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伦理变革及趋向

2016-05-14李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趋向变革伦理

李锐

摘 要教育的伦理内涵在不同时代、不同政治背景下被赋予了不同的阐释,无论是自觉还是被动,教育伦理都处于变与不变、坚守与遗弃的抉择中,经受着各种社会变革及思潮的洗礼和考验。对教育伦理变革轨迹的梳理和反思,既是教育的要求,也是伦理价值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有利于明晰其未来走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教育伦理应明晰内涵,走出多重困境,以符合时代要求。

关键词教育 伦理 变革 趋向

如果说伦理学是关于核心价值观的学问,那么教育伦理就是关于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论。伦理学探讨人的生命价值的问题,教育是帮助人确立个人价值,获得生命意义,于是教育自诞生之日起便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教育如向日葵一样追随生命和时代的阳光,任何逆时代反人类的价值观念只能存在于暗夜,一触光明即刻消解。历史上任何教育体制无不是建立在一种核心价值观之上,教育伦理可以成为一个社会伦理价值的聚焦点,并对整个社会价值观能够起到重大影响。教育伦理可以无限拓展其内涵,变革其实践方式,不断吸收社会伦理的历史成果和最新命题,演绎分解消化以适应教育变革的需要。任何理论都需要精细的阐释与实际的演绎,以得到验证并构建更加完善的体系。国内基础教育伦理需要与过去、国外的伦理价值取向作一比较来明晰自己的特点和位置。

一、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伦理的三次变革

1.“十七年”教育伦理的构建与生成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爆发的十七年里,国家教育文化事业恢复发展并迅速走向繁荣,教育伦理中充溢着万象更新、自信自强的氛围,集体主义、国家意识、奉献精神得到极大张扬,理想信念教育得到强化,家国一体,国家社会与每个家庭、个人联系异常紧密。整个国家积极推进改善教育环境、消灭文盲等工作,如简化汉字以适应普通民众的扫盲教育等,教育资源均衡化、公平化是大势所趋,成为时代需要。敌我分明的阶级斗争伦理价值在特定时期仍是伦理价值的重要内容。苏联的教育理论价值思想成为主体部分,自觉“接受了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整个理论体系”[1]。对解放前党在教育方面的理论探索进行了继承,伦理典型的确立,平民教育思想、实用教育主义等以及对民间传统教育伦理的批判。如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可以视为一场对于教育伦理的革命性批判,这次运动要确立教育的政治本位,从政治上否定乡绅对教育的伦理影响,否定改良主义倾向,强化政府责任和党对教育的绝对控制;人性善恶评价转变为制度优劣评判,国家在教育方面的绝对权威性更加彰显。

2.文革期间教育伦理被广泛弃毁颠覆

文革中出现的“臭老九”“牛鬼蛇神”等一系列对知识分子的称呼和“批林批孔”“交白卷”等事件使教育的尊严被无情践踏,对思想价值观的批斗和革命使教育者被丑化,教育的功能被弱化,在缺乏伦理价值标准的年代出现了群魔乱舞的现象,整个中华民族遭到了一场摒弃伦理价值的浩劫。伦理价值的根脉被无情斩断,儒家等传统教育伦理思想受到批斗和践踏,国外的教育学说被弃之不用,历史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盛行。伦理价值的空白期就是人类文明的危机期。“造反有理”、否定历史、怀疑一切等使社会伦理、家庭伦理也面临倾覆,教育伦理价值观失去了支撑与血脉。知识青年下乡、知识分子改造本质是一场思想与伦理价值观上的改造,成为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伦理思想的发力点。

文革后遗症至今对教育伦理仍具有很大的侵蚀威胁,在教育伦理方面的表现为:一是教育的浮夸和过分行政化;二是对于人格的轻视伤害;三是教育中的一些强迫命令等不良方法甚至暴力因素仍有残留。就像当年对于法西斯教育的反思那样,对于教育中过分强调革命和暴力的因素也应该予以反思。当然,文革也证明了人性有阴暗的一面,引发对教育是不是万能的思考,但教育的伦理尊严和神圣性容不得践踏成为共识。文革给予教育的启发首先在于明确了教育是要培养具备理性和良知的公民。

