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视角下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

2016-05-14魏先龙王运武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多视角教育信息化启示

魏先龙 王运武

摘要 作为信息技术与教育发展深度融合的产物,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深化教育领域改革、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地理因素、历史因素等客观原因的影响,我国各地区之间综合发展水平差距较为明显,这也极大影响了教育信息化整体的平衡发展。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得不到有效改善,必然会引发新的教育问题,影响教育公平的实现。从不同视角对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明确教育信息化平衡发展的重要性,更能从不同层面对该问题的改善提出合理化意见,从而更好地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提升我国综合国力。

关键词 多视角 教育信息化 不平衡 启示

在当前信息时代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下,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已成为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重要法宝。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发展存在差距,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阻碍教育公平的实现。

就我国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整体情况而言,一方面,由于地区经济、文化和理念等方面的差距,东部沿海地区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要优于中、西部偏远地区;另一方面,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差异性,城市学校占据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教育信息化水平明显强于农村地区。就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表现而言,当前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信息化资源建设、信息化应用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从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类型来说,基础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信息化、职业教育信息化和特殊教育信息化都存在不同的不平衡现象。

针对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从多理论视角出发,可以更为全面地看待问题,全面寻求合理的可行性方案,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一、哲学视角:认清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

“平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术语,它是指事物处在量变阶段所显现的面貌,是绝对的、永恒的运动中所表现的暂时的、相对的静止。平衡之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的存在直接影响着自然、人类和思维等各个领域,影响着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发挥着有形无形的巨大作用,并为人们认识、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所利用[1]。“不平衡”作为自然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指:“一个自然物的诸多因素在比例关系上不在那个应有的定值之内,诸因素之间表现出不协调、不和谐、不一致、不适应或不均衡的关系时,这时候该物质所处的状态就谓之不平衡状态。”[2]

对立性和统一性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平衡与不平衡始终是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平衡与不平衡两者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互为条件,又相互排斥,相互抗争。一个时期的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其必将被新的不平衡所打破,然后又趋向于新的平衡,周而复始,不断运动。“平衡——不平衡——平衡”这一过程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量变积累形成质变的结果,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飞跃、质的变化,是一种扬弃。

教育信息化的产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源于教育对信息化的迫切需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过程就是信息化建设不断适应、满足教育需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平衡是暂时的、相对的,新需求的出现又会打破这种平衡,造成新的不平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归根结底也是一个“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因而教育信息化处于发展不平衡状态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如果措施得当,教育信息化发展也将会迈入新台阶,达到发展平衡的新状态。

二、生态学视角:影响教育信息化发展平衡的生态因子分析

教育生态系统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教育主体部分和非教育主体部分。教育主体部分主要由教师和学生组成,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非教育主体部分包括教育所需的传播媒介等工具以及教育环境。教育生态系统除了有组成要素外,还需要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既可以直接进行信息传递,也可以通过传播媒介、教育媒体等中介手段进行知识信息的交流,形成教育生态系统内部的能量流动。

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掀起了教育领域改革的浪潮,改革的过程是漫长的、艰辛的,但结果是美好的。当教育信息化从原先侵入教育生态系统的“不速之客”,发展到能够广泛应用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进教育生态系统之中,使之达到新的平衡状态,那么教育的发展也将达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当前,由于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这势必会影响教育生态系统新平衡状态的实现。

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等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之为生态因子。在教育信息化这个环境中,多个生态因子的共同作用造成了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现状。经济因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不能忽视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经济因素的影响;观念因子,对于新兴发展事物,有些人持抵触态度,而另一些人则盲目跟风,例如,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等一系列的不正确的建设观念,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稳定发展;技术因子,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必须以技术的革新为基础,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技术发展的速度日新月异,教育信息化技术建设既不能一味守旧,也不能一味跟风求新,要对教育信息化发展做出合理规划,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人力因子,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工作最后还是要靠人来完成,尤其是要依靠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教师。专业人才的作用主要在于可以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指导;教师的作用在于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教学,实现教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在偏远落后地区,人力资源极度匮乏,这也是造成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社会学视角: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容易拉大“信息鸿沟”

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的社会,但是社会不是由自然人组成的,一个人必须不断提升其社会属性,才能更好地适应生活,这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化(socialization)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3]。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知,自我实现是最高层的需要,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有很多途径,接受良好的教育就是其中之一。教育可以使人学到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及技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从而实现自我的个人价值。

教育信息化的产生与发展,就是为了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使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教育信息化建设拓宽了人们的学习道路,丰富了人们的知识储备,是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由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文化因素等原因,我国各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呈现不平衡态势。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使得人们对新知识、新技能的理解和获取产生差距,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这都容易造成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直接拉大了人与人之间信息素养的差距。在如今的信息化社会中,信息素养低的人在工作、生活中将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无法在短时间内满足人自我实现的需求;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薄弱的人在知识的获取途径上受到限制,这对于人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将受到影响。

考虑到信息化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日益增大,在竞争日益剧烈的信息社会中,让人人都有平等获得信息的机会,已经不仅仅是民主权利的问题,而是发展权、生存权的问题了[4]。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已经不单单是教育领域值得关注的问题,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因而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

