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分析与思考

2016-04-25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000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213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创新创业现状

王 琦 刘 勇(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分析与思考

王琦刘勇(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000;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213)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很多院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笔者通过对四川省十二所高校进行的直接调研和数十所国内高校的间接调研,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创新创业 高等教育 现状 问题 措施

刘 勇(1973—),男,四川巴中人,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教育。

高等院校一直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长期以来,人文素养培养、专业素质培养、职业能力培养为使命贯穿着高等教育的始终。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文化传承”也应该是大学的功能之一,从而完善了大学教育的四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但大学到底要以什么样的思路,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来实现以上的四大功能,一直都还在探索之中。

我国1998年通过的《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明确地指出大学应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一、“创新创业教育”提出的背景

(一)高校教育现状

1.师生规模巨大

2015年5月教育部在官网公布了2015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名单显示:全国高等学校共计达到2845所,其中普通高校2553所,成人高等学校292所。在校大学生人数达2468.1万人。其中,据《中国青年报》2015年12月2日公布数据:高等职业学院在校生人数已达1006.63万人,招生人数占到高校招生人数的46.9%。全国高校教职员工人数为229.6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为149.69万人。

2.财政投入不断加大

自2012年起,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超过4%,且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但距离国际平均值7%尚有差距。

3.与发达国家培养质量差距明显

2011年,中国在“QS”世界大学排名、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世界大学排名和中国上海交大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等全球性大学排行榜中,进入前200名的高校分别有7所、3所和1所。这一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高校的总体评价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4.创新与科学研究能力较强

中国高校承担了60%以上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奖中中国重要的科技进步奖有1/3来自高校。中国在国际上发表论文数量不断增多,2011年中国在工程索引期刊中的发表量均世界之首,在自然科学领域索引期刊中发表论文总量仅次于美国于世界排名第二。但是相比之下,中国在社会科学领域论文发表量较低,仅排在第八位。

5.大量本科院校拟转向应用型、职业教育型

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以符合市场对人才质量,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中国高等教育机构正在发生重大调整。这两年近700所地方本科院校将专项强化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等。

6.就业形势严峻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近年来,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至2014年高达727万人,2015年高达749万人。公布的就业率近年来保持在96%及以上。但由于各种原因,未就业、半年后失业的毕业生比比皆是,失业人口众多,就业压力逐年加大。

(二)政策背景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2010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效整合资源,集成落实政策,完善服务模式,培育创新文化,加快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2015年5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提出:“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2015年6月,国务院第9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是关于“双创”教育的顶层设计,标志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打开了新局面。

此外,各地纷纷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例如:成都允许注册“一元公司”或允许“零首付”注册,并对在辖区内创业的给予数额不等的奖励;北京、上海、青岛等地允许毕业半年时间以内的大学生免息免抵押申请5-50万不等的贷款;对大学生新办企业在1-2年内免税或减税,等等。

二、各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在以上背景下,2015年11月下旬,由四川师范大学培训中心组织,来自于全省50余所高校的老师们奔赴十几所省内高校开展了调研工作。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铺开,几乎所有高校都在着手于这方面的工作。总体来看,各院校开展的基本情况如下:

(一)由专门部门负责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

根据各院校各部门职责范围,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一般主要由以下部门牵头: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处或专门成立的“创新创业学院”、“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心”。通常在刚刚开始开展工作时,由招就处负责牵头,在实际开展工作时,创新创业大赛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创业项目管理由“校企合作处”或“对外联络部”负责;逐渐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心”一类的机构负责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展。

其中,各校也有一些例外的做法。例如四川交通职业学院,先行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配备专业指导老师,负责学院每年的创业大赛(并推选参加地域性创新创业大赛)的安排与创业中心的建设。创业中心由学院拿出部分门面进行统一装修,按项目面向学生招商。四川工程职业学院,由于大部分专业为工科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暂时放在了经济管理系,由经济管理系负责全院的创新创业教育,依托于“教学型超市”带动电商、物流、营销、会计等专业共同参与,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

(二)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总体来看,四川省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才刚起步,各院校还处于探索与试验阶段。

1.基于原“就业指导”课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即在“就业指导”课的基础上,增加创新创业方面的理论知识。

2.开展各种层次的“创业大赛”。创业大赛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创业策划书大赛,通常作为区域性比赛的校内初赛开展,团队参赛;二是创业实践大赛,要求不仅有策划书,在审查过关以后,在校内开展创业实践,自行组织人员、货源等进行现场销售,以策划方案、现场经营、人员配备、销售额、账务记录等作为评价的标准。后者以四川商务职业学院与四川工程职业学院为代表。

