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视角下武术操的创编研究

2016-06-22付明萍李拥军郭丽丽

滁州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创编兴趣学生

付明萍,李拥军,郭丽丽

体育视角下武术操的创编研究

付明萍,李拥军,郭丽丽

摘要:武术作为我国传统体育项目,深受学生的欢迎。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依据武术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从运动强度和运动负荷等体育视角下进行武术操创编,体现了武术的娱乐、健身和教育价值,为武术的普及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键词:武术操;创编;学生;兴趣

武术是我国的传统体育项目,它的发展使得武术成为竞技体育的一部分,但是正因为武术专业化上的深度发展,使得武术在群众化的广度上明显节奏缓慢,高、难、美、新的目标使得竞技化越发突出,但对于武术运动发展的基础----青少年运动兴趣培养方面,我们的起步比起韩国、日本滞后许多。历经了全国各地武校热之后,武术的学校教育逐渐萎缩甚至大面积倒退。少年儿童对跆拳道等新兴体育项目的喜爱超过了对武术的兴趣,不是武术不够吸引学生,而是武术基础练习方式的复杂性和训练周期的漫长、缓慢和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需求不相融合。另外,从目前小学武术教学现状中发现,学生初始接触武术学习时兴趣高涨、情绪激昂,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所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内容单一枯燥、教学方法呆板单调、教学过程公式化所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因此文章将从运动量、运动强度等体育视角去考虑武术操的创编,试图通过创编出符合小学生特点的武术操来培养学生习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武术学习的热情,进一步推动武术运动的发展。

1武术操创编背景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更是我们民族体育运动中的精粹。2004年4月,中宣部、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规定:“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纲要》明确指出,加强对青少年的武术教育,推动中小学武术活动的开展[1]。

根据《纲要》的指导思想,在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选择了武术这一传统体育项目,从运动强度、运动负荷等体育的视角下,对其进行整合创编,植入合理、可行的健身元素,使得武术操更具健身意义及价值,易被小学生接受与喜爱,也易于在小学中推广和普及。总之,武术操的创编过程中始终贯穿文化性和健身性的思想,既凸显民族文化特色,又不失武术风格,既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又遵循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2]。

2武术操创编原则

2.1科学性原则

武术操由准备部分,基本动作部分和结束部分组成,准备部分的预备节可以是将武术礼仪抱拳礼动作分解细化,按照节拍形成广播操动作,再结合呼吸调整的形体运行动作构成一节四个八拍的动作体系,让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为进入下一个阶段做好准备。基本部分是整套操的主体部分,从身体的各个部位逐一开始,逐渐扩展到全身并加大动作幅度和速度、加快动作节奏,让练习者的心率由低到高逐渐上升并达到一定峰值再后慢慢下降。结束部分为放松部分,利用武术中太极拳的动作与呼吸相配合完成身心的调整与恢复。编排过程中遵循运动规律并充分考虑学生练习时运动负荷的适宜性。

2.2针对性原则

小学生从六周岁入学到十二岁小学毕业,这六年是儿童到少年的生理发展期,是心智水平突飞猛进的阶段,也正是人一生中柔韧素质、身体协调能力、体育项目兴趣培养的黄金阶段。结合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创编,并随着学生的各种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年龄的增长,逐渐加大内容和难度,同时保证身体各部位得到全面发展和均衡发展。本套武术操创编对象是小学生,所以整套操的动作总体上难度适中,容易掌握,同时还规避了不适合小学生练习的动作,这样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易于武术的推广和普及。武术操的创编一定具备与广播操体系具有相同的锻炼目的,同时兼具武术风格与特色,使学生通过练习,提高对武术的了解与认识。

2.3创新性原则

武术操创编动作上注重创新,创编武术操在保持武术历史原貌情况下,除了武术的基本动作外,适当增加两人或两人以上进行攻防格斗的套路练习,充分体现武术攻防上和实用性上的价值,又不失武术操套路的形式美。

音乐选配上注重创新。将武术操配以适当的音乐是激发学生兴趣非常快捷和重要的一环。音乐的选配要先整体构思,再有目的的选择,最后从音乐中找到适合的动作元素。音乐选配方式多样,有先选乐曲,再根据乐曲的风格、节奏来编排动作的;有先编排动作,再根据动作特点来谱曲的,还有就是边编排边选乐曲边修改。我们采用边编排边选乐曲边修改的方式,从设计的一开始就根据动作速率与音乐节奏速度的关系,设定动作节拍速度与音乐节拍速度相一致,同时依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了欢快活泼的乐曲,并强调节奏突出。统一了音乐与动作的关系,使练习者练习与欣赏都能心情愉悦,且使人精神振奋、消除疲劳,从而达到健身、健美、健心的目的。

3 武术操的特点

武术操以基本武术动作组合为主线,整个套路中有攻有防,既有武术徒手技术中的踢、打、摔等基本动作,又有类似于马步格挡等防守动作,实用性强。既可以单练、对练,又能够集体操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能够激发小学生对武术运动的参与热情。

