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课程文化构建缺失文化自觉

2016-05-14钟勇为冯雯程思慧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化自觉构建

钟勇为 冯雯 程思慧

摘 要 通过笔者在M校为期数月的田野调查,揭示了M校英语课程文化构建现状。调查发现,不少英语教师注重在知识层面将英语语言的规则教给学生,而忽视英语语言文化中文化情操的陶冶,无法做到将英语语言文化真正融会贯通到教育教学中。这实际意味着英语课程文化构建主体缺乏必要的觉知、自为,是一种缺失文化自觉的表现。今后英语教师须加强研习,积极提升并彰显课程理性。

关键词 英语课程文化 构建 文化自觉 课程理性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课程文化视野的生成,使课程文化研究得以产生,课程文化研究的展开,使课程文化有机会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范畴[1]。课程文化作为研究对象进入我国教育视域的时间并不长,但它却拓宽了课程研究的视野。以课程文化构建这一主题为例,学者们基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比较典型的有:郝德永秉持后现代理论视角对课程与文化的关系作了全新解读,进而阐述了一种着眼于文化批判与生成的建构性课程文化模式[2]。范兆雄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对课程文化特质的传播、变迁及课程文化发展的本质与特征作了较为系统的研讨[3];王德如指出,课程文化自觉的基本途径是课程文化自觉的核心问题,并认为课程文化自觉有三条基本途径:传统课程文化寻根、国际课程文化理解、本土课程文化生成[4];程红兵则基于课程文化与学校文化之关系视角并以某中学为例探讨了课程文化建设及其影响[5]。

近十年来,有学者开始关注具体某一学科的课程文化建设问题。以英语课程文化构建为例,张伊娜就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意识目标作文本解读后指出,文化意识的培养不应只限于文化内容的教学,而更应该是一个过程教学[6]。杨柳探讨了英语课程文化失衡的现象及成因,并提出了诸如引入“中国英语”等解决对策[7]。王艳薇通过社会调查和对教科书的文本分析后指出,英语教学实践中存在文化因素设置忽视非言语交际、同一单元文化信息安排过多、教师文化知识不足、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文化教学的实施没有落到实处、学生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等问题[8]。郭宝仙则从中日教科书比较的视角对英语教科书中应怎样安排传统文化进行了探讨[9]。李妍妍探讨了构建英语文化品格应遵循的若干原则,认为新课改下应该把英语教育的价值取向内涵定义为体验文化、接触文化、批判文化、认同文化、理解文化[10]。但此类研究多基于英语课堂或教科书对英语课程文化构建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一般性的探讨,缺乏反映英语课程文化构建主体的理念及其所营造的课程文化的研究成果,故而未能很好地揭示英语课程文化建设中“人”的问题。为此,我们设计并开展了如下调查。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M校创办于一九五六年,一九九四年Z市学校布局调整后,成为市区规模较大的初中之一。学校现有32个教学班,学生近1600人。M校多年来一直秉承“展望未来,任重道远”的办学理念,坚持发扬“团结爱校、文明守纪、严谨求实、勤奋进取”的校风,“爱、严、勤、实”的教风,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始终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方向,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德育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积极优化教学过程和育人环境,努力促进“勤学、上进”的学风形成,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M校对英语教学的规范化相当重视,对如何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也开展过一些教学改革,这也是笔者选取M校作为此次田野调查主要对象的原因。此外,M校经常开展微格教学,而且每一个工作周都会随机抽取任何一个年级的英语课作为公开课,从而有利于我们观察、了解该校英语课程文化构建的实然状况。

英语课程文化是一种以英语语言文化为依托,反映英语课程中所关涉到的物质载体与精神价值,具有行为性、动态性、过程性、整合性的亚课程文化。基于此,近年我们围绕英语课程的相关物质载体及课程实施主体的认知,通过实地考察、问卷及访谈调查等形式,在M校开展了田野调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课程文化空间与内容载体

课程文化空间在此指的是课程营造特定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形式的物质空间。M校英语课程的开展空间主要是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室,有公开课会适时调整到阶梯教室。教室内部是师生进行英语教学的最主要场所,也是学生一天中接触到英语时间最长的场所。《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英语教学的三维目标,尤其强调的是兴趣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室内部墙壁应本着培养兴趣、展示成果、养成习惯、营造氛围的基本原则来布置。该校虽然没有情境化、活动化的英语专用教室,但有微格教学教室和英语听力教室,32间教室内都安装了多媒体,且几乎每个教室都设有“英语角”或英语学习园地(ShowWall),墙上都贴了每位同学的英文名、英语课分组教学的分组详情以及每个同学的英文座右铭……总体而言,该校课程文化氛围创设局限于教室,尚未拓展更大的课程文化空间。

课程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载体是教材。教材深度和广度的差异是课程文化生命鲜活度的重要体现。不可否认,当下英语教材已初步建立起了系统整体观念、民主平等原则、尊重多元、差异思想和动态发展等观点。但教材的编写者和出版者对教材内容的选择仍存在着科学主义、政治学等方面的考虑,依然显示了工具理性的强势地位[11]。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英语教材的深度。另一方面,教材版本多样化的实现,一定程度上给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选择不同版本教材和编制校本课程的权力。政策设计者的愿望是在维护文化整体性和统一性的基础上,不失地域文化或校园文化特色。从我们和该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交谈中得知,Z市初中英语教材大都还是由市教育局确定,虽然学校有自主选择教材的权利,但M校放弃了这项权利。该校长表示老师平时上课就很忙,还要批改作业、值周、辅导自习等,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做诸如编写校本英语教材这些额外的工作,还表示老师们也没有能力去编制像样的校本教材。

