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语文课堂一份宁静

2016-05-14周江

中学课程资源 2016年7期
关键词:初中语文

周江

摘 要:当前,很多初中语文课堂的读书声、讨论声不绝于耳,很是热闹。然而表面的热闹并不能掩饰语文教学的问题,活跃的课堂里缺少了一种“宁静”。教师在活跃课堂气氛时,也要还课堂一份“宁静”,让学生在“宁静”的环境中学会静心研读,走进课文;学会静心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学会静心聆听,取得学习收获,从而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静心研读 静心思考 静心聆听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后,初中语文课堂变得非常活跃,在充满诗境的课堂中,教师激情洋溢;在探究的课堂中,学生积极踊跃;在现代化的课堂中,多媒体应用广泛。但我们在给学生创设一个生机勃勃的语文课堂时,也不要忘记给学生创设一个“宁静”的环境,这是初中语文课堂不可缺少的。过于热闹的课堂,学生反而无法真正地走进语文的世界,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宁静”的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静心研读、静心思考、静心聆听。

一、静心研读——走进语文课文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堂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现在语文课堂中也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读”,如个人读、角色朗读、分组读、角色表演读等。不可否认,多种方式的“读”的确能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学生的阅读体验,但有些“读”却效果甚微。我曾经观摩过一位教师的一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宇宙里有什么》的课程,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宇宙知识。在自学环节,教师让学生以各种方式来读文章,如小组读、个人读等,待学生读完,就已经花掉了课堂三分之一的时间,课堂看似热闹,但学生却没有真正地走进课文。还有一位教师在上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学生还没读得通顺、明白,教师就提出了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学生马上开展小组交流,这样的“读”就是走过场、走形式了。以“读”代讲,并不是开声读就叫读。

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中认真研读,静心阅读,逐层深读,与作者产生共鸣,深刻感受文章的真正内涵。同样是上《宇宙里有些什么》这一课,在自学环节,我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各种读,而是让学生通过默读来理清文章脉络。让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下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着宇宙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学习八年级上册《古诗四首》中的杜甫《春望》一课时,我没有让学生马上解释古诗大意,也没有进行教学分析,而是让学生反复默读,并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去感受和想象杜甫当时所处的环境:长安沦陷,国家破碎,春天到了,长安城长满了荒草。学生能够感受到当时长安动荡的画面,通过对所处环境的理解,进一步体会诗中所蕴含着的浓浓的思念之情、忧国忧民之情。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诗人所写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学生只有在安静、和谐的环境下静心研读,才能更好把握诗的内涵,这远比喧闹的“读”所带来的效果要好得多。

读书,读书,并不是要喧闹地、形式化地读。在课堂中,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来静心研读,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沉浸于课文中,这种静逸的默读场面,同样也是一种安静的美。因此,语文课堂要为学生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能够静心研读,走进文章,从而掌握知识,突破重难点。

二、静心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中的提问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思考的空间,但有的教师在学生还没有进行思考时,就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路让学生回答,或自愿举手回答,或指名回答,当学生无法回答,课堂变得鸦雀无声时,教师就会马上给出所谓的标准答案,就这样重复着教学的一个又一个环节,课堂效果低下。这是因为学生根本无法静心思考,他们得到的只是教师告诉他们的答案。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人的默读能力是很重要的,要教会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和思考。”高效而开放的语文课堂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静心思考时间。学生是语文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学有所成,激发其思维,就必须给予学生一个静心思考的环境。俗话说静能生出智慧,在安静的环境下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拓宽思维范围,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初中语文课文内容非常精彩,在教学中不必急于一上课就让学生分析课文,可以运用导学案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当学生无法解答时,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因此,教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后,要有耐心,要给予学生静心思考的时间。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船长忠于职守,勇于奉献的精神。我在分析课文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来看看最后一个自然段,并联系整篇课文,静下心来好好想想,这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安静地思考。”学生马上陷入沉思中,教室里鸦雀无声。透过他们认真的眼神,仿佛能看到他们在思考着:“这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这时,有些学生遇到了困惑,于是我继续引导:“刚才我们分析了船长是个什么样的人?文章的最后一段话又是怎么写的?再静下心来动脑思考。”后来,学生终于明白了这最后一段的作用,即概括了船长的为人,点明了文章主题。

所以说,高效的语文课堂是需要这份宁静的,需要学生静心思考。

三、静心聆听——取得学习收获

新课程改革强调“自主、探究、合作”,我们语文课堂合作交流的机会多了,形式也多种多样,如小组讨论、同桌讨论、集体讨论等。在学生交流讨论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现象:在某位同学发表观点还没有讲完时,其他还没有发言的部分学生就急不可耐了,不是打断发言者,进行所谓的“补充”,就是跟其他人窃窃私语,没有用心聆听别人的见解和观点。这样的交流讨论看似热闹,实则教学效率很低。

语文中的听、说、读、写是很重要的,而把听放在第一位,说明不管学生运用什么学习方法,学会聆听是必要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学会聆听。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在听的过程中发现别人观点中的亮点和不足。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安静的环境,使学生能够静心聆听别人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可以用鼓励性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如“这个同学听得真仔细。”“真棒,说明你刚才认真听别人的发言了。”“看,他听得多认真,你们都没听出来的错误,他都听出来了。”学生都喜欢听到教师的表扬,哪怕只有一句话也是激发学生静心聆听的源泉。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展开教学,如在上苏教版九年级《故乡》一课时,我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各小组讨论一下,但在讨论过程中要保持适当的安静,认真聆听别人是怎么说的,是否和你的想法一样。”有的学生回答:“我认为鲁迅先生想表达的是,一个人如果有了希望而不去努力,那有没有希望都无所谓了,但如果为了希望而积极努力,就有可能实现这个希望。”这时,我又提出问题:“说得很好,刚才你们都注意听了吗?他多次强调的两个词语是什么?”学生齐声回答:“希望、努力。”“真棒!懂得抓关键词了,说明你们会聆听了。”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看似热闹的讨论要好得多。

学会静心聆听,不仅是对其他人的尊重,而且在聆听的过程中也能汲取别人好的观点,并使之成为自己的经验。所以,我们应努力为学生营造这份宁静。

参考文献:

[1]黄素琴.语文课堂,宁静也美丽[J].语文教学通讯,2014(14).

[2]杭梅.喧闹的课堂需要更多的宁静[J].学语文,2006(1).

猜你喜欢

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运用生活元素调动初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层递式教学的策略
加强教学资源开发,活跃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初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简析
论初中语文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