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教学要着眼于学生“小生活”

2016-05-14桑娟莉

中学课程资源 2016年7期

桑娟莉

摘 要:面对较为抽象的哲学知识,如果选择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进行教学,那么学生将难以获得真切的生活体验,或产生情感共鸣,或深刻理解哲学知识。着眼于学生“小生活”的哲学教学能让学生将丰富多彩的个人生活进行抽象的思维概括,从而获得哲学层面的理解。用哲学智慧关注社会的“大生活”,理解宏观现象,实现“小生活”与“大生活”的对接,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哲学教学 小生活 大生活

政治课改十多年,成效显著。教师的教学观念已从过去强调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向以生为本转变,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时效性和主动性。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抽象的哲学道理同样离不开对具体情境的探究、对案例的分析、对事例的反思,但有些情境或案例因距离学生实际较远,甚至学生根本不理解其来龙去脉,所以难以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仍会昏昏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哲学智慧更是无法深刻领悟。

那么,我们可否尝试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置学生容易切身体验、易于理解的情境,从“小生活”中领悟哲学的“大道理”,进而借以解释并指导学生的生活。

一、相对于“大生活”的学生“小生活”

田中和在《幸福地活着》一本书里这样阐述:按照不同标准,生活有不同的分类。根据所处领域可以分为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根据生活层次可以分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根据人们在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分可以分为“小生活”和“大生活”两类。

“凡是我们亲自参与的,尤其是以我们为主体和中心的生活包括我们的家庭、事业和休闲等,可以说都是我们的生活,我们把它称作‘小生活;凡是无法直接参与的生活,包括我们自己生活之外的所有生活,虽然与我们存在某种关联,但又都与我们保持某种程度的隔离,我们称之为‘大生活。”

学生的“小生活”是以学生自己为主体和中心的生活,学生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在每天的吃喝拉撒中,在与同学、教师、家人的交往中,设计和建设着自己的“小生活”,品尝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感悟着百味人生,这样的“小生活”由学生直接参与,所以学生体验深刻,用这样的生活情境设计教学也易于感染学生,使之产生共鸣、激发兴趣。

二、着眼于学生“小生活”的哲学教学依据

高二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一方面,虽然个人生活日益丰富,但面对较大的学习压力,生活空间相对狭小,知识面也不太开阔;另一方面,抽象思维能力不断增强。所以,基于学生“小生活”的哲学教学能让学生将丰富多彩的个人生活进行更抽象的思维概括,然后用哲学的智慧来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关注更加宏观的知识领域,从“小生活”走向“大生活”。

老子的《道德经》曰:“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大道至简”指大道理是极其简单的,“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哲学智慧看似高深莫测,但如果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越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越能简单处理,就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哲学源于生活,既如此,我们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用最浅显的语言道出最深刻的道理,这恰恰是哲学内涵之所在。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可见,先生所谓的生活首先是指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个人、家庭和学校的生活,即“小生活”,这样的生活对学生教育能产生直接影响,从“小生活”中感悟哲学道理,用哲理指导生活,必然能使学生接受好的教育。当然先生所谓的生活也包括了影响我们“小生活”的社会“大生活”。

新课程也强调:高中政治课教学要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学生的“小生活”同时符合这三个原则要求,哲学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为生活服务”为指导,把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相比较宏大的社会生活主题和时事政治话题而言,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更容易实现生活与哲理的对接。

三、着眼于学生“小生活”的哲学教学尝试

1.源于“小生活”,高于“小生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着眼于“小生活”的哲学教学就是要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下的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

例如,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教学中,我以“生命体”和“各器官”的关系为例,让学生畅所欲言“生命体是一”“各器官是多”“如果我想走路,那么我的腿就要听从我的使唤,放慢脚步,如果我想跑步,那么我就要使唤腿加快脚步”。学生的这些观点进一步说明: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同时也说明,部分居于被支配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这些是整体与部分的区别。学生继续分析两者的联系,有的学生说:“离开了各个器官,整体也就不成为整体了。”有的学生说:“要是心脏停止了跳动,即使其他细胞仍活着,但整个人已经死亡了。”这些都告诉我们: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功能甚至起着决定作用。还有的学生说:“要是手离开了身体,那么也就不成为手了。”这也说明了部分离不开整体。

再如,在教“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时,我列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老师批评你了,说你作业没有认真做,上课没有认真听,学习不够认真,思想存在问题。这时,你可以对老师说:“我们政治老师说了,这种批评方式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您怎么能将我全盘否定呢?我也有优点啊——我个子很高,我也挺帅的啊!”这时,全班学生大笑。我相信学生笑过之后一定能认识到“何谓辩证法”“坚持辩证法的重要性”“如何将辩证法的思想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2.服务于生活,提升生活品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践,因而,学生学得的知识必须运用于生活实际,才能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这样的生活可以是微观的,属于学生自己的“小生活”,也可以是宏观的,关系国家和社会的“大生活”。

例如,当学生懂得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道理后,如何才能更好地指导生活,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呢?这里的生成就是课堂升华,也就是教学的落脚点。学生在自由交流后,有的学生说:“学习过程中,我们也要统筹全局,优化结构,达到‘1+1>2的效果,比如听课,我们就不能只用耳朵听,还要做到手到、眼到、心到,参与的器官越多,听课的效率越高。”有的学生说:“我们也要重视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为了让生命体更具活力,我要充分并合理地安排好学习与生活,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该学习时学习,该锻炼时锻炼,这样身体才能棒棒的,学习才会更有热情,效率才会更高。”

再如,在学习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后,学生懂得了“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但这个道理有什么用呢?

就学生学习实际而言,要学会举一反三,在解题中找出解题所使用的共性方法,再将共性方法运用于其他题目中,正所谓“老题新做,新题老做”。

就学生生活实际而言,比如会做红烧肉了,就知道烹饪的方法了,那么,做红烧鱼、红烧鸡时,也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就社会生活而言,搞宣传、抓典型、解剖麻雀、改革要先试点后推广等就体现了从个性出发,找到共性的现象或问题,然后在共性的指导下解决其他个性问题。

就国家而言,新中国之所以能建立,是因为我们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从而解放了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正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在中国最深刻的运用。

四、着眼于学生“小生活”的哲学教学反思

“条条大路通罗马”,生活化的哲学教学既可以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也可以将教材理论与重大时事相结合,最终实现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融合,充分体现理论与生活实际的统一。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把时代活水、前沿理论引入课堂,其实这是符合思想政治课与时俱进的品质的,能够有效增强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时效性。但我们也切不可脱离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硬生生地在学生思想地基上建立起梦幻般的海市蜃楼,这种只注重形式而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必定不能实现情感的共鸣和智慧的提升。

着眼于学生的“小生活”,但不囿于“小生活”,而要拓展学生的生活面,用哲学智慧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进退、得失、名利等,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这不仅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而且也是学习哲学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田中和.幸福地活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2]高文,徐斌艳,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