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家风险偏好、产权性质与公司盈余质量

2016-06-21王素莲柴顺天

会计之友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产权性质

王素莲++柴顺天

【摘 要】 以2013年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2012年、2013年年报数据,考察了企业家风险偏好对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并从产权性质的角度考察了二者关系的作用程度。研究发现:企业家风险偏好与盈余质量负相关,企业家风险偏好越高,盈余质量越低;产权性质对于企业家风险偏好与盈余质量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表现为相比于非国有控制公司,在国有控制公司中,企业家风险偏好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程度较小。本研究有助于理解企业家风险偏好与盈余质量的关系,对于企业家风险承担与风险预见能力的培养、不同产权形式下的公司改革和发展具有一定政策意义。

【关键词】 企业家风险偏好; 产权性质; 盈余质量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12-0053-06

一、引言

盈余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经营成果,具有非常高的信息含量,会计信息使用者在进行相关决策时,往往都将盈余作为最基本的信息资源加以判断。然而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丑闻不断:2010年“洪良国际”通过盈余管理夸大财务业绩、粉饰报表,2011年内蒙古“瑞金矿业”提供的会计账目差异过大,2012年湖南“万福生科”财务造假等,这些现象都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整体的盈余质量很低。由于会计固有的性质和国际会计准则给予公司计算盈余的自由裁量权,拥有决策权的企业家有强烈的动机和较大的便利进行盈余管理,进而影响盈余质量。著名经济学家韦伯斯特在《新世界词典》中把企业家定义为“一个经济冒险事业的组织者,特别是组织、拥有、管理并承担这一事业全部风险的人”。由此看来,企业家的风险偏好是企业家的本质特征,其对风险的认知态度和价值取向作用于公司整体的战略选择,影响到公司盈余的形成和报告过程,从而影响盈余质量。那么,企业家风险偏好与盈余质量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在不同产权性质的作用下,企业家的风险偏好对于盈余质量的影响是否会有所不同?

基于此,本文选取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考察企业家风险偏好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并进一步验证产权性质是否对企业家风险偏好与盈余质量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以期从企业家心理认知和产权性质的角度提供影响盈余质量的相关经验证据,为企业家特质的培养、公司制度建设提供政策启示。

二、文献回顾

在盈余质量的研究方面,以往的大量文献检验了公司特定特征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例如公司规模、董事会独立性、内部控制质量等。

对于我国产权性质与盈余质量的关系,已有研究中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如王化成和佟岩[1]认为控股股东为国有股时盈余质量更低;刘立国和杜莹[2]认为国家股的比例与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正相关,饶茜等[3]的研究表明,最终控制人为政府的企业,盈余管理程度高于最终控制人为非政府的企业。但是,也有学者研究结果表明国有公司的盈余质量较高,雷光勇[4]以1999年成功实施配股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得出,控股股份性质为国家股时,盈余操纵程度越小;薄仙慧和吴联生[5]发现国有控股公司正向盈余管理水平显著低于非国有公司;李四海等[6]的研究表明私有产权企业会计盈余质量显著低于国有产权企业,而且违约风险更高;白露珍[7]以会计准则改革为研究背景,发现会计准则改革后,中央控股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没有发生显著变化,而地方控股公司和民营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均显著提高。

也有学者研究管理者特征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Barua et al.[8]考察了CFO性别与应计项目质量的相关性,发现拥有女性CFO的公司具有更高的应计项目质量和更低的应计项目绝对估计误差。Huang et al.[9]用是否达到分析师的盈余预测以及财务重述衡量财务报告质量,发现了CEO年龄与盈余质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Demerjian et al.[10]从公司效率中分离出管理层的能力指标,检验了管理层的能力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管理者能力越强的公司越不可能发生财务重述,并且具有更高的盈余和应计项目持续性、更低的坏账准备估计误差、更高的应计项目估计质量。鉴于在任职初期,来源于公司外部的CEO与从公司内部晋升的CEO相比,有着更强烈的展示自己能力的动机,Kuang et al.[11]从CEO来源角度研究了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预期并发现了来源于外部的CEO在任职的前些年有着更多的增加利润的盈余操纵,然而,这种盈余管理行为的差异在度过了这一时期后变得不明显。岑维和董娜琼[12]的实证研究发现CEO和CFO的任期与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存在U型曲线关系,高管任期是影响盈余质量的重要因素。何威风[13]从管理者异质性视角,运用高层梯队理论,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分别研究了管理团队人口背景特征、团队异质性特征、团队“垂直对”特征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提出管理者年龄越小,管理团队年龄差异越大、“垂直”关系中上下级年龄差异越大以及从背景特征来看获得晋升机会较小的管理者,发生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大。王兵[14]使用操纵性应计利润表示的盈余质量,研究了内部审计负责人特征与盈余质量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负责人年龄越大、学历越高,越有可能抑制向上操纵利润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公司盈余质量,研究没有发现性别、资历以及工作经验等特征对盈余质量的影响。

