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思考

2016-03-27■黄

创新 2016年1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经济新常态

■黄 娟



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思考

■黄娟

[摘要]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两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必须走生态文明道路,经济新常态是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道路的大背景,需要我们正确把握由此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文章在分析中国特色生态文明道路内涵与地位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经济新常态对生态文明道路产生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进而提出从建设绿色生态、发展绿色生产和培养绿色生活等三个方面应对新机遇和新挑战。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生态文明道路;四个全面

中国经济进入速度调整、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创新驱动的发展新常态,认识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是党的十八大以及《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的重大战略决策。目前,学术界就经济新常态、生态文明建设展开了大量研究,但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研究的成果不多。本文在分析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内涵与地位基础上,重点探讨经济新常态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道路的各种影响,最后提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道路的对策与建议,目的是为我们系统认识两大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与有益参考。

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内涵与地位

道路决定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提出要探索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道路,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本文提出的这条道路就是生态美丽、生产美化、生活美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这是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发展道路。

(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含义

对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政府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决不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只有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中国发展的前途所在。进入21世纪,我们将可持续发展道路明确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谈到可持续发展时多次提出要开创、坚持、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党章修正案中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也就是“三生”共赢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与此同时,党和政府又多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要形成或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确保人民群众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产生活。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要走生态美丽、生产美化、生活美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这是本文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基本认识,也是我国应对经济新常态资源环境特征的必然选择。

(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内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就是生态美丽、生产美化、生活美好的道路,生态美丽、生产美化、生活美好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一是生态美丽。这里的生态是资源、环境、生态的简称,三者都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要素,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原材料和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绿色生态才能实现生态美丽,实现生态美丽必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修复生态,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良好型社会。二是生产美化。这里的生产仅指物质财富生产。生产美化就是生产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就是将生态文明融入生产发展各环节和全过程,实施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实现资源环境生态消耗最少化。三是生活美好。生活主要涉及衣、食、住、行、游,包括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培养绿色生活才能实现生活美好,实现生活美好就要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绿色居住、绿色出行、绿色消费,追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平衡,通过社会建设保障社会生活和谐。在“三生”关系中,生态美丽是实现生产美化和生活美好的根本基础,生产美化是生态美丽和生活美好的重要途径,生活美好是生产美化和生态美丽的根本目的,只有“三生”和谐发展才能确保人民幸福。

(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地位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可持续发展时强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八大报告在谈到可持续发展时要求“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些认识表明,党和政府对可持续发展认识都是指整个社会,“三生”和谐发展也理应是指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道路。根据党的十八大以及《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精神,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修复生态,更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走向、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实际上已经明确告诉我们,生态文明不只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领域,美丽中国梦不只是中国梦的一个部分,而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走生态文明的现代化道路。”[1]只有开拓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才能保证中国梦和美丽中国梦顺利实现,才能最终走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二、经济新常态对我国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有利影响

(一)经济新常态对绿色生态建设的有利影响

经济新常态要求我们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这将给绿色生态建设带来难得的新机遇:一是提质增效有利资源环境保护。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粗放增长,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是其基本特征,受“黑色GDP”“带血GDP”困扰多年。提质增效是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特征,经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换就是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良好的发展方式转变。二是结构调整促进资源环境保护。落后产能、传统产业,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快速发展,是造成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源头。经济新常态下经济结构优化将有效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减缓重化工业快速发展势头。产业结构由中低端转为中高端,将有效降低资源消耗环境破坏,从而改善提升资源环境生态质量。三是创新驱动减轻资源环境投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资源等要素投入驱动,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环境问题。创新驱动成为新常态重要特征,必将改变对资源要素的高度依赖,必将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绿色科技创新大发展,为资源环境生态保护提供有力支撑。