3.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伦理价值内涵的更新与丰富

文革后出现的“伤痕”意识、文化寻根等都是基于伦理思想的反思。教育中个人崇拜、权威崇拜迅速消解,英雄主义的去魅,个人主义的凸显,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代际伦理差异越来越明显。

美国、日本、苏联的教育思想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熟悉,为中国教育伦理思想储备了财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育超越政治的边界,西方丰富的教育伦理思想激励我们从未放松在这一领域的开拓。基础教育剔除了阶级斗争的内容,其价值取向修正为培育“四有”新人,曾经遭受冲击的教育伦理得以回复正轨。教育产业化促进教育普及的同时也加重了公民教育的经济负担。伴随着多元思想观念的传播,对基础教育伦理价值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奉献与回报等伦理取舍动摇了教育伦理的政治权威性,教育伦理与商业伦理也存在诸多的抵触与分歧。在升学导向之下,重点学校集中了更多的优势资源,教育的公平性无法兑现,教育中的人格教育缺失,过分注重升学率和成绩排名等,课外文化课培训异常火爆,教育伦理在功利性争夺下趋向复杂。

二、当下基础教育的伦理特征

1.多元性与变革性并存

教育伦理无法脱离社会伦理的属性和总体环境,却能够成为风向标引领社会伦理的风尚和变革。教育伦理有时与社会伦理价值迥然不同,体现出时空超越性。当下,教育伦理因其丰富性和创造性,价值标准一元化被打破,传播途径多样化。多元化背景下,伦理价值的两难、冲突、争论等问题也越加突出。全球化信息化新媒体时代之下,这种变革由被动变为主动,稳定性被打破,体现为固守与交融、多元与坚持并存,一方面是价值观的融合共享,另一方面则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功利主义之下的众声喧哗和开放包容下的思想解放同时并存。

教育中呈现出不同的伦理价值取向和实验流派,体现出对不同教育伦理的强调取舍,体现出主流支流暗流共存的现象。实验性带来的不同的理论主张,充实了教育伦理的思想内涵,且教育目标更趋向一致。教育的潜能和活力被极大地激发了出来,并直接影响了课堂伦理的构建和改革,如师生平等,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同时教育实验的真实效果也常常被打上问号。

2.时代性与传统性并存

基于文明进化理论,伦理价值有与时俱进的特点,现代人文明进化主要表现在伦理价值的提升上,伦理价值的进化体现在更趋近于人性,不断回归趋近“真善美”,并且使其内涵更加丰富深刻。历史性的发展表现为时代性的诉求,伦理价值对社会的开放度、公正度、文明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教育伦理成为现当代教育伦理的基石和根脉,伦理价值的变革无法脱离其民族传统,现代基因学也揭示了文明的传承具有基因学的特征。教育伦理应具有自我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它是一个创造体、自为体,有自身的行业特性、民族共性、历史传承性,因而在伦理主导和生成上应具有超前性和求真求实的本性,既脚踩大地也仰望星空。教育伦理最终要回答人与社会的价值问题,而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探寻生命的真谛和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各个民族的先贤都对此做出了回答,从而让人类不断摆脱蒙昧,走出精神的恐惧和黑暗,走向内心的觉醒和光明,不断摆脱奴役,走向自由和富足。教育伦理的传统性和时代性具有共同的指向,传统性是时代性发展的基础和宝库,时代性是传统的未来走向。只有正确对待传统和把握时代诉求才能获得理性,进而推动伦理的时代性变革和发展。

3.交融性和民族性并存

整个世界呈现了多种伦理价值格局,这种价值格局基于宗教、政治、地理环境、文化传统而形成。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与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观点相反,东方价值观主张和谐交融,多重价值不但不会相互冲突斗争,相反还会相互交融共享,政治边疆的伦理界限可能被打破,伦理价值交流借鉴能更深入。网络、电视、电影等信息媒体使交流更加迅捷、深入,加速了伦理价值的共享和融合。在宗教与政治价值之下的教育虽然采用不同的伦理价值主张,却体现出民族性的特点。许多宗教国家,其传统教育伦理受到宗教伦理的影响未曾中断,其教育核心伦理观念还包括尊重知识、热爱智慧,表现出理性与神性的高度一致。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基础教育的伦理趋向