3.开设各种程度的“创新创业课”。走得较早的院校,把本门课程设置为任选课,由学生自行选修。程度不一,有些仅在理论层面,有些到创新层面,有些到了创业实践层面。师资亦由院内师资与企业师资构成。这方面做得较成熟的有成都中医药大学。

4.基于校企合作引进“创业项目”。在原有的合作企业中引进成熟项目,遴选有兴趣且具备创业能力的学生一起开展工作。例如四川交通职业学院引入沃尔玛、通用等,既在校内建有专门的实训室 ,组订单班,同时也与学院合作开展单项业务的创业,如质量检测;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引入京东在校内建立京东实训室,开展京东的售后客服工作;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引入企业量身订做8-10学时的创新创业课程,结合企业实际开展。

5.开办“创业园”,学生自由创业。院校辟出专门的区域,制定相应的制度,配备工作人员与指导老师,工作室的统一装修,交由学生进行校内创业。例如: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内专辟“软件园”,引入一些起步中的小公司,软件相关专业的学生参与创业过程。部分小公司在校园内孵化并成功入驻成都市的“软件园”。攀枝花学院长期以来为学生创业开辟一条“创业街”,允许学生租门面、当老板。

6.与商贸中心或商贸企业合作,开办“园中校”,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例如:成都软件园为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软件类专业提供工作室;成都商贸城为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和四川工程职业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无偿提供铺位,提供产品支持;成都商贸城还为毕业两年以内的大学生就业无偿提供场地,并给予税收优惠;遂宁物流港与四川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密切合作,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

7.通过鼓励学生“发明创造”并申报专利,通过市场化实现其价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都中医药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这些老牌本科院校所培养的学生素质能力要求普遍高于高职高专,在创新能力培养方案普遍采取科研立项的方式开展,学生团队提出创新项目申请立项,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发明创新项目的研究,不仅有独立的资金支持,其科研成果通过第三方评价,申请知识产权,并惠及社会,产生经济价值。

(三)是否纳入学分尚不统一

部分院校已经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作为任选课认定学分。目前学分通常为2分,课程仅仅一门课。多数学校尚未形成专门的课程,也不具备专门的师资,通常将原就业指导课程添加内容后由就业指导老师担任。

但几乎所有院校都表示,要加大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将该课程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明确为公选课或专业选修课,对接学分。

在这一方面做得较好的是四川师范大学与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考核方式普遍过程化、能力化

纳入学分管理的创新创业课程在评价考核时,通常采取过程性和能力性考核的方式,而不再采用其他课程常用的结论性、知识性考核。这与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学习内容及授课方式有关。过程化考核通常采用项目式(即将能力点拆分为考核项目)进行,能力化考核通过明细能力点(如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进行主观评价。

三、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十几所高校的直接调研,院校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方面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认识不到位

1.认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一些院校领导者认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提出,是基于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把创业能力培养理解为鼓励学生创业,把鼓励学生创业作为学生就业的出路。这是一种狭隘的看法,既肤浅又不切实际。

2.认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就是为了创建新企业,人人当老板。一些学生认为,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目的,就是教会他们怎么开办一家新企业,怎样管理一家新企业,导致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在缺乏社会经验和创业实践的情况下盲目投资创业,最后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导致失败。

3.认为“创新创业”的核心问题是资金问题,只要有了资金,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一些学生认为,创业的核心问题就是资金问题,而忽略对投资方向上、合作伙伴的选择和对企业的管理能力、承担风险的能力方面的要求。

(二)师资配备不合理

我国“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尚处于初级阶段,师资多是从大学到大学的理论学者,由于对本课程不够重视,多数学校甚至派出既不具备前沿理论知识也不具备实践知识甚至缺乏教学经验的年轻老师担任,导致学生既认识不到本课程的培养目标,亦对课程本身失去兴趣。西方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通常由创业规划师、风险评价师与及企业高级管理者构成,以给学生带来一线直观生动的授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程内容简单化、功利化

发达国家的创业类课程通常具有系统化、层次化、开放性的特征,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知识与创新能力各个方面由不同的具有实践能力的师资授课。我国创新教育沿续了其他课程传统教学的特点,往往仍然从课堂到课堂,把本门课程等同于职业规划,甚至仅仅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增加了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点而已。大多数学校仅将本门课程开设为全院公选课,或者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学生修本门课程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拿到一个学分而已。少数的学生即使感兴趣,也是因为想通过知识的学习学会创业的过程。功利性甚至体现在更多学科的学习上。