2.课程组织形式

课程组织形式在此指的是以英语文化为主要讨论内容,吸引群体在英语课程中有秩序地被组织起来或无意识自发地组织起来的一种群体学习形式。M校英语课程基本上都采取“学展评”这一小组组织形式。“学展评”即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依据各小组学生参与互动的频率和效果适当给予加分,每次课后的各组加分记录在案,每月初学校会要求教师提供上个月的先进小组名单,每班仅有一组。以小组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互动的积极性,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能及时纠正组内成员的个别错误,大大改善了过去学生不敢说、教师学生课堂有隔阂的问题。这个讨论-发言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提升和自我检验的过程,也体现了课堂中师生、生生话语权的争夺,是M校合作学习应用到英语课程教学中的一大进步。当然,有的班级由于教师引导不够,一些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能否获得年级先进学展评小组,能否获得期末考试的最终加分上,课程学习的功利主义色彩比较明显。

经过为期四个月的观察发现,英语课程尽管有“学展评”,但M校的大部分英语教师趋向于被动教授,拘泥于教材和教师指导用书,只有少部分的英语教师主动教授,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来重建课程,注重学的设计。与此相映成趣的是,M校主动学习的学生比较少,成绩优异但仍显被动学习的学生不在少数,学生普遍觉得英语学习比较痛苦,厌恶英语的情绪潜滋暗长。我们不清楚其主因是语言类的学习记忆任务比较繁重,还是教师教法不当且施加了过大的压力。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教师被动教和学生被动学使得师生双方都失去活力,课程文化生命显得压抑、干瘪。

3.课程观及教学主体观

对课程的认识所营造出的文化精神,决定着课程文化的品质与取向。对课程的认识在此意指对英语课程教育性的认知,即英语课程除了教会学生英语语言外,还应教会学生什么?调查发现,M校大部分英语教师认为英语课程的应然教育是“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英语考试”、“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而非“英语国家文化的认知”、“英语和中文的融会贯通教学”、“以发展与协调的眼光学习人文学科”。此外,多数教师对英语课程的构成要素认识模糊,只有小部分教师知晓英语课程不单单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所组成。在这种比较偏狭、陈旧的课程观主导下,实践中这些教师更多的是教给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或者说教给学生英语文化的成果,却缺乏对学生英语文化思维和英语思维方式的培育与赏析。而学生在课堂中习得的更多的是英语语言文化,但难以理解英语文化知识和英语文化精神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状况如人所言“没有从整体的理想教育出发,实现课程文化品质的超越,实则只抓住了局部问题的认知,对总体问题的认知有所缺乏”[12]。

教学主体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侧重点和教学效果。调查发现,学生主体说乃是M校英语教师的主流看法。然而,在观察M校英语课堂的过程中,根据笔者记录下的师生发言时间和所体察到的教学样态表明,教师却为教学过程的实然主体。这种知与行相背离的状况值得我们反思。当然,也有少部分教师持“师生”双重主体观,认为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是双方既互为双重主体又彼此互为认知客体的关系。在这种教学主体观影响下,他们倾向于把深层的英语课程文化价值向表层的文化形态融合,把活的英语课程文化精神从静态的教材文化中突破出来,引导学生从所学的书本知识中自主总结,从而提炼出最能激发起自身学习兴趣的那一部分并和教师互动起来,使得整个课堂的展开灵动起来,活化起来。遗憾的是,持这种观念尤其在实践中促成课程文化合理建构与提升的教师比例少之又少。

现实中不少教师往往将英语课程文化构建片面地理解为英语文化教学,注重在知识层面将英语语言的规则教给学生,而忽视英语语言文化中文化情操的陶冶,无法做到将英语语言文化真正融会贯通到教育教学中去,无法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角度对英语语言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切性的分析,以至于大部分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英语和享受英语,而更多是在被动的状态下接收着各种应试信息。这不仅仅是M校存在的问题,许多学校同样存在着英语课程文化构建主体缺乏觉知、自为的问题。这实际上是一种缺失文化自觉的表现,也必然会导致英语课程文化构建步入误区、弯路。不难发现,这些学校所创设的英语课程文化缺乏开放的文化胸襟,课程文化生命显得被动,课程文化品质趋于平庸,课程文化意识较为淡薄。事实上,合理的课程文化构建必然是自在的课程文化与自觉的课程文化的交互作用和同步转型,是一个彰显和充盈课程理性的过程。“课程理性是课程文化自觉的本质,具体体现为开放的课程文化胸襟、鲜活的课程文化生命、超越的课程文化品质、构建主体的课程文化意识等特点。”[13]在此,期盼有关教师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加强研习,积极提升并彰显课程理性,进而促成英语课程文化的合理构建。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等,著.课程文化[M].于强,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2]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 范兆雄.课程文化发展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王德如.课程文化自觉的基本途径[J].课程·教材·教法,2007(10).

[5] 程红兵.课程文化建设及其影响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6] 张伊娜.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文化意识目标解读[J].基础英语教育,2005(10).

[7] 杨柳.英语课程的文化失衡现象及对策[J].英语教师,2008(11).

[8] 王艳薇.校英语课程的文化因素分析与文化教学优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9] 郭宝仙.英语课程中的传统文化:中日教科书比较的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4(1).

[10] 李妍妍.试论我国英语课程的文化重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2014(8).

[11] 靳玉乐,陈妙娥.新课程改革的文化哲学探讨[J].教育研究,2003(3).

[12] 苗丽霞.近20年我国英语文化教学研究述评[J].中国外语,2007(6).

[13] 王德如.课程文化自觉:意义、本质及特点[J].教育研究,2007(9).

【责任编辑 王 颖】

猜你喜欢

文化自觉构建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