1.规避社会转型的不良影响

新世纪教育伦理思想与整个社会伦理思潮相互激荡,实用主义成为主流,其中出现的功利倾向消解了教育的神圣性,尊师重道的传统伦理越来越淡化;教育的过度商业化让教育成为一部冷冰冰的机器。师生之间情感淡化甚至出现异质化情况,人格教育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大打折扣。其原因:一是商业伦理中功利化在教育中的渗透,教育伦理被商业伦理取代,学校不再是伦理价值的优势场所,教师的伦理价值权威性和优越感丧失;二是传统教育伦理早已在五四时期被驱逐,并经过多次的批判,从未回归;三是伦理思想与意识形态相互渗透,伦理的过度政治化倾向,伦理教育方式的单一和强制性,缺乏修身的融入,仪式化被忽视,没有层级性、科学性,伦理知识化、理论化、口号化,过于高大上,难以企及。

在社会转型背景下需要警惕的是,教育在商业化的步步挤兑下大有边缘化趋势,地方教育空间和实际投入不断遭到挤压和侵占。甚至出现教育利益寻租的情况,同时公众对于公共事务缺乏有效参与,导致高楼大厦建了不少但教育用地越来越少、经济增长了但教育资源稀缺了的现象。教育可以不拒绝商业化,但要守牢教育伦理的原则。在这种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一根定海神针。

2.呼唤传统教育伦理的回归

教育伦理具有一脉相承的民族性、地域性特点,斩断传统就是自断经脉。传统教育伦理对当下教育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弥补了教育中人格教育的缺失;二是弥补了教育伦理中生活教育的弱化;三是补充了情感教育和生命教育,引导教育回归真善美。

新世纪以来,免除学杂费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公平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国悠久而博大的教育伦理价值重新得到了广泛的推崇和实践。因为以理智的态度对待、重估传统,教育伦理有了源头活水,教育伦理价值更加完善,传统文化中的孝悌忠信等正在重塑教育伦理生态,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的定位得到强调。从师资到课堂,伦理教育实践正在展开,改革实验比比皆是。但要警惕传统伦理教育被商业绑架的情况,也要警惕在价值理念内容上一元化的倾向,以及对多元化的否定和拒绝;或者过度强调民族性、传统性,否定伦理进化、现代性和交流融合的传统优越论等偏激理念。

3.立足文明发展的前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更注重教育的全面性和满意度,“在基于和谐发展需要的‘合作伦理价值观的引导下,引领我国教育事业往更加健康、繁荣的方向发展。”[2]教育公平、普及贯穿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始终。

当下,核心价值观对基础教育伦理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基于核心价值的思想教育改革有了方向和目标。教育改革要兼顾民族性、意识形态性、历史性、公平性;教育改革将由下而上和由上而下同时进行,改革的氛围从未有这样的活跃和浓郁;教育成为社会和谐的减震器和平衡器。二是教育探索性、实验性、多样性与教育本质的回归并存,教育只有回归本质,一切探索才能有根。三是公众对于教育等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决策制定的参与将进一步加强,教育的公共属性将更加显著。

人类文明总是在经历曲折和反思后才能获得进步,教育伦理最富有创新和改革精神,它往往是人类文明的先行者或集大成者,承担着引导和奠基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几千年以来古今中外人类文明成果的最集中、最先进表达,基础教育伦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之下必然经历深刻的变革和飞速的提升。这是一个伦理融合育新的时代,基于人类共同体的意识,教育正成为中外、古今伦理的实践性共享,教育思想的融合也将更加开放、自觉。从教育主体来看,无论是视野、心态都将更加开阔、开放,并具备更强的接受能力。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论苏联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 罗志敏,黄明东.60年:中国基础教育体制伦理价值观的嬗变[J].教育学术月刊,2009(4).

【责任编辑 白文军】

猜你喜欢

趋向变革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论西夏语动词第二类趋向前缀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网络文学趋向“一本正经”
变革开始了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NP V累了NP”动结式的补语趋向解读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