提出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探究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时,我准备了如图实验装置,按照实验步骤演示了一遍,并要求学生观察现象。

生甲:“红磷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集气瓶中还有水会被吸进来。”

师:“很好,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那集气瓶中的水大概吸进去了多少呢?”

生乙:“大概是五分之一吧。”

(我想或许是这位学生已经预习过有关内容吧,再结合实验现象最后得出结论。正当我要对这位同学的回答做出点评时,另一位学生举手了。)

生丙:“我看到吸进来的水还不到集气瓶外壁五分之一的红线处。”

(话音刚落,其他学生开始窃窃私语了,有些学生也认同生丙的看法。我很欣赏他们的回答,因为他们自己能够提出质疑,源于课本又走出课本的思维让我不得不竖起大拇指。)

师:“很好,你观察得挺仔细的,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科学要求我们实事求是。那你能否给大家讲一下为什么瓶中的水不到五分之一呢?”

生丙:“可能是塞子没有塞紧,漏气了吧。”

师:“你能否具体解释一下?”

(十几秒钟之后生丙没有回答)

师:“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被吸进来?”

生丙(恍然大悟):“瓶子内外有气压差,红磷燃烧消耗了瓶内的氧气,使瓶内气压减小了。”

师(赞扬):“回答得很好,那现在能否解释刚才的问题了吗?”

生丙(很自然):“瓶子漏气的话外面的空气进入,使瓶内气压又会变大些,所以大气压压进来的水就少了。”

师(忍不住):“给这位学生鼓鼓掌!”

(教室里响起阵阵掌声,这时又有学生举手了。)

生丁:“我觉得如果红磷太少也会导致吸进来的水会偏少。”

师(好奇且高兴):“哦?为什么?”

生丁:“红磷少就不能把瓶内的氧气全部反应光,导致瓶内的气压不会变得很小,所以吸进来的水也就少了。”

教室里再次为这位学生的精彩提问和回答响起了掌声。后来在大家一起的质疑讨论声中总结了瓶内的水偏多和偏少的几点原因,还讨论了类似于“为什么蜡烛、铁丝等不能代替红磷做这个实验”的问题,甚至有学生提出如果先把塞子塞紧再来点燃红磷,这样实验会更加精确。这是个大胆的创新思维,我提示他们实验改进的几种方法,并鼓励他们能够在课后研究琢磨。

在整个探讨过程中,学生表现很积极,作为教师,我们希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有序地思考、有据地思考、创造性地思考。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些教师抱怨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缺乏创新思维,通过这堂课,我觉得学生并不是不具备思维,而是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提出质疑和讨论,给学生提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机会。

3.小组合作,积极参与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过程。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地相互促进的互助性学习,它营造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努力给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由教师教变为教师启发,由学生接受变为学生探究体验,使学生活动带给学生心智的拓展和心灵的释放。学生经历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便可以体验成功的快乐、失败的痛苦,形成进取、探究的精神。

在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时,我在每一组桌上准备好相关仪器和学案稿,让学生自己探究。我发现学生积极性都很高,连平时很少发言的学生也主动参与了此次探究,组内分工基本上都很明确。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实验中,大多数学生通过移动滑片,记录了各组电流和电压值,寻求规律。当然在整个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如没有事先把滑片移到阻值最大处、连接实物图时没有断开开关、滑动变阻器时同时接在两个下接线柱、读电表数据时出错,但是这些问题都被同组的学生指出并改正过来。

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有几个小组迟迟没有动手探究,我一问才知道他们不知道怎么探究。

师:“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应保持那个量不变?”

生(一起):“保持电压不变。”

师:“好,那我们要改变那个量?”

生(低声):“改变电阻。”

师:“恩,如何改变电阻?”

那些学生似乎明白了怎么探究,开始动起手来。在探究过程中也出现一些类似上述的问题,失误更多的问题在于更换电阻时没有将开关断开,甚至有学生提出更换了电阻后怎么操作才能使电压表的读数不变的问题,但是在经过组内和组间的讨论基本上能解决。

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生不明白时可适当点拨,诱导探究方向。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其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解决问题。因此,必须处理好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探究,又不过多牵引限制学生。

我想这就是小组合作、积极参与的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真实水平。

4.联系生活,应用生活是科学探究的服务所向。

教学中我们要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出发,加强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从而对学习科学产生浓厚兴趣。课后教师可布置适当的具有创新性的作业,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更能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让他们感受生活。

在讲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相关知识时,我借用“划船”这个例子展开。

师:“用船桨在划船时,谁对谁有一个力的作用,方向又如何?”

生甲:“船桨对水有一个向后的力。”

师:“既然力向后,为什么船会向前进呢?”

生乙(迟疑了一下):“水是受力物体,但同时也是施力物体,它反过来对桨有一个向前的力,所以船就前进了。”

师:“很好。”

之后在学生的讨论下,我们一起总结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印象更深刻,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列举几个生活中能够用相互作用力来解释的实例,如“溜冰时推一下墙,人就往后退了”、“汽车撞了墙,汽车变形了”、“气球放气时,球会往前冲”等,学生表现得很积极,他们更加明白了生活中就有科学,很多生活现象可以用科学的知识解释,并希望学生能制作一个水火箭。第二天很多学生带来了“水火箭”,设计合理的同学,能将火箭发射出很远的距离,当然也有原地不动或者往相反方向发射的。虽然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但学生都很高兴,因为他们都参与并体验了生活中的科学。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其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当、逻辑合理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探究式教学,回归科学教学的本质。

三、脚踏实地——促进生命的自然成长

教学也像过日子,平平淡淡才是真。科学教育是慢的艺术,即使是知识的获得,经常也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自己的规律,一点也勉强不得。在学生智慧的觉醒、力量的增强、某种人生信念与价值的确定的成长过程中,教师最需要的品质是拂去喧嚣,以一份厚实的从容为前提的求真求实,回归本真的科学课程。

经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体验、品尝。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平品尝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的意念和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快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学生成功的愿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品尝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产生获得更大成功的愿望,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理想的发展。

课堂上师生携手,从容缓行,以这种姿态学习科学课程,这里化用海德格尔的那句名言:让生命诗意地栖居在科学课堂中。

参考文献:

[1]教学案例.长春出版社,2011.4(4).

[2]教育研究与评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1).

猜你喜欢

探究教学自主学习
浅析高中物理探究教学误区
活动课中让学生参与的探究教学
谈高中历史课中的问题式探究教学
有效掌握科学概念的教学实践
高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元认知策略在大学非英语专业自主学习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