四、多视角研究对于改善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启示

1.方法得当,遵循教育信息化质变的发展规律

矛盾分析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同时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教育信息化发展量变的过程需要有正确的方法论进行指导,否则会适得其反。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在当前发展的历史时期,中西部地区受限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一方面,国家相关政策应加大对中西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扶持力度,例如财政补贴、技术支持等。同时,东部教育信息化发达地区也要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积极推进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为薄弱地区提供更多的宝贵经验。发达地区和薄弱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对中国实现综合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帮助,两者缺一不可。另一方面,针对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困境,相关决策者应学会抓问题的核心,不能“病急乱投医”,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尤其对于发展落后地区,面临的问题比较多,全面、盲目地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可能会造成新的困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才是发展的上上之策。

(2)坚持内因、外因相统一的发展观点

教育信息化发展落后地区一方面要坚持自力更生的发展思想,不能将发展的希望全部寄托于国家的支持和其他地区的支援,相关决策者应根据本地区发展实情,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建设工作。另一方面,由于教育信息化发展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缓慢,技术缺口大等,也需要外部对其的发展支持,这对加速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可以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只有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发展思路,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提高地区竞争力,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2.和谐生态,构建教育信息化生存的适度空间

尽管教育信息化当前发展面临着一些外在非和谐因素的影响,但依据教育生态的基本原理,按照教育生态自身发展的规律办事,相信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会有所改变。

(1)对症下药,摆脱限制因子束缚

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是指达到或超过生物耐受限度的因子[5]。限制因子的存在,极大地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成为生物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影响因素有很多,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等前提条件下,影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限制因子存在差异。因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科学规划,不能盲目跟风,找出影响发展的关键限制因子,对症下药,尽力将限制因子的制约降到最低,实现本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2)因地制宜,遵循耐度定律

“耐度定律”概念由谢尔福德首次提出,它指的是生物要生存繁衍必须要有适宜的外部环境,如果其中的一个因子超过其耐受度,就可导致一个种群的灭绝(Shelford,1913)[6]。根据“耐度定律”可知,生态系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依赖于适宜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由生态因子构成,生态因子在适宜的范围内,生态环境适合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如果超过范围,则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也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追寻统一的指标,忽略人的因素,导致建设环境失衡,造成更大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

(3)强化沟通,破除花盆效应

花盆效应在生态学中又被称为局部生态环境效应。花盆是一个半人工的模拟生态系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具有较大的局限性[7]。生物体一旦离开花盆,那么它也就失去了生存能力。教育信息化建设如果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环境,脱离外部现实环境,无法满足实际运用需要,那么就会产生花盆效应,限制了教育信息化的生存空间,这就需要加强沟通交流,拓宽教育信息化生存环境,而不局限于自己的“生存土壤”中。例如,教师之间加强沟通,分享信息化教学经验,提升彼此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建设,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

3.牢记使命,发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育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于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它的存在不应成为约束教育均衡发展的阻碍。当前,由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等条件限制,各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来说,东南部沿海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普遍偏高,而中西部偏远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这种局面长期存在下去,势必会拉大原本存在的教育差距,离教育公平的实现渐行渐远,改善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已刻不容缓。

(1)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不论是在东部地区,还是在中、西部地区,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都要分析自己的教育需求,在现有的基础上,在政府的引导和作用下,推动教学的发展,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动教育现代化[8]。在“中国梦”的指引下,各区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身需求,将教育信息化工作落实到实处,各地又好又快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不断缩小发展差距,减轻社会发展压力,这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2)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社会学的研究范畴中,“人”这一关键要素必不可少。社会学中研究的“人”具有两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又称为人的生物性,它是指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身体和行为特征;人的社会性是指个人通过参与社会生活,以及作为社会的一员而表现出的特殊特征。自然属性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属性指导人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都有重要影响。“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改善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需要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样教育信息化发展才能保持不竭动力。

(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让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走向世界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国梦”的提出与广大的国际社会致力于推动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相对接,因而“中国梦”也是世界的梦[9]。我国教育信息化起步比较晚,整体发展水平还不太高,各地区须要发挥后发优势,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开辟出符合本地区发展实际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从而提升整体教育质量,增强综合国力,更好地为世界的和平稳定做出贡献。

随着信息化发展的深入,教育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左右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它已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标准[10]。教育信息化发展走什么样的道路将直接关系着未来我国教育的发展走向,对教育公平的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从不同视角去看待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既拓宽了对该问题的研究思路,有助于吸引更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关注该问题,同时也为改善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更多合理化的建议,为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献计献策。改善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问题,使得更多人能够享受到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变革性影响,这必将会为我国未来教育领域改革与发展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影聪.初论平衡——关于哲学一个重要范畴之浅见[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3(2).

[2] 李瑞清.哲学视野中的社会发展不平衡[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2).

[3]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简明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 熊才平,楼广东.多角度审视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性失衡问题[J].教育研究,2004(7).

[5] 汪颖,解利.教育生态学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0(11).

[6] 罗勇为.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6).

[7] 李彦敏,安素平,孙鲲.生态学视域下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厦门市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2011(4).

[8] 王珠珠.教育信息化战略与应用策略[N].黔西南日报,2014-03-19.

[9] 张丽萍.论“中国梦”的世界意义[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10] 魏先龙,王运武.日本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概览及其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3(9).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多视角教育信息化启示
浅论莫言的小说创作特色
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理念与行为影响的多视角研究
论女性声乐的艺术研究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会计准则变革对企业理念与行为影响的多视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