(二)经济新常态对绿色生产发展的有利影响

经济新常态将有力缓解生产与生态之间矛盾,对我国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带来诸多有利影响。一是速度放缓有利转向绿色增长。目前,资源环境承载力已经不容许我们继续追求两位数高速发展。因此,经济增速放缓可以改变盲目追求发展速度不顾自然承载力的做法,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进入提质增效的阶段,从传统增长方式转向绿色增长方式。二是结构调整有利发展绿色产业。西方发达国家资源环境压力小,原因在于他们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2013—2014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表明中国经济进入第三产业主导发展阶段,服务业成为未来发展的最大产业。从“二三一”转为“三二一”,产业结构的轻型化、绿色化、服务化无疑将为绿色生产发展提供重要产业基础。三是创新驱动为绿色生产提供动力。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经过多年积累,我国逐步从跟随者变为并行者,一些领域已有领跑能力,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大国和创新大国。”[2]2013年,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达到51.7%,2014年高新技术产业增长速度持续高于工业增长速度,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驱动作用增强,创新驱动将加快推动我国生产方式绿色化。

(三)经济新常态对绿色生活养成的有利影响

经济进入新常态,改变的不只是生态环境和生产发展,还给绿色生活消费方式带来了新机遇。一是个性消费渐成趋势。经济新常态的一个表现就是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变为个性化、多样化消费。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就是消费呈多元化、客制化趋势,一部分消费者遵循传统的消费习惯,消费以实用为主,讲求节约和理性,另一部分消费者则取向新潮,讲究精致的生活享受和消费品位。个性消费有助于适度、环保、健康消费方式的形成。二是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结构新常态表现为“学乐康安美”(学习、快乐、健康、安全、美丽)需求占比越来越高,“吃穿住行用”需求占比相对下降。[3]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文教娱乐三大消费支出不断上升,服务型消费将成为城镇居民的主要消费。[4]近年来,我国居民越来越关注生活品质,转向优良环境类产品消费。消费结构轻型化、文化化、绿色化趋势,将有力促进我国绿色消费、绿色生活习惯养成。三是绿色生活素养提升。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体、清洁土壤的等绿色需求日益迫切,优良生态环境质量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的共同追求。经济新常态要求“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使生态文明建设得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得以弘扬,为绿色生活消费习惯养成奠定良好基础。随着公众越来越关注绿色生活,将为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经济新常态对我国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不利影响

(一)经济新常态对绿色生态保护的不利影响

经济新常态对生态建设的不利影响,首先表现为“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这是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九大变化趋势之一。与此同时,相对于经济建设等领域,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较为滞后。一是节能环保指标不能按时完成。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显示:中国环境污染呈现污染源多样化、污染范围扩大化、污染影响持久化特征,全国有60%左右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能达标,能源消费强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费结构、氮氧化物排放量4个节能环保方面的约束性指标完成进度滞后。[5]二是增速放缓影响生态建设。生产发展与生态建设是一对基本矛盾,经济下行使生产发展或经济建设成为矛盾主要方面,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退居矛盾的次要方面,各级政府常常为了刺激经济增长而不惜牺牲生态环境。而且污染治理、生态修复都需要物质基础和经济投入,“要将已经污染的空气、水、土壤恢复到以前的状态,绝非小投入可以做到,甚至可以说把过去挣的钱都拿出来治理都不一定够。”[6]但经济下行意味着政府政绩减少、财政收入减少、就业压力加大、社会维稳压力加大、金融风险加大,这无形中增加环境治理的“机会成本”,减少了环境治理的“可能来源”。[7]三是产业转型难影响生态建设。经济下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难度,确保增长使一些落后产能得以保留,从而影响节能减排工作顺利开展。加上我国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落后产能及其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异地转移;城市产业升级使农村成为污染者乐园,重工业西迁使腾格里沙漠变成污染地。农村污染影响食品安全和身心健康,而西部污染比东部污染更为可怕,将影响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这些挑战表明建设绿色生态、实现生态美丽任重而道远。