梳理相关文献发现:研究管理者人口特征或者管理团队人口特征与盈余质量关系的成果颇丰,而从企业家心理特征研究企业家风险偏好与盈余质量关系的文献比较罕见,更鲜有将产权性质的调节效应纳入企业家风险偏好与盈余质量关系的分析视野。本文的研究任务正是为了弥补前人研究的不足,为研究企业家个人特质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提供经验证据。

三、理论分析及假设提出

经济学理论认为,在不确定条件下,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导致了期望效用的差异。风险厌恶的企业家更可能出于保守考虑选择那些收益较为稳定、增值并不十分显著的项目。正如Abdel[15]提出,考虑到业绩波动对证券价格的负面影响,CEO对风险的厌恶程度越高,业绩的波动越小。对待不确定性环境时,高风险偏好的高层管理人员更愿意发现机会和优势,积极挑战新事物[16]。因此,风险偏好水平较高的企业家往往会乐观地预期未来的结果,选择风险-收益水平高的项目,获得较高的风险溢价。由于风险偏好的存在,还将导致过度自信和过度乐观的心理[17]。风险偏好水平较高的企业家,往往会低估损失、高估收益,其结果很可能导致未来的实际现金流低于预期,引起企业更大幅度的业绩波动。而在公司委托-代理框架下的企业家作为代理人经营企业,对公司股东、债权人等委托人负责,经营失败的损失则更多由委托人承担,这样,偏好风险的企业家为了掩盖盲目冒进的失误,维持自己的职位,往往会利用其掌握的私人信息粉饰财务报表,避免个人利益损失。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

H1:企业家风险偏好与盈余质量负相关。

长期以来,国有控股公司所有者的缺位以及行业地位优势,造成了权责不明、机构设置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由于未按照市场化标准建立起完善的治理和监督机制[18—19],为实际掌握控制权的高层管理者提供了权力寻租的空间。国有控制公司中的管理层多由国家或各级政府任命,负有实现国家或当地政府政绩目标的责任,他们的晋升、薪酬以及政治前途与上级下达目标的完成情况密切相关,所以,国有控制公司中的管理层会为了完成政府目标操纵盈余,以好的公司业绩作为个人在公司内部晋升和政治升迁上的砝码。而非国有控制公司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纯粹的经营目标,非国有控制上市公司中建立起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相互牵制,形成了良好的监督机制,管理人员的选聘趋向职业经理人市场,公司管理层更加用心经营,为公司积累实际财富而不是虚夸利润,同时建立起个人良好的职业声誉。因此,非国有控制公司的业绩更能反映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国有控制公司盈余操纵的动机较强,盈余质量较低。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

H2:不同产权性质的公司盈余质量存在差异。

国有公司由于承担了更多维护社会稳定、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更加注意维护企业形象,能够更好地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公司绩效[20],此外,国有企业的政治关联一般可以通过政府持股、派任高管、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关联并购等方式形成[21],这种与政府的“亲缘”关系使得国有企业取得了民营企业无法相比的政策优惠和资源优势,容易争取到现金流质量更高的投资机会,避免投资损失。因此,国有控制公司的企业家缺乏冒险的勇气,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政治前途,他们往往会接受制度安排,在既定的优势和机会下制定更加稳定的公司政策,避免收益大幅度波动带来的公司特有风险增加[22],以获得政府的信任,稳定投资者的心态。

而非国有控制公司特别是民营企业,它们依靠个人或家族积累的财富发展,公司的发展壮大需要企业家不断的开拓进取,为公司谋求发展空间。非国有控制公司的企业家具有更大的风险承担意识和勇气,相应的,公司承担的风险损失也较多,更有可能为了弥补冒风险的失误来操纵盈余。企业家风险偏好对非国有控制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将大于国有控制公司。由此,本文提出假设3。

