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龄前儿童体育行为研究*

2016-03-29王岐富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幼儿体育行为影响因素

陈 捷,王岐富



学龄前儿童体育行为研究*

陈捷,王岐富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学龄前儿童体育的概念进行研究。根据学龄前儿童一天的体育活动内容、体育活动项目以及体育活动时间,追寻学龄前儿童体育的内涵。经研究,本文认为应重视学龄前儿童体育教育宣传,通过加强舆论正确引导、丰富体育活动内容、创新体育活动形式、刺激学龄前儿童体育需求、树立学龄前儿童体育榜样等策略发展学龄前儿童体育行为。

关键词:幼儿体育;行为;影响因素;身心健康发展

*项目名称: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前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642);201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体育游戏促进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4BTY053)

陈捷/长沙师范学院体育系教授(湖南长沙400100);王岐富/长沙师范学院体育系讲师(湖南长沙400100)。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学龄前阶段是培养一个人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学龄前阶段的教育对人今后的成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幼儿体育,至今,已有诸多学者针对幼儿体育的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进行研究,但却对学龄前儿童体育行为的研究涉及较少,致使在幼儿体育教育方面现今还存在一定的盲点。因此,笔者拟从学龄前儿童体育的概念出发,探索其体育行为的形成,以期为学龄前儿童体育行为养成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学龄前儿童体育行为理论探究

《辞海》中将行为定义为:“心理学上泛指有机体对所处情境的所有反应的总和。”[1]班杜拉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人、环境和行为三者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2]而《体育大辞典》将体育行为解释为:“为追求体育目标而进行与他人交互关系的行为,是社会行为的一种。”[3]通过对“行为”以及“体育行为”的研究可知,无论是行为的释义还是体育行为的释义,简单来说体育行为就是人与外面产生的一系列的联系。因此,学龄前儿童体育行为可认为是学龄前儿童在幼儿园教师或家长的带领下,一起参加的各项体育活动,并且通过参与各项活动满足学龄前儿童现阶段身体生长发育的需求,达到锻炼的效果。

二、学龄前儿童体育行为的现实追寻

学龄前儿童体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幼儿在参与体育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行为与成人不同,因此,本文将从学龄前儿童体育行为的活动内容、活动项目、活动时间等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学龄前儿童一天体育活动内容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组织幼儿活动应当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周围的有利环境,积极发挥幼儿的感官作用,灵活运用集体或个别活动的形式,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注重活动的过程,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4]因此,笔者将对学龄前儿童的早操、课间操、户外活动、运动会等其他活动进行逐一的分析。通常在一般的幼儿园中,学龄前儿童在早上8点开始进入幼儿园一天的生活。因学龄前儿童的到园时间不一,在时间充分的情况下,多数的教师会带领幼儿首先在园内进行早操的活动,其活动内容主要是“老鹰抓小鸡”或者“会跑的小山羊”为主的追逐游戏,早操结束后,教师带领学龄前儿童进入班级洗手吃早餐,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而在学龄前儿童吃完早餐休息过后,就会迎来每天必参加的课间操。课间操的主要内容为幼儿园的自编健身操、世界真美好的广播体操以及伴随音乐的跳跃活动。除此之外,还有户外的体育活动以及健康发展教育课程,而户外体育活动是由带班教师带领学龄前儿童在幼儿园内进行各种活动,主要是以学龄前儿童自行活动为主,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而健康教育课程则需要根据每个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由专任的体能教师来进行组织,并对不同班级的学龄前儿童制定不同的锻炼方式以及内容。

(二)学龄前儿童体育活动项目

学龄前儿童生活主要是由幼儿园的生活以及家庭生活组成,在分析学龄前儿童体育活动项目时,需要将学龄前儿童体育活动项目分为园内项目以及园外项目。

1.园内活动项目。在幼儿园中学龄前儿童体育活动主要分为球类、体操、田径、武术等项目。且在体育活动内容方面大、中、小班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小班主要是以短距离的跑与原地的跳跃、玩具球的搬运以及拍打球的次数为主要内容,因幼儿的注意力时间较短,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通常是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中班主要是以慢走、跑步、单腿跳、双腿跳、青蛙走、袋鼠跳、投沙包、走平衡木等活动为主;大班则是以走、跑、跳、爬、投、滚、平衡、攀登、过障碍、钻等基本综合运动能力为主,体操与武术逐渐成为大班体育活动的首选内容。而在具有一定资源的幼儿园开展较多的是户外活动,主要有“踏青活动”“公园活动”“远足活动”以及“水浴活动”等。

2.园外活动项目。幼儿与父母相处的时间较长。因此,学龄前儿童在园外所参加的体育活动通常是由家长爱好所决定的。主要有散步、跑步、健身器械、球类、游泳、舞蹈、登山与跆拳道等。从以上项目中可以看出极具成人色彩,这也与当今的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部分家长认为现在的幼儿需要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所以在幼儿的空闲时间,大多都会送他们去学习一些体育项目,如跆拳道、游泳、舞蹈等项目。