(二)经济新常态对绿色生产发展的不利影响

经济进入新常态是一个发展过程,在转型过程中绿色生产发展面临不小挑战。一是增长方式转型困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新常态的一大特征,也是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经济增长粗放、经济效益不高尚未成为过去,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形成一定的路径,转变传统增长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式,循环经济遭遇了“不经济”的现实尴尬,循环经济领域不少企业日子不好过。[8]二是产业结构优化艰难。优化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是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主要特征。目前,我国还是以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建设工业园区、追求工业产值依然是各地主要目标。“十二五”期间,把钢铁作为重点产业发展的省份达26个,石油化工的25个,有色金属的20个,煤炭资源开发的15个,火电的12个,西部12个省区中有11个把化工、钢铁、有色金属等作为重点产业发展,产业重型化特征仍将继续强化。[9]同时淘汰落后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开拓新产业与保留旧产业之间博弈激烈。三是科技创新驱动作用有限。依靠资源投入依然是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科技创新远未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科技含量高的绿色产业结构与生产方式远未形成。《中国创新发展报告(2014)》指出,美国、德国等20多个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了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低于20%,80%的技术是出自本国。[10]与此同时,2013年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为51.7%。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绿色科技创新更为落后:就低碳技术而言,目前中国低碳技术创新严重不足,缺乏低碳技术创新主体,知识产权制度不健全,低碳科研、技术、管理人才严重不足,低碳经济研究和开发缺乏相应制度。[11]

(三)经济新常态对绿色生活养成的不利影响

经济进入新常态对绿色生活消费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一是生态环境现状影响生活。资源环境生态形势严峻,环境承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这一现状不仅严重制约我国生产健康发展,而且也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生活质量。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公共服务蓝皮书(2014)》发布会上指出:全国只有22.42%的调查对象对城市的空气质量是满意,即近80%城市居民对空气质量不满意,对食品安全非常担心的接近60%。[12]二是消费拉动带来生态问题。经济新常态要求发挥消费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但消费主义是造成资源环境问题的一大根源。近年来,生活污水已经超过工业污水成为第一污染排放源;汽车大众化使尾气排放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与更新换代使电子垃圾量不断攀升;等等。鼓励消费很可能将加剧我国资源环境问题。三是绿色生活消费尚未养成。目前,我国一次性消费、奢侈性消费、攀比性消费等消费之风十分流行,而绿色消费、文化消费、社会消费在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很小。社会公众绿色生活观念尚未普及,绿色生活消费只有少数人选择,而且短期内不可能成为主流,真正能过生态生活的人,大都是物质充裕、已经不同程度地经历过现代化生活的人。[13]

四、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应对之策

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相互影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必然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双重影响,既给我国探索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带来新的机遇,也给我国实现“三生”和谐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把握、积极适应、主动引领经济新常态,寻找经济新常态下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应对之策。

(一)建设绿色生态,实现生态美丽

面对我国资源环境生态基本国情,我们必须加快推进绿色生态建设,即加大“三型社会”建设力度。一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当前,能源、水、土地等资源消耗量很大,如果不加节制任由其粗放消耗,用不了多少年这些资源就会缺乏,就会成为我们发展的累赘和包袱。[14]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建设绿色生态必须从资源使用源头抓起。当前,我们要重点开展节能、节水、节地等工作,提高能源、淡水、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建设节能型、节水型、节地型社会。二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水、空气、土壤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引发了一系列相关的环境群体性事件。我们要重点抓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要通过改善环境质量使环境友好成为新常态,“中国有信心适应未来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并有能力通过创新驱动和绿色转型让‘APEC蓝’成为一种新常态”。[15]三是建设生态良好型社会。我们要利用经济新常态带给生态减压增量提质的新契机,划定林地、湿地、沙地、物种等生态红线,甚至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生态空间,全面优化生态空间规划布局,加大森林、湿地、湖泊等生态治理和修复力度。只要做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修复生态工作,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良好型社会,我们就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美丽中国梦。

(二)发展绿色生产,实现生产美化

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就要“大力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加快发展绿色产业”。[16]一是引领绿色增长。经济进入新常态是我国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重大机遇,我们要通过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等多种举措,改变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经济的不利局面,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低碳化、循环化水平,引导经济从传统增长方式转向绿色增长方式,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二是引领绿色产业。绿色产业结构是实现绿色增长绿色发展的基础,我们必须建立一个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结构。包括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以及教育、文化、医疗、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使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结构的主体。三是引领绿色科技。建设绿色生态、发展绿色生产都离不开绿色科技创新,我们要树立绿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观念,提高公众绿色科技素质,营造良好的绿色科技创新氛围;围绕资源、环境、生态,绿色增长、绿色产业、绿色消费开展科技创新,抢占国际绿色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建立并完善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为主体的官产学研协调发展的绿色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绿色科技创新教育,积极发展绿色相关专业与学科,培养大量绿色科技创新人才。