H3:产权性质对于企业家风险偏好与盈余质量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相比于非国有控制的公司,在国有控制的公司中,企业家风险偏好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程度较小。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公司盈余质量属于经营管理层面的问题,故而本文将企业家界定为在公司中具有实际经营决策权的高层核心领导者,由于各公司职位设置不同,以CEO、首席执行官、总裁、总经理等职位名称来确定企业家人选。本文选取2013年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2012年、2013年的数据按照以下过程进行筛选:(1)剔除同时发行B股、H股或在海外上市的公司;(2)剔除ST类、PT类公司;(3)剔除企业家任职时间不足6个月的公司,因为企业家任职时间太短不足以对当期财务报告施加重大影响;(4)剔除上市期间不足两个财务报告期的公司;(5)剔除企业家信息缺失以及其他所需数据缺失较为严重的公司。最终样本数为1 046家公司,样本分布为主板444家,中小板437家,创业板165家。本文数据主要来自于国泰安CSMAR数据库,部分缺失数据通过查阅巨潮资讯网、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进行补充。数据处理使用的软件有Excel、Stata 12.1、SPSS 19.0。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变量ABSDA的最小值为3.64×10-5,最大值为1.0321,均值为0.0636,标准差为0.0624,表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着盈余操纵现象,不同公司之间盈余操纵程度差异较大,即盈余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变量RiskPreference的最小值为1.81×10-5,最大值为0.5792,均值为0.1723,标准差为0.0928,说明企业家风险偏好水平差异较大;变量State的均值为0.29,说明国有控制的公司占全部样本的29%,非国有控制公司占样本公司总数的大部分,从前述样本分布来看,民营企业作为主力的中小板、创业板公司占所有样本的大多数,导致本文研究样本中国有控制公司总数偏少。

(二)相关性分析(见表3)

根据表3得到的pearson相关系数可以发现,风险偏好、产权性质与盈余操纵程度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呈正相关关系,即与盈余质量负相关,后文将结合控制变量在模型中对相关性做进一步验证。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成长性、托宾Q值、资产收益率与盈余操纵程度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操纵程度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审计意见类型与盈余操纵程度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负相关。

(三)回归结果分析

为了避免模型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进行了共线性诊断,见表4。

共线性诊断的结果显示,所有模型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值)均没有超过2,容忍度(Tolerance)全部在0.1以上,说明本文的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本文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通过表5可以看出各个回归模型显著,拟合优度良好。

模型(1)检验了控制变量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公司规模、成长性、增长机会与ABSDA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ABSDA在10%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审计意见类型与ABSDA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公司规模越大、成长性越高、增长机会越大、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越可能发生盈余操纵,盈余质量越低;审计报告出具无保留审计意见时,不存在盈余操纵,具有较高的盈余质量。在后面的模型中,上述控制变量与盈余质量的显著相关关系仍然存在。

模型(2)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自变量企业家风险偏好变量,考察了企业家风险偏好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模型(2)回归结果显示,企业家风险偏好与ABSDA在5%显著性水平上回归系数为正,表明企业家风险偏好与盈余质量显著负相关。企业家的风险偏好水平越高,企业家因为冒进而产生的决策失误和操纵利润的投机成分就越多,从而盈余操纵程度越大,盈余质量越差。H1得到证实。

模型(3)进一步加入产权性质变量,考察产权性质对盈余质量的影响。在企业家风险偏好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产权性质(是否为国有控制)与ABSDA正相关,但不显著,H2未得到验证。可能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营资本的注入,国有控制的公司在管理层的选聘方式和范围有所改变,开始将选人用人的眼光投向职业经理人市场,公司内部管理僵化的问题有所改善,与非国有控制公司相比,并未显示出盈余质量上的显著差异。

为了检验产权性质对企业家风险偏好与盈余质量关系的调节效应,在模型(3)的基础上加入企业家风险偏好与产权性质的乘积项,见模型(4)。乘积项加入后,拟合优度从模型(3)中的24.0%提高到24.3%,拟合优度的增加趋势表明存在调节效应。从回归系数来看,RiskPreference×State与ABSDA在5%水平上显著负相关,即与盈余质量正相关,说明产权性质对于企业家风险偏好与盈余质量的关系的调节作用是显著的。国有控制的性质减弱了企业家风险偏好对于盈余质量的负面影响,H3得以证实。此外,随着乘积项的加入,RiskPreference与ABSDA仍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显著性水平从5%提高到了1%,State与ABSDA的关系仍然不显著,对H1、H2的检验结果不变。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消除极端值的影响,采用以下两种办法分别进行回归:(1)将盈余质量变量和风险偏好变量的上、下1%分位数Winsorize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2)将盈余质量变量、风险偏好变量和控制变量中的公司特征变量进行上下1%分位数Winsorize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对连续变量上、下1%分位数进行Winsorize处理后的回归结果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本文研究结果整体上不受异常值的影响。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家风险偏好与盈余质量负相关,企业家风险偏好越高,盈余质量越低;(2)国有控制公司盈余质量较差,但不具有显著性;(3)产权性质对于企业家风险偏好与盈余质量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表现为相比于非国有控制公司,在国有控制的公司中,企业家风险偏好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程度较小。