3.学龄前儿童体育活动时间。在学龄前儿童健康的生长发育期间体育活动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活动形式,该项活动不仅能促进学龄前儿童健康的生长,还能培养学龄前儿童的兴趣爱好。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应“积极开展适合幼儿的体育活动,每日户外体育活动不得少于一小时。”[5]调查发现,现阶段学龄前儿童的体育活动时间在幼儿园中基本上都能得到一定的满足,幼儿园教师通常会依据天气的实际情况,开展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学龄前儿童活动内容。其次,学龄前儿童在园外也有较长的时间可以参加体育活动,特别是那些上培训班的学龄前儿童,现阶段的培训都是采取90分钟的课时,所以幼儿的一次活动已达到了一个半小时以上的时间,还有部分家长带领幼儿外出采风时,基本上是一个上午或者一个下午,所以时间较长。

三、学龄前儿童体育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学龄前儿童的体育认知

学龄前儿童体育的认知主要就是他们对体育活动的理解与看法。调查表明,学龄前儿童对于体育认知极为有限,大部分的幼儿认为骑单车、滑轮滑、爬山、跑步等项目就是体育活动,认为:“只要是身体运动就是体育运动”,这也同时体现出了体育的核心手段——身体运动。从而也可得出学龄前儿童对于体育运动的实际上就是体育活动的本质——身体参与的活动。

(二)学龄前儿童的体育兴趣

兴趣是人们学习任何一件事情的最好老师,而学龄前儿童的体育兴趣也直接影响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6]研究发现,大部分学龄前儿童非常喜欢体育,经常希望爸妈带他出去参加活动,甚至有部分家长反映只要天气好,每天晚上出去做运动已经养成了习惯,但还有一部分学龄前儿童对于体育活动采取的是可有可无的态度,在幼儿园上课时通常不会积极参与,在家基本上是爸妈要求参加才会去参加部分体育活动;还有一部分幼儿不喜欢体育活动,他们认为体育活动会出汗,就不愿意参加。

(三)学龄前儿童的体育需求

体育需求是幼儿产生体育行为的动机基础,是影响体育行为的内因。当幼儿的体育需求得到满足时,就会表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度,非常乐意去参加各种活动;反之如果体育需求得到不好的满足,则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严重的还可能产生消极的情绪。通过对幼儿园的观察发现,大部分学龄前儿童是非常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但也不否认有少许的幼儿不喜欢体育活动。所以在幼儿园组织体育活动时表现出不参与或者不积极的状态,也从侧面可以说明幼儿在幼儿园已有一定的体育需求,从而为幼儿的体育活动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学龄前儿童体育行为发展策略

(一)扩大学龄前儿童体育宣传,加强舆论正确引导

扩大学龄前儿童体育活动宣传,增大受众面,让更多家长以及长辈能够懂得何为学龄前儿童体育,懂得其特点、作用以及参与的方式与注意事项,以便他们参与到积极引导学龄前儿童良好体育行为的行为中。第一,教育部门应做好对学龄前儿童体育活动以及体育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工作,让更多人理解学龄前儿童体育并予以支持;第二,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相关媒体,对学龄前儿童体育教育知识与方法进行宣传,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重视学龄前儿童在家庭中的体育教育,丰富学龄前儿童体育教育的内容以及形式;第三,深入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幼儿园开班时向各位家长提供本园开展学龄前儿童体育的资料与计划,利用每次的家长会深入与家长交流幼儿在园内的体育行为的发展情况,并定期向家长提供学龄前儿童体育活动的辅助资料。

(二)丰富体育活动内容,创新体育活动形式

学龄前儿童的学习以教师与家长的引导与教育为主。开展积极有效的体育运动以及健康合理的体育活动会对学龄前儿童体育行为的产生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活动中既需要学龄前儿童能够通过此项体育活动达到锻炼的效果,又要考虑到该项目运动负荷是不是对学龄前儿童是适合的,还要考虑此项活动发展了学龄前儿童的什么能力。基于以上情况,在选择幼儿体育活动内容时,需要依据现有的实际情况,遵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学龄前儿童发展规律,开发更多的适合学龄前儿童体育活动,如学龄前儿童的课间操、广播操、体育课程。除了添加一些快乐的元素以外,还可以加入我国部分优秀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如太极、武术、毽子等,这样不仅丰富了学龄前儿童体育活动内容,还能对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具有一定的传承。其次,在活动形式方面,幼儿园可依据学龄前儿童的自身以及各园的情况来开设具有针对性的幼儿体育课程,坚持在每个学期举办一到两次亲子运动会,可利用六一儿童节的契机,开办大型的运动会,甚至还可以联合其他幼儿园举办运动会,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各个幼儿园之间的交流,还能为学龄前儿童体育活动提供更多的组织形式。

(三)刺激学龄前儿童体育需求,树立学龄前儿童体育榜样

想让学龄前儿童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就需要激发他们的体育需求。树立体育榜样在一定程度上可刺激学龄前儿童的体育需求,激发其参与体育行为的内在动力,对体育运动产生向往,从而达到强化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最终促进其体育行为的发展。通过树立学龄前儿童体育榜样,引导他们参加体育运动,自己解决问题,在面对障碍的时候,拥有挑战的勇气,能克服自我心理障碍,将自己通过障碍后的喜悦与同伴们进行分享,充分感知体育活动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2]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陈安槐,陈萌生.体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4]幼儿园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25号)[EB/OL]http://www.bjedu.gov.cn/publish/portal0/tab124/

[5]卢家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郭一鹤

学术交流与探讨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531(2016)01-0034-03

猜你喜欢

幼儿体育行为影响因素
幼儿体育课程合理化设置分析
社区老年人跌倒认知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儿童玩具设计要素
反腐败从正人心开始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浅析幼儿体育对儿童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