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化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的叙事研究报告

2016-05-14茅海磊王东

化学教与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生成性资源化学教学

茅海磊 王东

摘要:通过叙事研究的方式对化学教学中如何巧用生成性资源进行了探讨,提出三条策略:关注课堂环境变化,创设鲜活情境;关注课堂突发事件,重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知识基础,优化教学进程。

关键词:生成性资源;叙事研究;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6-0069-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6.023

一、选题

“生成性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的教学理念,是指教师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的教学形态[1]。“生成性教学”强调学习的自主建构,更强调教学的动态生成。在“生成性教学”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应具有参与性、非线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等特征。

教师在每节课前都要备课,其实是对课堂教学情况的一种预设模拟。而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环境的变化、学生情绪的起伏、学生原有的基础、突发事件的影响等等因素,都可能使教师的预设和课堂的实际情况相冲突。此时,是强行地把学生拉回到你预先设计好的“圈套”里呢?还是巧用生成性资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结构,以适应课堂的新情况呢?毋庸置疑,应该选择后者,因为这样才能体现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使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

那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巧用生成性资源呢?我们不妨来研究下面的三个教学故事,或许能有些许启发或收获。

二、教学故事

故事1

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提早进了教室,想认识认识陌生的学生。铃响了,我整理情绪,准备开始新学期的第一节化学课——“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突然,旁边小区鞭炮声大作,教室里一片嘈杂,无法上课,我只得停下。鞭炮声渐息,我准备开始。一刹那,我灵机一动,何不利用刚才的鞭炮声来引课,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点出化学源自生活。于是,我说:“同学们刚才都听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了吧,大家想知道爆竹为什么会爆炸吗?其中发生什么变化?爆竹的成分又是什么?”学生们都很感兴趣,议论纷纷。我因势利导:“同学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那么你们即将学习的一门新的课程——化学将会解答这些问题。”……

故事2

上午第三节课前,我来到初三(4)班准备听课,教师很早就在教室候课了,从板书我了解到该课的课题是“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铃响后,教师开门见山引入新课,然后安排学生实验“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即先用试管取2mL氢氧化钠溶液,然后滴加稀盐酸,观察现象。两分钟后,大多数学习小组汇报“无现象”,但有一组汇报说“有气泡产生”。面对着意外事件,教师镇定自若,观察了那组同学所用的溶液情况,询问试剂用量,之后拿来一瓶新配的氢氧化钠溶液,请他们重做实验,结果也是无现象。至此,教师并未“言归正传”,而是“顺水推舟”,提示学生原来那一瓶是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让学生思考产生气泡的原因。一番思索之后,学生们恍然大悟,原来氢氧化钠溶液久置后,可能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至此,课堂的轨迹已经与预设偏离较大,教师又如何使课堂教学“重归正途”呢?教师又请那组同学用原瓶溶液再重做实验,但稀盐酸只能用少量(2滴),这次也是无现象。学生们一片哗然,集思广益后,大家认为:由于溶液中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滴加少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说明氢氧化钠也能和稀盐酸反应,而且反应在前。教师因势利导,要求根据复分解反应特征,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故事3

今天是周三,天气晴,心情不错。今天要教授的课题是“二氧化碳的性质”,在讲授二氧化碳和水反应时,我预设在前面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的基础上,再滴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然后引导学生猜想变红的可能性,可以是水或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新物质使石蕊变红,然后再结合书P114实验6-6,排除前面两种猜想,得出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新物质。现场同学们讨论后,顺利提出以上三种猜想,但我突然发现有位男生在窃窃私语,手在慢慢举起,好像对这些猜想有疑惑,想说又不敢说。我果断请他发言。该男生缓缓地说:“老师,你刚开始滴加的紫色石蕊溶液中就有水,所以水使石蕊变红的可能性是不成立的。”多好的学生啊,是的,尽管他的发言打乱了我预设的上课思路,但他独特的思维、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让我赞赏!我果断肯定了他的想法,简化证明流程,排除水的可能性,只证明另外两种猜想。以此为契机,这节课学生的思维特别踊跃,课堂效果很好。

三、评述

仔细研究上述三个教育故事,不难发现,要利用好课堂生成性资源,可有以下三种策略:

1. 关注课堂环境变化,创设鲜活情境

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和课堂环境三维一体构成的。而课堂环境不仅指教室环境,还包括校园环境甚至校外环境。课堂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师生情绪、注意力的变化,影响课堂氛围,改变教学进程。当课堂环境发生变化时,有经验的教师会通过动作暗示、语言提醒让学生情绪稳定或重新集中注意力,但高明的教师则会视之为一种生成性资源,将其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相整合,转化为生动的、即时性的教学情境,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故事1中不期而来的鞭炮声肯定会吸引学生的注意,造成学生专注度下降,而教师却由鞭炮引申出一系列有关化学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顺利进入绪言课的学习,实为巧妙!

2. 关注课堂突发事件,重构教学策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由于实验的不确定性,往往会造成课堂上的一些突发事件。实验失败了或出现异常现象,教师往往会和学生一起分析排查原因,重做实验,然后让教学重归预设的轨道。但若能对这类生成性资源进一步挖掘利用,重构教学策略,以这些“新问题”、“新情况”为线索,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新知积极的探索行为,将使课堂更具生命活力。故事2中教师面对“氢氧化钠溶液滴加稀盐酸,产生气泡”这一意外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原策略是借助酚酞通过颜色变化证明氢氧化钠和盐酸能反应),创设两次认知冲突,将这一生成性资源的价值挖掘到极致。通过用新配氢氧化钠溶液重做实验,创设第一次认知冲突,揭示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通过控制滴入盐酸的量,利用变质氢氧化钠溶液再实验,创设第二次认知冲突,揭示“氢氧化钠能和盐酸反应”,最终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3. 关注学生知识基础,优化教学进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开放才能创造“生成”,开放才能接纳“生成”。任何封闭的学习系统或刚性的学习目标、机械的学习程式,必然抑制学习主体特性的发挥,极大地影响教学中知识的有效生成。而“开放”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这一点后,才能进行相应的教学。[2]”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才能敏锐地捕捉到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并且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珍视这些资源,善加利用,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故事3中教师预设的实验流程与教材一致,但学生发言后,教师意识到:学生已知溶液中有水,那么水能使紫色石蕊变色的假设就不成立,则无需证明,并及时简化教学流程。这是一个“了解学生(基础)→理解学生(发言)→尊重学生(生成)”的过程。

四、结语

所谓生成性资源,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的超出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即表现在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3]。它具有动态性,是稍纵即逝的。教师只要本着“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重视“生成”,不拘泥于“预设”,准确、及时地捕捉到这些生成性资源,并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进程的推进等方面加以合理利用,将使课堂不断呈现精彩、鲜活的画面。

参考文献

[1] 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30

[2] 林玉体.美国教育思想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3] 俞艳春.巧用生成性资源提高思品课教学实效[J].读与写杂志,2013,(10):123

猜你喜欢

生成性资源化学教学
英语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产生及运用解析
高中政治课堂应用生成性资源的实践探索
化学实验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利用
化学史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渗透
浅谈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挖掘资源,提高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