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中文科背景下的地理人文素养发掘的研究

2016-05-14杨恒

中学课程资源 2016年7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高中地理培养

杨恒

摘 要:地理人文素养是地理素养中的核心素养之一。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多学科知识交叉性等众多优点,这为学生人文素养的习得与提升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载体。从高中地理人文素养概念的解释与界定、培养与提高高中生人文素养的内在需要、高中地理人文素养培养策略等角度来探析地理人文素养的发掘问题。

关键词:高中地理 人文素养 培养

目前,对地理人文素养的研究已逐渐开始,现有研究在地理素养的内涵、结构与特征;教师与学生地理素养的现状;某个案例或某节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素养中对某一方面如空间素养及体系建构素养等问题的论述较多,但大多研究较为松散单一或视角过于宏观。地理人文素养的研究应从高中其他文科知识背景出发,更加系统地、多视角地探讨地理人文素养问题。

一、高中文科及地理人文素养概念的解释与界定

高中文科是指文理分科时选择的文科科目,即英语、语文、地理、政治、历史。由于地理学科含有地理学知识,所以这里提到的高中文科是指语文、历史、政治、英语这四门学科。

从目前研究来看,地理人文素养包括人文地理知识和人文精神两个方面。其中人文地理知识还可以进一步扩展为人口与城市、产业区位、区域及区域的开发与治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等知识;人文精神主要是“人地关系的价值观”“人口、资源、环境”意识、区域意识(世界、国家、地方、乡土意识)、地理美(地理的文化之美)等内容。

二、培养与提高高中生人文素养的内在需要

1.地理学科独有特性的需求

地理学科的独有特性是由其本身特点决定的。从区域性特点来看,地理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与乡土情怀;从综合性特点来看,地理学融合了多学科知识,有利于学生对多学科知识进行关联与记忆。

2.高中课程方案与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标要求学生自主构建形成人口、资源、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念;热爱祖国,对社会负责;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协调人地关系的活动,这正体现了人文素养中的核心价值观。

三、高中文科中的地理人文素养的发掘

(一)高中文科中的地理人文素养知识

1.语文学科中的地理人文素养知识

(1)诗词、谚语、成语、方言等词语类与地理现象、规律的联系

形容月相的诗词句有唐代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十八卷中“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等等。说明地球自转规律的有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节选)“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表达对流层气温变化规律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节选)“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表达气候状况的有王之涣的《凉州词》(节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切合了西北地区身居内陆,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的一种状况。形容准静止锋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又有因冷锋带来寒潮天气的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物质循环现象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还有直言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诗词句。

形容暖锋和冷锋过境后效果的“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形容华北春季少雨多风,升温快,蒸发强,春旱严重的“春雨贵如油”。形容天气状况的“鱼鳞天,不雨也疯癫”“瓦片云,晒死人”等谚语。

形容空气潮湿,水汽不易散开,天空云量多,太阳能资源缺乏的成语“蜀犬吠日”。此外还有南船北马、南腔北调等词汇,进一步说明了中国南方湿润、北方半湿润的气候;南方丘陵多,封闭环境多,北方平原多,封闭地带少的地形地貌;南方婉约,人情细腻,北方粗狂,大大咧咧的文化表现。

江淮方言里有“喝西北风”“天中”等词汇,分别对应地理学中的“冬季风”“地方时的正午”等学术性词汇。

(2)古代经典文化与地理现象、规律的联系

“日晷”、《易经》与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关系。古人制作“圭表”用于杆影测日。后来制作了“日晷”,在圆盘中间有一个指针,当阳光照射到指针后,根据其影子投在圆盘上的位置来确定时间。据学者田合禄考证,《易经》中的阴阳鱼的图像(太极图)正是按日晷中影子长短变化而画出的,《易经》就是由太极图演化而来的。而影子的四季长短变化规律与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相吻合(见图1)。

2.历史学科中的地理人文素养知识

(1)历史学科中的区位知识与地理现象、规律的联系

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因而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也就是谚语“扬一益二”,这是地理学中城市区位分析的内容。关于农业区位的描述,有韩愈《送陆员外出刺歙州诗并序》中的“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 《古谣谚·湖广谚》中的“湖广熟,天下足。”农业区位分析的知识点是地理学科的重中之重。

(2)历史学科中的区域知识与地理区域的联系

在历代长城中,秦长城与明长城是典型的为抵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而修筑的。从地理学角度来看,长城一线与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基本一致,即汉族种植业与北方少数民族畜牧业的分界线(见图2)。因此,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的变动,会使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边界发生变动,由此发生大规模战争。

地域名称与地理学科中地形、水系、湖泊的联系,如各行政区划名称的来源。因水系湖泊起名的省级区划,如湖南、湖北,河南、河北,江东、江西(位于洞庭湖、黄河、长江的方位不同,江东不是行政区划);因地形起名的,如山东、山西等。市级区划名称,如淮阴、淮阳、汉中、汉阳;县级区划名称,如沭阳等。

从历史上看省级行政区划中的简称来源,如山东简称鲁,山西简称晋,陕西简称秦等,这些都是古代国家的所在地。

3.政治学科中的人文素养知识

在大气、水文、地质、生物、土壤等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中,生物与水文是最易受人类活动干扰的要素,并由此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见图3)。许多问题都是因自然环境中的生物要素受到破坏而造成的,如水土流失、沙尘暴、物种减少、过度开采地下水、修建水库等,这些要素的变化会导致自然地理环境中其他要素的变化。

4.英语学科中的地理人文素养知识

地理方位中涉及的东经度、西经度分别用大写字母E、W表示(East和West的首字母 ),南、北纬分别用大写字母S、N表示(South和North的首字母)。地理名称涉及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世贸组织(WTO)等。此外,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世界地名、地形、地貌、水文、土壤、植被、人文景观等信息都会对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高中文科知识体系中的地理人文精神价值

诗词歌赋、谚语、成语、方言、古代典籍不仅是语言艺术的精髓,更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当代高中生生活在碎片化的时代,深入挖掘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经典著作的内涵,不仅有利于对地理知识的积累与理解,更能陶冶其情操,从传统文化之美中感受到地理人文之美,既激活了传统文化,又增加了地理学科魅力。用地理学的区位分析法分析古代的“扬一益二”与现代的“长三角”城市区位体系以及行政区划的历史起源,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这种教学效果是单纯学习地理知识所达不到的。换句话说,家国情怀的树立要从历史与地理的认知中得来。

总之,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与区域性特征使得地理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有着多方面的融合与交叉。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深入挖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增加其知识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地理人文素养,以更好地达到新课标要求。

参考文献:

[1]袁孝亭.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4(4).

[2]田合禄.论太极图是原始天文图[J].晋阳学刊,1992(5).

[3]程红霞.英语和地理学科的整合教学[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4).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高中地理培养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