(四)缺乏相应的制度支撑及硬件投入

在调研中,也发现有很多院校的年轻老师,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也具有开展教学的热情,主动地带领学生开展自发的创业。但由于制度及硬件的欠缺,常常出现一些问题:

1.创业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如工作室、基本办公设备、资金等缺乏院校投入;

2.指导老师工作量、工作经历、薪资待遇未能予以认同;

3.由于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修习以后学分无法认定;

4.与院校之间的归属、管理关系不清,导致责、权、利不对等,伤害师生积极性。

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采取的措施

(一)转变观念,从院、师、生三个层面正确认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目标

1.“创新创业”课程仍然是一门素质培养类课程,其培养的目标并不直接对接创建企业,缓解就业压力。

2.“创新创业”课程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其中,意识与精神的培养是终身受用的,知识是可以终身学习的,能力的培养是可以循序渐进的。

3.“创新创业”课程并不一定培养企业家,但却一定培养“企业家精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把握机会、敢于承担风险的能力,培养学生站在企业家的高度看待问题、分析及解决问题,强化整合资源的能力、判断力与执行力。这些能力,既是一个创业者所应该具备的,也是一名优秀的员工应该具备的。

4.厘清“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关系。创业者,一定要具备创新能力,只有敢为天下先、不断否定自我、突破自我,才会有成功的机会。创新能力的价值量化,要依托于实体而存在,是企业生存、发展、生生不息的源动力。

(二)建立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必须循序渐进地安排系统化的课程。主要包括:

1.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课程:目的在于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学生了解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了解创业的概念、要素与特征等,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

2.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课程:解析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洞察力、决策力、组织协调能力与领导力等各项创新创业素质,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创业能力。

3.创业环境认知课程:引导学生认知当今企业及行业环境,了解创业机会,把握创业风险,掌握商业模式开发的过程,设计策略及技巧等。

4.创业实践模拟课程:通过创业计划书撰写、模拟实践活动开展等,鼓励学生体验创业准备的各个环节,包括创业市场评估、创业融资、创办企业流程与风险管理等。

在课程实施方面,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对所有大学生,以“基础素质”课程性质进行“创新创业知识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对具备创业兴趣和创业基本素质的学生,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企业家视野和企业家精神;最后,以专业选修课的形式,结合专业课程开设“创业实践”课程,为少数具备企业家潜质的学生铺好通向成功的路。

(三)搭建合理的师资团队

1.走出去。从专业师资里(含原就业指导课教师与专业课师资)推荐具有培养潜质的老师到创新创业培训机构接受专业门的培训(可以申考SYB证书),或推荐至专业对口企业担任管理岗位,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扩充视野。

2.引进来。从合作企业中遴选具有风险投资意识与能力、团队管理能力、筹融资能力的高层次管理者参与到院校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中来,让优秀的企业家同时成为职业大师与培训大师,成为高等教育的参与者,提升在校生的就业品质。

3.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在已经毕业的学生里,寻找那些已经成长为优秀企业家的校友,请他们回校作创业导师,编写他们的创业故事作为教程,对在校生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四)增加资金投入,制定相关的制度

1.设计合理的管理部门,整合校内资源,厘清校内创业的资产管理归属,建立合理的“责、权、利”对等的管理制度。

2.创设创业环境,提供场地、办公设备、资金上的支撑。

3.以制度的方式提高指导老师的工作积极性与认同感,以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学生的学分认定。

4.针对“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改变原有的教师评价体系与职称评定制度,对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对其自身到企业挂职实践、指导学生参加创业大赛、自身创业或指导学生创业等均纳入考核,予以量化,这样才能培养一批“创业型学者”,更好地为培养学生服务。

五、结语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要摒除“大跃进”式的争功近利思想,把制度建设、师资建设放到前面,不盲从,不激进。在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前提下,寻找到与我国经济现状相适应的途径,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责任编辑:桂静】

参考文献

[1]彭华伟,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与相应措施,教育与职业,2014(26)

[2]李晓元,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科教导刊,2012(10)

[3]鲍桂莲,冯爱秋,对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状况的分析与思考,中国电力教育,2011(35)

★教育教学★

作者简介:王 琦(1975—),女,四川内江人,管理学硕士,四川商务职业学院经营管理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收稿日期:2015-10-0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784(2016)01-81-6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创新创业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