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提出政策建议:第一,合理利用企业家冒险精神,提高企业家对风险的预见能力。企业要保持前进的动力,需要企业家在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过程中承担风险,同时,必须提高企业家对风险决策结果准确性的预见能力,减少企业家决策失误带来的盈余操纵动机,提高盈余质量。第二,完善国有控制公司的用人机制和激励体系,强化公司治理。应提高企业选聘企业家的自主性和市场化程度,并通过完善的激励体系和监督机制,降低代理成本,使管理人员勤勉尽责,而不是更多考虑个人私利。第三,给予非国有控制公司更多的支持与优惠,提高公司风险防范能力。政府要加强对非国有控制公司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并从施予政策支持和健全公司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两方面帮助非国有控制公司抵御和化解风险,进而抑制企业家的盈余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 王化成,佟岩.控股股东与盈余质量——基于盈余反应系数的考察[J].会计研究,2006(2):66-73.

[2] 刘立国,杜莹.公司治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3(2):28-36.

[3] 饶茜,晏国菀,康康.终级产权理论视角的股权性质与盈余管理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6):69-73.

[4] 雷光勇,刘慧龙.大股东控制、融资规模与盈余管理程度[J].管理世界,2006(1):129-136.

[5] 薄仙慧,吴联生.国有控股与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盈余管理视角[J].经济研究,2009(2):81-91.

[6] 李四海,蔡宏标,张俭.产权性质、会计盈余质量与银行信贷决策——信贷歧视抑或风险防范[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5(5):78-87.

[7] 白露珍.会计准则改革、实际控制人性质与盈余管理[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34(1):47-51.

[8] BARUA A,DAVIDSON L F,RAMA D V,et al. CFO gender and accruals quality[J]. Accounting Horizons,2010,24(1):25-40.

[9] HUANG H W,ROSE-GREEN E,LEE C C. CEO Age and Financial Reporting Quality[J]. Accounting Horizons,2012,26(4):725-740.

[10] DEMERJIAN P R,LEV B,LEWIS M F,et al. Managerial Ability and Earnings Quality[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13,88(2):463-498.

[11] KUANG Y F,QIN B,WIELHOUWER J L. CEO Origin and Accrual-Based Earnings Management[J]. Accounting Horizons,2014,28(3):605-626.

[12] 岑维,董娜琼.高管任期、盈余质量与真实盈余管理[J].现代财经,2015(6):55-113.

[13] 何威风.管理者异质性视角下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8):109-114.

[14] 王兵.内部审计负责人特征与公司盈余质量关系研究[J].审计研究,2014(3):75-83.

[15] ABDEL-KHALIK A R.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EO Risk Aversion and the Propensity to Smooth Earnings Volatility[J]. Journal of Accounting,Auditing & Finance,2006,22(2): 201-235.

[16] COLLINS O,MOORE D.The Enterprising Man[M].East Lansing: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1964:42.

[17] ROLL R. The hubris hypothesis of corporate takeovers[J]. Journal of Business,1986,59(2):197-216.

[18] 李莹.COSO框架变革方向与我国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改革[J].财经问题研究,2015(1):125-129.

[19] 熊晓玲.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3(6):72-73.

[20] 王鹏.投资者保护、代理成本与公司绩效[J].经济研究,2008(2):68-82.

[21] 张立民,邢春玉,温菊英.国有企业政治关联、政府审计质量与企业绩效[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5(5):3-14.

[22] 龚光明,曾照存.公司特有风险、管理者风险特质与企业投资效率——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1):67-75.

[23] 黄梅,夏新平.操纵性应计利润模型检验盈余管理能力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9,12(5):136-143.

[24] 陈武朝.经济周期、行业周期性与盈余管理程度——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13,16(3):26-35.

[25] 何威风,刘启亮,刘永丽.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盈余管理行为研究[J].投资研究,2011,30(11):73-92.

[26] 汤颖梅,王怀明,白云峰.CEO特征、风险偏好与企业研发支出[J].中国科技论坛,2011(10):89-95.

[27] 夏立军,方轶强.政府控制、治理环境与公司价值——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05(5):40-51.

[28] 林志伟.非标意见与债务融资——基于银行借款和债务期限结构的经验证据[J].证券市场导报,2011(10):34.

猜你喜欢

产权性质
高管权力与企业并购绩效研究 
高管薪酬管制、产权性质与双重代理成本
外部冲击、企业投资与产权性质
企业产权性质、治理结构与社会责任信息披露
信贷政策、产权性质与资本结构关系
不同产权性质与成本粘性差异
产权性质、高管薪酬与企业多元化经营
会税差异与产权性质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
银行贷款对公司非效率投资的影响
产权性质、制度环境与高管隐性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