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教学行为 寻找理念差距

2016-05-14瞿高烽

化学教与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差距反思

瞿高烽

摘要:分析高中化学教师评优课中的教学行为,发现教师在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主体地位凸显以及知识体系建构等方面与新课程理念的差距。提出缩小差距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分析教学行为;差距;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6-0000-00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6.000

新课程理念虽然已经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但是思想观念的改变和课堂的实际教学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有点穿新鞋走老路的样子,新课程理念要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改善和优化上。近期,在通州区举行的化学评优课中,多位老师在同一学校的不同班级借班上“化学平衡的移动”一课。比赛教师对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这部分内容做了认真的准备,精心组织了学生实验,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不同,对开展实验的角度和着眼点不同,笔者选取其中三个典型的教学行为作为案例,尝试分析目前化学课堂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之间的差距。

一、对“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行为的呈现

教师在赛课之前都进行了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预设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教学行为则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外在表象,通过教学行为的分析和诊断可以洞察教师的内在想法。

结论以下是三位教师关于该内容的教学过程。

案例一

活动准备:用幻灯片呈现实验活动的有关内容。

甲老师带领大家阅读两个实验步骤,要求各实验小组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完成相关实验。

学生活动(1):按照步骤将两个实验完成,甲教师下去巡视,纠正学生错误的实验操作,要求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

活动反馈(1):请实验小组派一名同学描述观察的实验结果,甲老师同时板书:

学生活动(2):小结刚才的实验现象,获得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结论;画出改变反应物、生成物浓度时反应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图。

活动反馈(2):甲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本上面的相关结论。

案例二

乙老师先和大家复习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等、定),讲解化学平衡移动过程,如图1所示。指出:v正≠v逆是化学平衡移动的关键,请学生思考哪些因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

活动准备:用幻灯片呈现实验活动2-5的有关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实验2-5,提出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1):按照步骤完成第一个实验。乙教师下去巡视,纠正学生错误的实验操作,要求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

活动反馈(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获得初步结论。教师板书:

教师请学生在刚才初步结论的基础上,猜测实验2-6中可能产生的现象。将实验2-6改成验证性实验。

学生活动(2):通过实验2-6验证自己的猜测,填写实验现象和结论。

活动反馈(2):师生一起获得结论,将减小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对平衡的影响进行了补充板书,画出反应速率与时间关系图。

案例三

丙老师带领学生复习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等、定),提出问题:如果外界条件发生改变,化学平衡状态会如何改变?学生说原有平衡被打破,过一段时间,建立新平衡。教师追问:如何判断已经达到新的平衡?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反应速率,有的说浓度,有的说压强等等。对于实验者而言,最为方便和直观的就是观察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颜色,颜色一定,即浓度一定,反应达到新的平衡。

丙老师:对于Cr2O72-+H2O2CrO42-+2H+,k2Cr2O7是橙色的,k2CrO4是黄色的,若要改变外界条件,改变哪种物质的浓度最有利于说明平衡发生了移动?

学生: Cr2O72-和CrO42-本身有颜色,改变浓度不易判断,水既是反应物又是溶剂,加水会稀释溶液,也不易判断,改变H+的浓度最能说明平衡是否发生移动。

活动准备:用幻灯片呈现实验2-5有关内容。

学生活动(1):按照步骤完成实验2-5。丙教师下去巡视,纠正学生错误的实验操作,要求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

活动反馈(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说明平衡状态发生了移动。师生得出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如图1所示。

活动准备:用幻灯片呈现实验2-6有关内容。

学生活动(2):按照步骤完成实验2-6。教师巡视辅导,参与讨论。

活动反馈(2):师生一起总结实验现象获得结论,教师板书:

丙老师:如何表示浓度改变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可以使用速率与时间关系图。

学生活动(3):画出速率与时间关系图。

活动反馈(3):集体纠正学生所画图像中的典型错误。丙教师以2SO2+O22SO3为例,展示预设的两幅图(图2和图3)请学生判断,图2中可能是改变了什么反应条件?图3中增加氧气的浓度,平衡移动方向是什么?在图中变化曲线上标出SO2和SO。

二、不同教法折射出的教学倾向

以三种“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教学活动案例来分析,用新课程的理念进行比照,探寻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之间的差距。

1. 科学素养培养意识薄弱

化学课堂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之受益终生。化学实验探究的起点首先就是实验的目的,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实验,你想怎样研究这个实验?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有哪些?从什么角度研究比较理想?如何控制实验变量?通过实验不仅获取结论,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浓度是教材中研究影响化学平衡的第一个因素,“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学习的好差直接关系到“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学习。教材中一开始安排了两个实验,说明对该部分内容的充分重视。两个实验的功效是否相同值得教师深思。