(三)培养绿色生活,实现生活美好

面对经济新常态对生活与消费的影响与要求,我们必须培养绿色生活。一是引领绿色需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既要清醒认识人民群众对空气、水质、环境等生态产品的迫切需求,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需要,更要注重公众绿色消费心理分析,引导社会公众的绿色消费需求,创新绿色消费市场激活绿色消费潜能。二是引领绿色消费。在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重要拉动作用的同时,“力戒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及其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合理引导消费行为促使“消费模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17]扩大和推广绿色食品、绿色服装、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艺术、绿色旅游等绿色产品,通过建立合理的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做好绿色产品营销工作,让绿色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三是引领绿色生活。据调查测算,使用10平方米太阳能热水器,每年可节约1.8吨标准煤;每年使用太阳能电池1000兆瓦,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建设生态文明、开创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绿色环保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绿色新风,实现生活方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四是引领消费结构新常态。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等方面需求越来越旺盛,我们要不断优化和升级消费结构,引导服务消费、信息消费、旅游消费、文化消费、体育消费,提高服务业、信息业、旅游业、文化体育等消费比重,实现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平衡、物质消费与社会需要平衡。只有每个人正确认识、积极适应、主动引领绿色消费绿色生活新常态,才能确保每个人过上越来越美好的新生活。

参考文献:

[1]李克强副总理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J].环境保护,2012(1).

[2]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中国经济新常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63.

[3]李佐军.引领经济新常态走向好的新常态[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1).

[4]尚前名.“经济新常态”趋势变化之一:13亿大市场的多样化“消费革命”[J].瞭望,2015(9).

[5]张永亮,任子平,俞海等.新常态下中国绿色增长:机遇和挑战[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1).

[6]杨奕萍.经济新常态下环保的挑战与机遇[N].中国环境报,2014-11-18(2).

[7]卢洪友,张靖妤,祁毓.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调整与环境保护方向探析[J].环境保护,2015(2).

[8]杨开新.“循环经济不经济”困局怎解[N].经济日报,2014-11-08.

[9]张永亮,任子平,俞海等.新常态下中国绿色增长:机遇和挑战[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1).

[10]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中国经济新常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62.

[11]厉以宁.经济低碳发展符合新常态[N].光明日报,2014-12-29(16).

[12]秦京午.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EB/OL].(2014-12-16)[2015-11-10].http://www. china5e.com/news/news-892305-1.html.

[13]江晓原.选择绿色生活方式的两难[J].绿叶,2009(2).

[14]佚名.为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心生态文明建设纪实[N].人民日报,2015-03-10(2).

[15]赵建军.“新常态”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解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12).

[16]杨卓舒.“绿色化”不是空洞口号[N].中国建设报,2015-04-08.

[1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5-04-25.

[责任编辑:丁浩芮]

Some Thoughts on the Path of Chines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under the Economic New Normal

Huang Juan

Abstract:Adaption to the economic new normal and promotion the build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re two theories and practice issues with whic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conomic society is confronted. China should hold the path of economic society to build the modernization dr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New normal is the large backdrop for exploring the path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 which needs us to grasp new opportunity as well as challenge arisen from it.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 and status of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ath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essay focuses on the good impact and bad impact of economic new normal o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ath. The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three aspects to hold opportunities and cope with the challenges, namely, building green ecology;developing green production and cultivating green lifestyle.

Key Words:Economic New Normal;the Path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Four Comprehensives

[作者简介]黄娟,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幸福观视角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反思与前瞻研究》(13BKS048)、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11BKS045)、湖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与实践》(2011133)

[收稿日期]2015-12-01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616(2016)01-0086-06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经济新常态
“四个全面”形势下的基层央行服务型工会组织发展研究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经济新常态下河南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对策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房产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