武术操的创编主要根据小学生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来确定不同的动作、音乐的内容与风格,体现向上、健美、活泼的特点,整套操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在结构和动作设计方面突出了武术操的特点和功能,把武术的各项基本元素融入动作之中,合理编排,巧妙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练习时的运动负荷的适宜性和身体部位锻炼的全面性,属于有一定强度的有氧代谢运动,符合小学生身体发育的实际,在规定的设计内可以有效地达到锻炼目的。

3武术操创编思路

3.1武术操动作结构方面

武术操充分运用循序渐进地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运动规律,以武术操《英姿少年》为例,全套操中有预备节、伸展运动、肩胸运动、踢腿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全身运动和整理运动,覆盖了头部、上肢、下肢、躯干等全身各个部位,每一节操以某一部位运动为主,运动节奏有一拍一动、一拍两动和二拍一动,除预备节4个八拍以外,其余每节动作都有8个八拍组成。上肢与下肢运动所占比例适当,全套操中上肢运动包含:举、振、屈、伸、绕、冲拳。下肢运动包含:踢、蹲、弓步、马步、仆步、虚步、歇步等运动动作。

3.2武术操动作变化方面

武术操的动作素材多,虽然只是武术单个方面,但是结构复杂,武术操主要采用一拍一动、二拍一动相结合,也可以是一拍两动,八拍一个循环的动作编排方式,动作结构可分为ABCD、ABAB、AAAA三种,全套操除体转、体侧运动外,肩胸运动出现了上下、左右、前后三种不同的抻拉动作,还结合了虚步这一武术步型,全身运动中采用了武术的四种步型,弓步、马步、仆步、歇步与冲拳架掌等动作的配合,大小肌肉群共同活动,既增加动作的幅度又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3.3锻炼实效方面

武术操的创编目的就是操的动作科学合理、运动负荷安排合理、锻炼效果明显。创编要遵循运动规律,从体育视角去考虑,由浅入深、由慢到快逐渐增加运动负荷,使学生运动的生理曲线由低到高波浪形的逐渐发展,再逐渐恢复,具有节奏明快方向变换多,锻炼部位全面的特点[3]。

武术操《英姿少年》相关数据

4武术操的创编方法

4.1完整法

完整法是指对武术操套路框架的整体构思。根据此套武术操编排的目的和要求,针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确定武术操的动作形式、内容、时间、强度、频率以及音乐选配,然后再对每一个细节做处理[4]。

4.2分解法

整套武术操分成准备、基本和结束三个部分,首先编排准备部分的内容,准备部分的目的是热身,以拉伸练习为主,动作的幅度和运动强度都不易大,音乐以柔和、舒缓为主。然后编排基本部分的内容,基本部分是整套操的主体部分,目的是提高运动负荷,动作内容的选择应以大小肌肉群共同参与为主,增加动作的幅度、力度,选配劲力十足的音乐以加大运动的频率和强度。接着编排结束部分的内容, 结束部分以调整和放松为主,动作选用相对柔缓、简单。也可以先创编基本部分的动作,因为这部分是整套操的核心内容,然后再创编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最后将每一部分进行整合成一套完整的武术操,注意动作组合之间的衔接。

4.3移植法

完整法和分解法主要是针对武术操套路进行编排,对于单个动作而言,可以借鉴其它相联或不相联的项目,将其动作融入到武术操中来。也可以将健美操、太极拳、长拳、象形拳、跆拳道中的动作,通过移植、改造、重新组合到武术操中来,形成新的单个动作或组合动作。不论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创编,都要体现武术与文化、武术与艺术的结合,赋予武术操鲜活的生命力。

5结论

5.1一套动作新颖、结构合理、难度适中,旋律优美、民族特色突出的武术操,能很好地体现健身、娱乐和教育价值。

5.2武术操创编总体来说,要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体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目的,凸显民族文化特色,又不失武术风格,既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遵循运动规律[2]。

5.3武术操多以太极拳、南拳、长拳和跆拳道的基础动作为主,吸取各拳种的动作精华,引入健美操、体育舞蹈等元素,音乐韵律强劲,给人一种强大的视听觉上的冲击感,整套操简单易学,有利于提高小学生习武的兴趣。

5.4武术操创编不仅解决了小学大课间的内容多样性问题,也为武术运动的普及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宣部、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Z].2004-4.

[2]赵剑平.中小学武术操创编与教学实践——以郴州市三中、湘南学院附小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3]马永红,邵月.“花式”跑步的创新研究与实施——基于推动“阳光体育”长跑活动长效机制的探索[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9):22.

[4]邓尧.少儿武术健身操在长沙市小学推广现状调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5]左文泉,彭阳,李雨衡.中小学武术教学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9(9).

[6]吴卫军.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策略研究[J].击·武术科学,2013 (9):65-66.

[7]李凤梅.解析少儿武术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30):637-639.

责任编辑:刘海涛

中图分类号:K2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794(2016)02-0089-03

作者简介:付明萍,滁州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及体育人文社会学;李拥军,滁州市教育体育局;郭丽丽,滁州学院体育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基金项目: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6A066)

收稿日期:2016-01-15

猜你喜欢

创编兴趣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对抗类体育游戏的创编
新疆塔塔尔族健身舞创编研究
绘本多样化主题实施《疯狂快递》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谈谈从绘本到绘本剧的创编与指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