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头沟:三招实现生源、师资回流

2016-07-17北京市门头沟区教育委员会

人民教育 2016年16期
关键词:京师京西门头沟区

北京市门头沟区教育委员会

门头沟位于北京西部,是全市唯一的纯山区。仅占门头沟区总面积1.5%的门城地区又聚集着区域内80%的人口。受地理位置、经济基础等复杂因素制约,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很多家长千方百计、鞍马劳顿地把孩子送到城区就读,这是门头沟教育人的心头之痛,也是门头沟区进行教育改革的现实起点。

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市教委和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门头沟区教委把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定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

围绕这个目标,门头沟区在三方面发力:建设“三个系列”,开展“新九年一贯”实验,实施“集团化办学”。这些做法有效地改变了山区教育面貌,不但遏止了生源、师资流失的汹涌趋势,还使生源和师资重新回流。

“三个系列”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提升教育质量要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的确是个慢功夫。但一味强调慢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是不经济、不高效的,家长和孩子们也是等不起的。我们坚信,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一定存在更加高效的发展方式,尽快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

为此,门头沟区尝试进行多元化办学体制改造,引进优质学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集中体现在“三个系列”上:建设“京西系列”、与大学合作探索“京师系列”、依托本土资源打造“山谷系列”。

“京西系列”立足于引进资源落地生根。具体来说,是依托北京市城乡一体化建设政策,引进北京市的名校如人大附小、北京八中、景山学校等在门头沟建立“京西校区”,实行“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京西校区”与本校在课程、队伍、教研、质量监控等方面实施一体化管理,与本校实现无缝对接。

比如,人大附小京西校区建立了五校区行政、教学扁平化管理模式:主校区年级主任负责五校区相关年级的教育管理指导工作;每学期主校区与分校区教师交流达到近50%;个别学科的本校教师走校教学,每周来京西校区上课两天,这些举措带动了教师整体水平的快速提升。北京八中京西校区与八中京西附属小学在学校文化、课程、招生和管理体制等全面深度融合,实现高起点、高品质办学。景山学校京西校区建成后将探索“十二年”一贯制的管理模式。

“京师系列”是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探索教授办学模式。自2013年起,先后创办了京师实验小学、京师实验中学和京师实验幼儿园。由北师大教育学部遴选的教授担任校长,依托北师大的优质师资和课程资源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质量。京师实验小学已经进入北京市遨游学校系列,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上做出的探索赢得了家长的广泛点赞。2016年3月,京师实验小学成立理事会,探索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书记负责制,巩固和深化与北师大教育学部的战略合作成果,创新了政府教育管理方式和学校管理机制。

“山谷系列”,旨在以本土优质学校带动山区学校协同发展。例如,大峪中学在对初中部、新疆班实施一体化管理模式下,携手山区王平中学打造各学科“点捻儿”课堂的教学模式,即探索“上接天,下接地,中间横向联系”的课程模式;大峪中学分校抓住自身发展的良好时机,携手京师实验中学逐步形成“横向集团化管理,纵向九年一贯”的办学管理模式;大峪一小在“和则日新”的核心理念引导下,携手山区王平村小学着力打造课程文化、学生文化、团队文化;大峪二小围绕智慧生长教育携手潭柘寺小学开展课程与教师培养的系列研究。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三个系列”充分发挥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新九年一贯”优化教育生态

面对幼儿园大班孩子流失严重、家长过度关注幼儿的“起跑线”现象,2015年全区进行名优小学举办附属幼儿园的“新九年一贯”实验,通过项目研究方式从师资、理念、教材、习惯、活动等方面探索幼小衔接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促进小学幼儿园融通一体,避免幼儿园“抢跑”,改变学前教育“小学化现象”,真正关注孩子从3岁到12岁这一启蒙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通过科学管理和有效衔接,优化了教育生态,附属幼儿园大班流失率降低了3%;建立了中小幼教师合理流动机制,盘活了师资队伍,为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6年3月,门头沟区最偏远的山区校清水学校附属幼儿园开园。开园当天,王冰洁小朋友的妈妈安荣华告诉记者:能在家门口上这么好的幼儿园真是太高兴了,幼儿园什么都有,老师们也特别好,关键是费用也低,今后再也不用到门城镇租房子上幼儿园了,每个月至少省下1500元的租金。

目前,全区幼儿园达到30所,既有区属幼儿园、附属幼儿园、民办幼儿园,还有政府委托办园(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让老百姓花公办园一样的钱享受到优质的民办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学位达8080个,实现了山区学前教育的全覆盖,极大缓解了群众入园需求矛盾,满足了区域学前教育需求。

“集团化办学”重组区域教育资源

为促使教育资源的效益达到最优化,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门头沟区因地制宜,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实施“集团化办学”,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形成了覆盖名校与新校、校内与校外、普教与职教的多维度教育集团。

2016年2月,区教委在与北师大合作建设京师实验中学的基础上,成立峪中分校——京师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实行集团化办学,大峪中学分校校长担任集团校长,负责对两所学校的干部、教师实施一体化管理。目前,南北校两个区经过半年发展,都呈现出正态向上的发展势头。

校外教育也进行了松散的集团化发展设计:引入“国际青年营”资源,加强“门头沟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体验圈”建设;雁翅教育基地、琉璃渠教育基地作為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资源单位,接待全市初中学生;区少年宫每年组织各类校外活动十余万人次。全区形成了以少年宫为中心,8个市级校外活动基地为主干,10个乡镇校外活动站和17个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为分支的校外教育网络。

职成教育同样纳入集团发展轨道:充分利用北京市的“职培计划”政策,整合全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电视大学教育力量,建设集职高与大学、职业教育与社区教育于一体的职成教育服务集团;重点推动职业学校、社区学院与开放大学在管理机制和服务职责上进行实质性整合,强化职成教育服务集团建设。

经过几年的改革和实践,门头沟区教育走上了快车道。全区学生综合素养不断提升,教育自信不断增强。前些年,每年申请出区的老师多达百十来人,到近3年都稳定在20人左右,出区的同志还多数是因为家住远郊区县进行的正常调动,一些调出的老师开始申请回到本区;出区择校的学生减少了,前些年小升初出区择校学生每年都达到两三百人,2013年起减少到150人,2014年56人,今年只有18人。一些领导干部还主动把孩子留下来,或带头把孩子从外区转回来,老百姓可以放心地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了。

猜你喜欢

京师京西门头沟区
“三暖”工作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清末普及教育的尝试:以京师强迫教育为中心
京杭大运河何以成为经济大动脉
清代京师文人结社的发展历程
北京最后一片稻田
《史记》的“藏本”和“传本”去向分析
杜振东:京西稻守护人
京西稻:皇城根的一把米
“真爱粉”的自我修养!
门头沟区医院燃煤锅炉改燃气锅炉安装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