甲老师一开始在没有让学生搞清什么是化学平衡移动的状态下就直白地说研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将两个实验简单拼接、混杂在一起,探究显得散乱随意。

乙老师带领学生复习了化学平衡的特征,找到了平衡被破坏的关键是v正≠v逆,引导学生回忆哪些外界条件变化会影响反应速率。将两个实验改成一个是探索性实验,获得初步结论,猜测第二个实验的可能结果,通过第二个实验进行验证。教学效果显然比甲教师要好一些,但探究立足未稳急于猜测验证,有点操之过急,学生还处在简单模仿阶段,验证意义不大。

丙老师在这部分内容的处理上面比较到位。没有急于研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而是首先让学生去思考如何判断平衡是否发生移动,要使平衡移动选择改变哪种物质的浓度比较适宜。将第一个实验作为化学平衡移动概念形成的探究。在准确把握平衡移动概念的基础上继续探究浓度对平衡的影响,获得相关结论;紧贴所学内容,以速率与时间关系图和浓度与时间关系图为表征,采用逆向考察的办法,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

高考中经常采用信息题的形式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灵活变通能力,这类试题学生很不适应的原因之一就是科学素养比较差。教师要有意识地带领学生去学会观察、思考、判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2. 学生主体地位凸显不够

广大教师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导,是平等中的首席,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还不能得到充分落实。

在前面的三个案例中,有些学生在实验2-5中向k2Cr2O7的溶液中加水,观察颜色到底如何;有些同学在实验2-6中分别加入饱和FeCl3溶液和1mol/LKSCN溶液,观察二者有没有区别,颜色是否存在深浅。几位老师都只关注了大部分学生,对于这些有价值的观察视而不见,这些研究其实也是存在价值的。教师只选择符合自己想法的现象进行总结,怕学生一些奇怪的想法扰乱了自己的教学节奏,生拉硬拽将学生拉回自己的预设轨道,从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中学生虽然积极参加活动了,但离学习的主体尚有距离。学生自己的研究发现被忽视的时候,会产生心理的失落,学习情绪会受到影响。其实当有学生研究的现象和其他同学研究的现象有所不同时,正是产生认知冲突得的绝好时机,教师需要重视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及时调整教学节奏,把握生成性资源,更加灵动、深刻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3. 知识体系建构有所缺失

化学课程标准一直倡导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性,重视过程与方法,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更加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学生进行了两个实验活动之后,教师均对实验现象进行了交流,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归纳总结,获得了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结论,表面上看似完美无缺,其实仍然存在问题。知识体系的建构是多维度的,围绕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不能仅停留在实验表面,实验探究获得结论是第一维度,正逆反应速率与时间关系是第二维度,浓度、颜色变化与时间关系是第三维度,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如利用浓度变化提高原料利用率是第四个维度,多维度研究可以帮助学生立体建构知识体系,加深对原理的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知识体系的建构不是靠教师的包办代替就能解决的。不妨让学生自己对多维度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也许学生的总结不够尽善尽美,可能会出现偏差,甚至出现错误,但从中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模糊之处,为点拨学生思维找到依据,也为后续的教学的针对性提供基础。

在高考题中,有些问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强,要求学生能够依据题中的信息,同时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如果平时将总结的机会归还给学生,将“点睛”的舞台留给学生,学生的能力会得到极大促进。

三、反思

刚才案例中的教学行为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习惯密切相关,要缩短与新课程理念的差距,有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

1. 深入反思,真正改变思想观念

教师要减少与新课程理念之间的差距,首先要从自身入手,对自己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认真剖析,反思课堂设计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三维目标是否沦为空谈,教学过程是否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有没有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学生是否真正成为目标达成的主体。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就会逐渐缩短与新课程之间的差距。

2. 深入研究,努力提高自身能力

新课程对化学学习提出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要求,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自己不会探究,不会合作,就无法引领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教师教学能力薄弱,也就不可能灵动把握学生瞬间的思维火花,无法获得精彩的生成。通过同课异构活动的深入开展,教师进行深度体验,就会发现自身与新课程理念的差距;通过集体备课可以整合不同的思想观念,集中集体的智慧,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猜你喜欢

新课程理念差距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探析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信息技术游戏化教学探析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课桌和电脑的差距好大
评价机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应用探究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